馬病毒性動脈炎

馬病毒性動脈炎

馬病毒性動脈炎(equine viral arteritis,eva)又叫馬傳染性動脈炎,是由馬動脈炎病毒(Equine arteritis virus,EAV)引起的,在馬屬動物之間通過呼吸道和生殖器官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該病曾被籠統的包括在馬流感之內.1953年,首先在美國俄亥俄州發現。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實驗室診斷實驗室診斷
馬病毒性動脈炎(equineviralarthritis),又稱流行性蜂窩織炎、丹毒。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特徵為病馬體溫升高,步態僵硬,驅乾和外生殖道水腫,眼周圍水腫,鼻炎和妊娠馬流產。

分布危害

馬病毒性動脈炎於1953年在美國的OHIO的BUCYRUS暴發,DOLL等人從流產為特徵的病馬中分離到病毒,稱為馬病毒性動脈炎。此後在美國的肯塔基地區發病馬中也分離出病毒,經鑑定與BUCYRUS株一致。後來瑞士波蘭奧地利、加拿大也都分離到本病病毒。此外在英國日本法國西班牙愛爾蘭葡萄牙南斯拉夫埃及衣索比亞、莫洛哥、前蘇聯、德國瑞典伊朗印度丹麥荷蘭澳大利亞紐西蘭義大利等國家通過血清學調查證實有本病存在。本病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妊娠母馬流產。

疾病病原

馬病毒性動脈炎病毒是一種有囊膜、單股RNA病毒,冠狀病毒科動脈炎病毒屬。其病毒粒子直徑為50-70nm、核心平均直徑為40nm,表面纖突長3-5nm。病毒的浮密度為1.7-1.24g/ml,分子量為4×10道爾頓,基因組長度為12.7kb。病毒對0.5mg/ml胰蛋白酶有抵抗力,但對乙醚,氯仿等脂溶劑敏感。50℃1mol/L的MgCl2溶液中加速病毒滅活。病毒在低溫條件下極穩定,在-20℃保存7年仍有活性。4℃保存35天。37℃僅存活2天。56℃30分鐘使其滅活。

美國從各州分離出來的病毒株,如OHIO、INDIANA、CALIFORNIAPENNYLVANIA、KENTUCKY等毒株血清“2”與BUCYRUS原型毒株一致。此外,歐洲瑞士和奧地利分離的毒力稍弱的BIBUNA和VIENNA毒株也在血清學上和BUCYRUS毒株一致。所以馬動脈炎病毒迄今為止只有一個血清型

動脈炎病毒能在許多細胞培養物中增殖,產生細胞病變和蝕斑,並可用蝕斑減數實驗等方法鑑定。馬動脈炎病毒增殖最適細胞株為馬的皮膚細胞株E.dermNBL-6,病毒的複製快,產量也高。電鏡檢查證明,病毒的形態發生與病毒的生長密切相關。細胞在感染後9-12小時,出現核蛋白體聚積有及許多反常現象,例如細胞漿內出現特殊的膜樣結構,但不能看到病毒粒子,到18小時,即可初次看到病毒粒子,在感染後的24小時、30小時、34小時至43小時,隨著病毒濃度的增高,成熟病毒粒子的數目也增加,並可看到這些病毒粒子是從胞資漿的空泡中芽生出來,聚集在空泡內和散在於細胞間的空隙中。細胞漿此時已完全損壞,細胞核內沒有病毒複製的跡象。胞漿空泡病毒粒子的平均直徑是43nm。將病毒粒子從赤道線切開時,可測得其核心蛋白的平均直徑是35±2nm。

流行病學

馬病毒性動脈炎主要是通過呼吸系統和生殖系統傳染。患病馬在急性期通過呼吸道分泌物將病毒傳給同群馬或與其相接觸的馬。流產馬的胎盤、胎液、胎兒亦可傳播本病。長期帶毒的種公馬可通過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的方式把病毒傳給母馬。通過飼具、飼料、飼養人員的接觸也能將病毒傳給易感馬。

人工接種病毒於懷孕母馬及幼駒,可使50%的幼駒死亡,母馬則發生流產。在實驗室內,馬動脈炎病毒常用易感馬傳代來保持其對馬的病原性。McCollum等用接種強毒株後5-8天死亡的馬脾臟製成20%脾臟懸液,經輕度離心澄清後取其上層液10ml用噴霧器噴入幼駒鼻咽部10ml,易感馬駒在人工感染後有半數發病死亡,其餘則在發生急性動脈炎後恢復。

臨診症狀

患馬可表現為臨診症狀和亞臨診症狀。大多數自然感染的馬表現為亞臨診症狀,實驗接種馬可表現為臨診症狀。本病的典型症狀是發熱,一般感染後3-14天體溫升高達41℃,並可持續5-9天。病馬出現以淋巴細胞減少為特徵的白細胞減少症,臨診病期大約14天。表現厭食、精神沉鬱、四肢嚴重水腫,步伐僵直,眼、鼻分泌物增加,後期為膿性粘液,發生鼻炎和結膜炎。面部、頸部、臀部形成皮膚疹塊。有的表現呼吸困難、咳嗽、腹瀉、共濟失調,公馬的陰囊和包皮水腫,馬駒和虛弱的馬可引起死亡。

懷孕母馬流產,其流產可達90%以上。流產發生在感染後的10-30天,通常出現在臨診發病期或恢復早期。動脈炎病毒可突破胎盤屏障而感染胎兒,胎兒常在流產前就死亡。

流產胎兒水腫,呼吸道黏膜和脾被膜上有出血點。不論是流產胎兒或已在子宮內死亡的肝、脾和淋巴結中找不到核內包涵體,但易從流產胎兒特別是脾臟中分離出馬動脈炎病毒。母馬痊癒後很少帶毒,而大多數公馬恢復後則成為病毒的長期攜帶者。

機理病理

死亡病例最主要的剖檢變化是全身較小動脈管內肌層細胞的壞死,內膜上皮的病變導致特徵性的出血和水腫以及血栓形成和梗死。常見大葉性肺炎和胸膜滲出物,發生全身性動脈炎的結果,所有漿膜和黏膜以及肺和中隔等都有點狀出血。腎上腺上也有出血,在心、脾、肺、腎、懷孕母馬的子宮、眼結膜眼臉膝關節或跗關節以下的皮下組織以及陰囊和睪丸內,均能發現出血及水腫變化。漿膜腔中含有大量壞死,盲腸和結腸的黏膜壞死。恢復期病馬的慢性損害包括廣泛的全身性動脈炎和嚴重的腎小球性腎炎
在心血管系統的絕大多數部位中都可以發現損害和病毒複製,馬動脈炎病毒在被吸入後,首先感染肺部的巨噬細胞,然後擴散到支氣管的淋巴結。在巨噬細胞及內皮細胞中發生病毒複製,病毒繼而在一些器官的中層肌細胞、間皮和上皮細胞內複製。

HENSEN(1974年)套用組織學觀察及電鏡和螢光抗體技術研究了馬動脈炎全身性脈管炎的發病機理;病毒感染上皮細胞,使血管內膜的滲透性增加,並發生白細胞浸潤,從而導致血管內壁彈性層的損壞和崩解。病毒隨後進入血管壁中層,侵入並感染中層肌細胞。由於肌細胞的破壞以及其細胞和血漿的附著,結果發生纖維蛋白壞死,動脈管周圍由淋巴細胞所包圍並形成水腫。血栓和梗死常發生在腸管和肺臟中,也出現在所有伴發水腫的器官中。在實驗感染後10天,靜脈和淋巴管的損害已大部消退,但動脈管的壞死仍極為嚴重。一般需在感染後兩個月,動脈才能再生和恢復。

臨床病理學

血液指標變化

在感染的馬駒中報導的臨床病理學結果包括組織缺氧和血碳酸過多(酸中毒),中性粒細胞減少或增多,淋巴細胞減少或增多,血小板減少,過(高)纖維化(hyperfibrinogenemia)等。由於有些項目的值可能不一致,也有很大變化,因而不能用於疾病的診斷。在感染的馬駒中動脈血氧分壓是呼吸系統嚴重疾病的診斷性指征,但在各種馬的新發病中,包括細菌性膿毒血症及其他病毒病比如馬皰疹病毒1(EHV-1)感染中也能看到這些異常。曾有報告中稱,實驗性感染母馬有一致的淋巴細胞表現,該研究中的馬呈現一種雙相淋巴細胞減少和中性白細胞減少,在實驗感染的這群馬呈現一致的淋巴細胞減少。

細胞學變化

在1匹馬駒的病例中,通過肺洗液的細胞學變化,看到了以呼吸困難、呼吸迫促、血氧不足及碳酸過多為特徵的嚴重肺部疾病,文獻中最初報告的這匹馬駒病情是作為一例支氣管及肺發育不良報告的,但對該病例隨後的分析顯示,這匹馬駒為馬動脈炎病毒感染,並公布了更正結果[5]。報告的這匹馬駒支氣管肺泡洗液和支氣管細胞學的異常包括顆粒的形成、黏液、纖維蛋白;一些小巨噬細胞和上皮細胞顯示纖毛丟失,保持一種明顯的終端條狀和鱗片狀組織變形(化生);另外,有乳突狀方形細胞叢或纖毛丟失的立方形細胞團,這些細胞學結果對應多形態的支氣管間質性肺炎,肺泡內有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纖維和透明(玻璃)膜形成,Ⅱ型肺細胞肥大增生。通常死於馬病毒性動脈炎的大多數馬駒,沒有氣管和支氣管細胞學評估,這是一個唯一有這樣評估的病例,可代表嚴重病例的病變。由於馬動脈炎病毒同馬皰疹病毒1型感染一樣,肺抗原並不豐富,細胞樣品內的鑑定因而是困難的,然而,腎小管壞死發生於病毒感染的後期,與上皮細胞漿內病毒生長有關,這使得尿樣成為體內免疫細胞化學測試潛在的候選樣品。另外還可採集血漿和鼻咽拭子以及氣管洗液作為輔助病毒學測試樣品。

病理變化

在自然感染和試驗性感染的馬屬動物中,已描述了該病相關的總的組織學損傷。由於病毒分離株表現出的不同毒力,結果誘導的損傷在嚴重程度上也不同。在各種組織和器官中均能鑑定病毒抗原,可能與損傷相關。用馬多克隆和鼠單克隆抗體在新鮮和固定組織的感染細胞漿中也能鑑定病毒抗原。

眼觀病變

主要表現在脈管系統的病理變化,如水腫,充血,皮下組織出血。淋巴結和內臟是最常見的損傷部位。馬自然或實驗感染死亡後,體腔含有中度到大量微黃色清亮滲出物,不僅沿結腸和盲腸靜脈可觀察到充血和淋巴結水腫、充血,而且是系統性的證據。在淋巴結的切面,可見明顯囊下竇和擴大的髓質竇;肺臟特別在感染的新生駒表現濕潤且重量增加,具有明顯小葉型,氣管含有泡沫,因為充血和出血可能呈多點狀或廣泛性微紅。流產母馬子宮內膜表面可能腫脹且廣泛充血,有時出血。

顯微病變

在病毒感染的馬的各種系統中觀察了產生的組織損傷,其中,血管是首要的被侵害靶位。
血管所有器官包括皮膚,均可見脈管變化。溫和性損傷可見脈管和脈管周圍水腫,偶兒有淋巴細胞浸潤和內皮細胞增生肥大。嚴重變化可見被膜基質纖維壞死性脈管炎,脈管和脈管周圍大量淋巴細胞浸潤,經常有致內皮細胞脫落及血栓形成和纖維細胞機化。偶而在脈管入口,脈管炎構成嚴重炎症細胞浸潤,侵蝕肝細胞外周血管。病毒抗原位於內皮基質肌細胞和外周細胞,也能看到邊緣的巨噬細胞胞漿內的病毒抗原,並且在亞顯微結構上很少見肌細胞壞死。心肌血管內皮細胞也可有病毒抗原,這種細胞似乎增生、肥大,線粒體體積增大。與內皮細胞病毒定植有關的特異性細胞漿變化包括緻密的結晶狀病毒顆粒和內質網及包含病毒粒子的空泡。這些病毒顆粒平均直徑58nm,有特徵性的25nm核芯及稀疏外膜。毛細管內腔經常被腫脹內皮細胞或中性粒細胞浸潤。儘管在胎兒中已報告有大腦脈管壞死現象,但一般情況下神經系統不受感染。
肺臟感染的肺,呈以巨噬細胞浸潤為特徵的溫和到嚴重間質性肺炎,中性粒細胞較少,肺泡透明膜形成並充滿液體,肺泡細胞增生、肥大、核仁變圓,另外,有肺動脈炎和靜脈炎。通常病毒抗原位於肺泡細胞胞漿內和巨噬細胞內,感染後期,在脈管內皮內能確認病毒抗原,且擴展到脈管肌細胞的胞漿中。
淋巴組織在淋巴器官內,可能觀察到淋巴濾泡壞死、水腫及具有巨噬細胞吞噬紅細胞的輕微出血,淋巴結竇內含有明顯的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網狀細胞、淋巴竇和脾的巨噬細胞內均可見病毒抗原。
胃腸道在成年馬,可觀察到大腸的腸系膜淋巴結的腫脹,具有溫和性壞死。在馬駒,一般以肺損傷多見,也可能觀察到肺腸型綜合徵,病理變化在隱窩、小腸黏膜血管及胃腸道相關淋巴組織。在盲腸和結腸可呈現梗死。在這些病例中,病毒抗原可局限在腸細胞和脈管內皮細胞內。
腎上腺腎上腺可呈現多點脈管炎、出血和梗死,病毒抗原位於皮質上皮細胞,皮質和髓質毛細管內皮。

防治

加強檢疫,嚴防傳入。本病無有效治療方法。一旦發病,應立即採取隔離病馬,對病馬污染的環境徹底消毒,對出現併發症的馬匹對症治療等綜合性防禦措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