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窟遺址

馬家窟遺址

馬家窟遺址因首先發現於臨洮馬家窯而得名,距今約5000--4500年。它包括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馬家窯文化和較晚期的齊家文化,還有更晚期的“寺窪文化”。下部迭壓著廟底溝類型文化層。房屋有方形,圓形,多為地下穴式,房址旁有公共墓地。隨葬彩陶較多,底色以橙紅為主,主要是黑彩(個別有百彩)花紋。石器有石鏟,石刀,石鐮,石磨等,也有盤狀器,鏟形器,磨製較細。此外,1975年在馬家窯出土了一件鋼刀,經堅定為青銅器。

基本信息

發現歷程

馬家窟遺址馬家窟遺址
1923年,安特生認為中國更早的古文化應在黃河上游。他從河南出發,沿著黃河走到蘭州之後,四處尋找,終於從一個賣煙渣的商民的貨攤上,找到了一件裝著煙渣的破舊彩陶罐。悉知商民所帶彩陶器來自臨洮,他立即趕到臨洮,當時蘭州到臨洮還沒有汽車,於是他就獨自騎馬沿洮河而行,不辭辛勞,苦苦追尋,足跡踏遍了臨洮的許多地方,終於在離縣城以南10公里的洮河西岸馬家窯村發現了中國境內的一種新文化。安特生把它命名為馬家窯文化。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學者顧頡剛、裴文中等專程考察馬家窯等遺址,從而確定了“馬家窯文化”在中國遠古文化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在發現馬家窯遺址後,安特生逆洮河而上,在衙下集發現了寺窪文化,然後順洮河而下在辛店發現了辛店文化。在臨洮,安特生考察發掘半年多才回到北京。第二年他又來到甘肅,繼續考察發掘馬家窯文化的工作。他的學識淵博,考古經驗豐富,不久在廣河縣的半山村又發現了半山文化;向西進入青海之後,在湟水流域發現了馬廠文化。安特生把馬家窯彩陶、半山彩陶、馬廠彩陶都劃歸馬家窯文化範疇。可以說安特生對馬家窯文化的發現,是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貢獻,可是,過去卻一直把他視作為文化特務,並以盜竊中國文物等罪名加以否定。我認為這是不恰當的。

1924年對安特生來說是難忘的,他完成了在甘肅、青海兩地對馬家窯文化的考察工作,發表了甘肅考古筆記,使馬家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享譽世界,讓馬家窯文化走進了世界古文化的神聖殿堂。當年曾參與發掘的魏廉清老人聽過安特生的報告,在報告中安特生要他們熱愛家鄉,保護好馬家窯遺存。後來安特生從收購彩陶中帶走了一部分,其餘大部分彩陶留在臨洮縣城洋人巷基督教教堂內。解放後部分彩陶交於教育文化部門,所剩彩陶在“文革”中被當作“四舊”“破”掉了。安特生帶走彩陶是經中國政府批准的,回到瑞典後繼續研究,出任遠東博物館館長,並將這部分彩陶捐贈該博物館,至今仍在那裡展出。

最近,在瑞典東方博物館新發現了胡適寫給安特生的親筆信,可見安特生與胡適的交往甚密。胡適對安特生在中國學術的巨大貢獻予以高度評價,對他的科學研究工作充滿了敬仰。

八卦起源渦鏇紋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八卦充滿了神秘感,後人也為之津津樂道。到了馬家窯遺址,看到彩陶上令人震撼的渦鏇紋,我頓悟八卦的創始人伏羲可能受到了馬家窯文化影響。《周易》是周文王被囚時依據伏羲八卦演繹而成文王八卦,並進一步推演為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的。易經是我國經書之首,是一部用陰陽學說揭示和描述宇宙內在本源規律的書,我年輕時讀過,頗感費解。韓國國旗也是八卦圖案,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之大。

在馬家窯遺址,我看到山上有不少被洪水沖刷的痕跡,不遠處日夜奔流的洮河依舊洶湧澎湃,生生不息。先民對滔滔江水充滿著崇拜和敬畏,於是就把這種真切的感受描繪在彩陶上。恩格斯指出:人類蒙昧時代的中級階段的標誌之一就是漁獵生產。遠古文明幾乎無一例外傍水而生,水波形狀的幾何紋樣在世界各地早期文明中都可以找到。我看了數百件紋飾各異的馬家窯彩陶,特別是面對一大批富有激情的渦鏇紋彩陶罐,它那流暢自然的線條,仿佛會產生流動的節奏和妙不可言的韻律,讓人感到有無數的渦紋在眼前周而復始地鏇轉,好似八卦的鏇紋,我突然來了靈感,先民在有限的空間裡產生出無限的循環,這多富有創造力與想像力啊。我興奮地對身旁的王志安會長說道:“啊,原來八卦起源於馬家窯,這真是上蒼賜我的見識。”我為自己的意外發現而欣喜不已。隨行的朋友們都對此說讚不絕口,並予以認同。

伏羲的年代在馬家窯文化之後,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發現了距今約8000年的紫紅色彩陶,圖案上不少符號竟與比它晚一千多年的西安半坡彩陶符號基本相同,可見彩陶文化年代跨度較大。先賢伏羲演繹八卦時,很可能受到渦鏇紋彩陶的啟發。伏羲演繹八卦之地離這裡並不遠,位於甘肅天水市北20公里的卦台山。山上有伏羲創繪八卦的畫卦台,那裡山巒屏翠,渭水環流。渭河中心有灘地數處,形似太極圖樣。河灘交界有一大石,不方不圓,似桂如筍,外實中虛,如畫太極,名為分心石。八卦來源:“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當地還有老子提筆點太極的美麗傳說。在臨洮城東的東山,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建築叫“風台”,相傳為道家創始人老子升天處。老子叫李耳,他做過周朝管理圖書典籍的官員,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公認的中國第一位文化名人。老子西出大散關後,在渭水、洮水一帶傳道尋根,最後在東山的超然亭“飛升”。洮河東岸有座太極山,陰陽交錯,與“太極圖”十分相像,這可能是巧奪天工大自然的造化給予老子以感悟。這一古老的傳說似乎同八卦的起源有一定的聯繫。

蛙紋應是女媧身馬家窯生產紅黑相間的蛙紋彩陶,紅彩的著色劑主要是鐵元素,可能用赭石作顏料;黑彩的著色元素主要是鐵和錳等。礦物顏料的特點為經久不褪,讓數千年前的彩陶至今艷麗如故。對於彩陶上的蛙紋,我過去一直認為可能是出於先民對青蛙崇拜,或與當時水患嚴重有關。青蛙是兩棲動物,能在水中生,會在地里長,出入自由。青蛙產卵量大,繁殖能力強,這與先民企盼儘可能多地繁衍後代的理念是一致的。毛澤東《詠蛙》詩云:“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那個蟲兒敢作聲。”先民們大膽地使用極其抽象的圖案,似“人”似“蛙”,來表情達意,寄託理想和希望,實屬高明。

我在當地考察時,看到過造型各異的“蛙紋”彩陶,有不少器物上繪有人頭的形象,有的還塑造了人頭浮雕,眼睛、耳朵、鼻嘴等十分清晰,這恐怕與青蛙並無直接聯繫。先民的用意究竟是什麼?我在苦苦思索,猜測“蛙”與“媧”同音,這是否與女媧補天的故事相關呢?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早已在民間流傳。在一次洪水吞沒舉世人群的過程中,只有伏羲與女媧僥倖脫險,於是結為夫妻,人類才免於滅絕。後世人慶幸人類因之得以繁衍永續,便稱伏羲女媧為人類始祖。最初記載女媧名字的典籍有:《楚辭·天問》、《山海經·大荒西經》。這些都是戰國或秦漢時代的論著。女媧和伏羲二名並稱,始於西漢《淮南子·覽冥篇》。相傳女媧和伏羲一樣,亦出生於成紀,鳳姓,人首蛇身或人首龍身,以蛇或龍為圖騰。天水民間傳說,伏羲與女媧成婚的地點,在現在的天水市北道區中灘鄉西二十華里處玉鍾峽內。還有一種說法,說玉鍾峽在今秦安縣城北七里處。

蘭州人早將“蛙紋”通稱為“神人紋”。這個“神人”很可能就是原始部落領袖女媧。甘肅博物館編輯的《黃河彩陶》一書中將“蛙紋”彩陶,均以“神人紋”命之,這比較符合科學事實。“神人紋”身上長了很多善於游泳的“手”,發展到後來,先民的崇拜對象需要更多功能:不僅能夠戰勝水,還要能上天,能騰空而起。龍的圖案雛形就在“神人紋”基礎上產生了,我們在當地看到的彩陶上的原始龍紋圖案就是最好的見證。

舞盆留原始巫術臨近甘肅的青海樂都縣柳灣彩陶博物館已落成,新型的建築像白色的圓柱頂著一個彩陶盆。陶盆上正是大通縣出土的馬家窯類型的舞蹈紋盆上的圖案,共三組五個女子手拉手,她們整齊地側著頭,踏著統一的步伐,辮子甩向一側,尾巴似的飄帶一齊甩向一側,靜止的畫面上展現了節奏和動感,在清澈的河邊整齊劃一地踏歌起舞。先民們是在歡慶穀物的豐收,抑或是在祝賀出征的勝利,一般學者都這么認為。

經過反覆思索,我以為這恐怕與今天輕鬆浪漫的舞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我看來更像是在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在舉行原始巫術,這應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巫,祝也。祝祭主讚辭者。”在西藏實地考察時,我看到那裡至今仍保留著原始巫舞,巫師裝扮成神的模樣,充當與神溝通的使者,在祭祀中手舞之,足蹈之,以取悅神靈。舞者還不斷發出震天動地的吼聲,以嚇退妖魔,祈求平安。由此我聯想到今人對舞蹈紋彩陶盆的認識,可能只在表層而已。

舞蹈紋彩陶盆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泥質紅陶,高14厘米,口徑29厘米,斂口,卷唇,畫面舞者動作協調,踏著音樂節拍,舞姿輕盈,神態生動,造型優美,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人物圖畫之一。這件陶器的紋飾,畫師是經過精心構思的,表現了在五千年前的黃河邊就有了類似的精神活動。先民面對某些自然現象或者對自然力不能理解或不可抗拒時,往往會歸咎於神鬼的作用。古代文獻也有類似的記載,《周書·司巫》云:“若國大旱,則帥巫舞雩(古代求雨一種儀式)。”《尚書·益稷》云:“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先民將自己打扮成各種野獸的樣子,擊打著石質樂器,跳著原始宗教巫舞。原始巫舞內涵極其豐富:有演習圖騰崇拜;有向上蒼袒露心跡;有祈求人口繁盛;有求神保佑來年風調雨順;更有祈求驅趕魔鬼等。人們從更廣闊的內涵加以推測都不為過。原始畫家對生活的感受是深刻的,其表現技巧也是高超的,它以虔誠的心靈再現了當時的生活場景,表達了先民的願望。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馬家窯文化是一支與仰韶文化關係相當密切並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一種文化。馬家窯文化的制陶業相當發達,尤其是彩陶出土的數量之多和彩陶花紋之繁縟,是其他新石器時代彩陶無法比擬的,在造型和彩繪上又有獨自的地方特色。今天所見的馬家窯彩陶,都不是傳世之品,都來源於墓葬,而且都沒有使用過的痕跡。它是後代對去世的先輩的陪葬品,是虔誠之物,神秘之物,神聖之物。在繪製這些彩陶時,先民們必是懷著極其嚴肅、神聖和崇拜的心情操作的。他們所畫的每一筆線條,都不是隨意之作,而是寄託著他們的情思,表達著他們的理念。他們繪製的圖案,反映著當時社會的現實和基本思潮,並有著某種傳承關係。

我國西部新石器時代文化以歷史悠久的彩陶為特徵,從距今約8000年歷史的最早彩陶的發現,彩陶經過了仰韶、馬家窯、齊家、四壩、辛店、沙井等漫長的文化歲月,延續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發展史。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達到了彩陶藝術的巔峰,代表著中國彩陶藝術燦爛輝煌的成就。

旅遊信息

交通

市內有到達馬家窟遺址景區有公交專線。

住宿

馬家窯位於臨洮縣城南10公里左右處,住在臨洮縣城,住宿條件較好的地方是:臨洮縣政府招待所,東方賓館,望月樓、電力賓館等。

美食

馬家燒雞店、肖老四清真餐是這裡的招牌店。

購物

馬家窟遺址馬家窟遺址
豆類產品質量優良特別是渭源、漳縣、岷縣盛產的蠶豆,粒大飽滿,色澤乳白,在國際市場享有盛譽。油類亞麻油(即胡麻油)、花籽油、芸芥油、菜籽油等。這些油品各有特點,亞麻油名列前茅,它含有對人體必需的較高的脂肪酸,不含對人體有害的芥酸。此外,在油墨、油漆、合成樹脂等化工部門也有廣泛的用途。

洋芋又名馬鈴薯、土豆,是我區的一大寶。每年可拿出十億斤左右,進行深加工。洋芋用途廣,營養價值高。既是菜,又是糧,還有和胃、調中、健脾、益氣之功效。當歸別名秦歸、西歸、岷歸、于歸。當歸為甘肅特產,產量占全國90%以上,全省四大產縣中定西占有岷縣、漳縣、渭源三縣,占全省產量的80%以上。當歸質量居全國第一,特別是岷縣的“岷歸”馳名中外,歷史悠久。功能:補血,活血,調經,潤燥,滑腸。主治:月經不調,血淤經閉,痛經崩漏,活血通路,淤散消腫,血虛便秘。黨參黨參為營養滋補品,是中藥配方用量最大的品種之一。1965年以前主要是野生,以後引進山西潞黨。近年來黨參發展比較快,並在根條色澤質量上均有所提高,以“白條黨參”著稱,為我國黨參主要產地之一,暢銷全國各地,是我國出口商品之一。功能:補中益氣,調和脾胃,潤肺生津。主治:脾胃虛弱,氣血兩虧,體倦無力,食欲不振,津傷口渴,氣虛咳喘。

紅黃芪主產於岷縣、漳縣、渭源等地。功能:補氣固表,利尿托瘡。主治:表虛自汗,脾虛泄瀉,脫肛,中氣下陷,消渴,癰疽久不收口等症。甘草別名:國老、甜草根、甜甘草、粉草。各縣都有出產。功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潤肺止咳。調和諸藥,補中炙用,清火生用。主治:脾虛食少,中氣不足,咳嗽咽痛,癰瘡腫毒,食物中毒。

特別提醒

必備物品包括:水壺、雨具、備用電池、手電筒、瑞士軍刀、指南針、一盒防水火柴等。

附近景區

灞陵橋、蓮花山自然保護區、秦長城遺址、隴西威遠樓、馬家窟遺址、漳縣遮陽山、渭河源國家森林公園

最佳旅遊季節

馬家窟遺址最佳旅遊季節是夏、秋兩季,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前後這裡會舉行——香浪節,香浪節是一個浪漫而富於情趣的節日。你可以趕來參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