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軍[中國民國時期地方軍閥]

馬家軍[中國民國時期地方軍閥]
馬家軍[中國民國時期地方軍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家軍,民國時期實際控制中國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地方軍閥名稱。其主要人物包括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合稱為“西北三馬”。馬家軍分為青海馬家軍和寧夏馬家軍。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時期,他們承認中央政府,保持治理權力;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擊敗了進入西北地區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抗日戰爭期間,參加抗日,給予日寇沉重打擊;1949年,他們在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爭鬥中失敗,馬鴻賓投誠,馬步芳、馬鴻逵逃往台灣,後死於異國他鄉。馬家軍的主要人物多為回族、撒拉族,信奉伊斯蘭教,但馬家軍後期有相當部分是漢民。

簡介

馬家軍領袖馬步芳馬家軍領袖馬步芳

馬家軍的主要人物包括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合稱為“西北三馬”,不論是在北洋政府還是之後的國民政府,他們均能在承認中央政府的前提下保持自己在西北地區的治理權力。同時,他們也消滅試圖損害其統治地位的其他勢力,如:共產黨的中國工農紅軍之所謂西路軍,還是抗戰期間的日軍及日本在華傀儡政府。1949年,他們在與解放軍的爭鬥中失敗,馬鴻賓向中共投誠。而馬步芳與馬鴻逵追隨國民政府轉進台灣,而後輾轉至他國,終老於他鄉。馬家軍的主要人物均是回族,信奉伊斯蘭教
馬家軍較之各路軍閥,可謂歷史悠久,起於同治二年(1863),結於四九年,前後近百年,單民國時就出了七個省長,九個軍長,三十八個師旅長,廳縣長百計。

起家

馬家軍源於清末爆發的河湟回民起義。1863年(同治三年),受陝西、寧夏回民起義影響,甘肅河州莫尼溝大阿訇馬占鰲起兵反清,青馬先人馬海宴此時投身軍中,為馬占鰲得力戰將。1872年,馬占鰲等太子寺一戰“黑虎掏心”大敗湘軍,之後力排眾議,在馬海宴、馬千齡的支持下,挾勝而求撫,率眾歸降朝廷。隨後起義軍被朝廷收編,重要頭目封以官爵。此事件奠定了河州諸馬崛起的基礎。

在民國以前,河州諸馬軍事力量為“西軍”時期,仍延續馬占鰲降清時的格局,即以馬占鰲子系(子馬安良)為首,轄制馬海宴子系(子馬麒,馬麟)和馬千齡子系(子馬福祿,馬福祥)。馬占鰲降清時,馬千齡無軍職,後為朝廷鎮壓回民起義才自組民團成軍。諸馬先隸屬於董福祥的甘軍系統,後獨立一系,為清廷東征西討,特別是抗擊八國聯軍時,諸馬為當時清軍最英勇之部隊。

民國後,馬占鰲子系在政爭中淡出歷史,馬海宴子系和馬千齡子系分據青海(青馬)和寧夏(寧馬),先後投靠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馮玉祥、蔣介石),逐漸養大成為割據一方的封建軍閥。
一般印象中,馬家軍有一層很神秘的宗教色彩,更由於兇悍、殘暴,戰鬥力很強,歷史上解放軍吃過他們很大的虧。其實,馬家軍分寧馬(寧夏馬鴻奎、馬鴻賓)和青馬(青海馬步芳),兩者戰鬥力大不一樣。先簡單談一下寧馬的戰鬥力寧馬的戰鬥力明顯弱於青馬,在同解放軍的交戰史上沒什麼象樣的勝仗。中央紅軍長征進入陝北根據地前的最後一仗就是打馬家騎兵,結果紅軍大獲全勝。這打的就是寧馬馬鴻賓部。此前馬鴻賓部與先期長徵到西北的紅25軍兩度手也是敗績,在以後紅軍西征和解放戰爭中,寧馬與解放軍交仗依舊敗績連連,唯一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彭德懷二打榆林、馬鴻奎部增援一役,雙方在袁大灘打了一仗。此役馬鴻奎部因怕解放軍“打援”,傾巢出動(30000人),西野兵少,不能兩面作戰,便從榆林撤圍了,馬部達到戰役目的,但具體戰鬥很不象樣。開始因馬部重兵抱成一團,彭的打援部隊啃不動,而馬部也不敢進擊解放軍,為了儘快到達榆林,於是集團向後滾進運動,想繞開解放軍迂迴榆林,運動中解放軍尚未動作,寧馬自己先演出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差一點形成潰逃的鬧劇,隨後被不多的解放軍連打帶唬,損失了三千人(兩千人被俘)。到西北大進軍時,寧馬(馬鴻奎部)更是自隴東陝西鱗游地區一路潰敗到寧夏老家,中途也曾想擋住解放軍,但在能憑險據守的地方其主力一般也頂不住解放軍幾個衝鋒(除了在羅家山解放軍打得費勁些),最後在寧夏或潰散,或被殲,或“起義”了事,故解放軍一向對寧馬評價不高如果說在反共戰爭的“股市”上,寧馬只是一隻業績不良的“ST股”的話,青馬則是一隻“績優股”。與同寧馬作戰大不一樣,解放軍在同青馬的交戰歷史中,很長時間處於下風,直至1949年解放戰爭快結束時才有了根本改觀。

軍隊作風

馬家軍都是封建家族世襲統制的軍隊。青馬部隊士兵主要來自甘青兩省交界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撒拉族、東鄉族,在上層統治階級利用宗教觀念蒙蔽驅使下,也由於歷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閡與仇殺,青馬士兵在對外族和外族軍隊的征戰中表現了很強的內聚力和奮勇精神以及殘暴行為。青馬士兵凶悍頑強。青馬武器比較差,因此士兵在戰鬥中敢於近戰格鬥,若對方火力弱,工事不堅是很難對付青馬的。紅西路軍吃虧就是這樣,紅軍火力弱,難以阻擋青馬的死命衝鋒(而且往往是行動迅速的騎兵),最後在白刃格鬥中被優勢敵人消耗。鹹陽戰鬥,解放軍集中了優勢炮火始擊退青馬,蘭州戰役時,解放軍各軍都將自動火器集中於一線才起了作用。解放軍一向認為,青馬除了武器裝備差以外,戰鬥力同於日軍。在對藏軍或藏民部落土兵作戰時,由於青馬的武器也有了優勢,青馬士兵表現更為出色,曾有青馬一個營(300人)擊退數千藏軍和部落土兵的圍攻並使之棄屍數百的戰例。在青馬與藏民的爭鬥中,藏民處於絕對劣勢,其火器、戰術、社會組織的落後根本無法與青馬抗衡。

馬家軍抗日

1937年8月國民政府委員會命令青海調派1個騎兵師參加抗戰。馬步芳即奉命調配人馬,組成抗日騎兵師。騎兵1師(後番號改為騎兵第8師)以原青海海南警備司令部所屬第1旅為基礎,合併駐防河西走廊的馬步青部的部分官兵,並徵調部分民團,共9000多人,師長馬彪。騎1師抵達陝西後,歸第8戰區西安行營指揮,次年二月,騎8師分駐西安以東、河南陝州以西的隴海鐵路沿線,擔負防守鐵路、保衛公路安全的任務,同時又不時派出小分隊,北渡黃河到晉南芮城一帶以輕騎襲擊運城日軍,確保潼關安全。1938年4月間,騎8師奉命進剿並殲滅了部分漢奸武裝,受到西安行營的通令嘉獎。
1939年八九月間,騎8師乘淮陽日軍空虛之機,二旅在旅長馬秉忠率領下,突襲淮陽城,攻占淮陽城西關。城內日軍固守待援,對峙激戰中,日軍從開封調來大量援兵,與淮陽城日軍配合,向騎8師陣地展開瘋狂進攻。雙方展開激烈的白刃戰,旅長馬秉忠在戰鬥中陣亡,四團團長馬成翰接替指揮苦戰,一旅旅長馬元祥率部增援,馬元祥也在戰鬥中負傷。此役,馬家軍雖未達到攻占淮陽的目的,但給予了日軍殲滅性打擊。損失慘重的日軍暴跳如雷,將繳獲的馬家軍二百匹戰馬全部屠殺泄憤。接下來,騎8師又在一次突襲圍殲敵軍的戰鬥中,全殲敵騎兵500餘人,繳獲戰馬數十匹。惱羞成怒的日軍很快部署了報復計畫。不久,日軍抽調重兵,配備重炮、坦克,向騎8師駐地寶塔一線強攻。騎8師經過抵抗後,發現敵我力量懸殊,遂決定主力撤退,留下200餘名官兵阻擊。在主力安全撤退後,留下阻擊的官兵背水一戰,直至彈盡糧絕,全體殉國。其後,騎8師奉調河南、安徽打擊日軍。在整個抗日戰爭中,騎8師戰功赫赫,陣亡了副師長盧廣偉以下多名高級將領,為馬家軍血跡斑斑的戰史上書寫了最為光彩的一頁。

殘暴史

青馬的殘暴青馬被“譽”為殘暴之師,同其歷來殘忍屠殺征伐對象和俘虜的記錄有關。在三四十年代,青馬幾次對(青)海南藏族的殺戮可以說是令人髮指。屠殺時除了面貌有姿色或較端正的婦女留下供其蹂躪外,不分老弱婦孺一律砍殺,連嬰幼兒也不放過。直殺的海南藏民談“馬”色變。其中尤以果洛部落受害最甚,那裡的藏民解放許多年後談起“馬家”仍然咬牙切齒。在青馬三十年代取得青海和甘青部分地區統治權力後,在甘青兩省回漢地區,由於青馬為統治者,回漢雙方都很謹慎,沒有民族仇殺的事情發生。青馬軍隊後期不但士兵有相當部分是漢民,許多高級職務也由漢人擔任,如82軍副軍長趙遂,但這些漢民大都隨著信了伊斯蘭教。對俘虜,20年代,青馬曾在甘肅將雷中天部的200多名軍官騙到一個院落全部砍死。1935年四方面軍的偏師曾深入過青海,上千名傷病員和俘虜被青馬活活砍死。西路軍俘虜僅活埋的就有3000人。

馬家軍派系

馬家軍主要分為青海馬家軍(青馬,馬海宴子系馬步青,馬步芳)和寧夏馬家軍(寧馬,馬千齡子系馬鴻賓,馬鴻逵)。蘭州戰役前的青馬統治著2000年中國行省版圖的青海和部分甘肅。銀川解放前的寧馬統治著2000年中國行省版圖的寧夏,以及甘肅、內蒙古的一部分)。

結局

馬家軍投誠實錄馬家軍投誠實錄

解放戰爭開始後,馬鴻逵奉蔣介石命令,派出軍隊參加多次與解放軍的作戰,均遭慘敗。馬鴻逵沮喪之餘,還不忘剋扣陣亡官兵的撫恤。當胡宗南軍隊向延安進犯時,蔣介石又命令二馬出兵相助。馬步芳之子馬繼援自以為自己露臉的機會到了,主動請纓率部前往。與馬家軍的多數將領不同,馬繼援從小被其父著重培養,受的是西式教育,他在陸軍大學將官班第一期畢業,自視甚高,經常吃西餐,講英語。談起軍事問題頭頭是道,十分狂妄。馬繼援率軍到達隴東一帶後,即與解放軍發生接觸,在合水等地遭解放軍痛擊,後來援軍將至,解放軍主動撤出戰鬥,馬繼援認為自己籌劃得力,興高采烈地向父親和南京報功,吹噓為“合水大捷”。在以後的幾次交戰中,馬繼援也沒占到什麼便宜,最要命的是一次居然和國民黨整六十五師打起了冤枉仗,雙方通訊不暢,語言不通(整六十五師多為廣東兵),打得不可開交,傷亡頗大。誤會解除後,馬繼援覺得沒臉向父親稟告,叫馬步鑾代勞。不料馬步芳聽說整六十五師損失比馬家軍更大,十分高興,稱讚道“這就是我們的勝利”。
1949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解放軍乘勢發動了解放大西北的戰役。馬步芳開始試圖採取攻勢作戰,夢想奪取鹹陽、西安,遭到慘敗,只得退守老巢。解放軍迅如雷霆,隨即猛攻蘭州。8月20日,解放軍三面包圍了蘭州,馬繼援做困獸之鬥,指使部下拚死反撲,戰鬥十分激烈。25日,我軍向蘭州發動總攻,26日解放蘭州,馬繼援率部潰逃。蘭州解放後,馬家軍已軍無鬥志,9月22日寧馬一二八軍軍長盧忠良等人向解放軍投誠。在解放軍的爭取下,馬鴻賓和其子馬惇靜起義,寧夏宣告解放。大西北解放後。馬家軍的勢力隨之土崩瓦解。馬鴻賓起義後,得到了共產黨的照顧和重用,歷任寧夏軍管會副主任、寧夏省主席、甘肅省副省長等職,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有益的貢獻,1960年10月20日病逝於蘭州。
馬鴻逵九死一生逃到台灣,後轉居香港、美國,1970年元月14日病死於洛杉磯。馬步芳、馬繼援逃到台灣後,馬步芳被任命為駐沙特“大使”,馬繼援被委任為國防部中將高參。不久,馬步芳移居開羅,1973年病死於沙烏地阿拉伯麥加。馬家軍的歷史,終於合上了最後一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