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經濟學家]

馬光遠[經濟學家]

馬光遠,男,1972年生於甘肅靜寧縣,經濟學博士,經濟評論員。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成思危先生。學術研究主要在巨觀經濟、企業併購和民營經濟等方面,關注中國的法治轉型和制度變遷,正在籌辦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研究院。現兼任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民建北京市西城區副主委,西城區政協常委。同時,還是《經濟觀察報》、《中國經營報》、《中外管理》、《新京報》、《南方都市報》等報刊雜誌的專欄作者。2009年榮獲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中國驕子青年領袖”稱號。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馬光遠馬光遠
馬光遠,男,1972年生於甘肅。1991年畢業於靜寧一中,同年考上人民大學經濟系,碩士讀了法律專業研究生,後又考上成思危的金融學博士研究生,2006年畢業。先後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法學碩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學術旨趣主要在資本市場、公共政策和主權財富基金,關注中國的制度轉型和法治變遷。

北京律師,中國民主建國會經濟委員會委員,並在中科院虛擬經濟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多家公共研究機構從事資本市場、公共政策和公司治理等領域研究。
現為北京大學風險投資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主建國會北京市委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經營報》、《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東方早報》等多家媒體的特約評論員和專欄作者。作為律師主要在上市公司收購、反壟斷、公司治理和併購基金等領域,設計交易結構和中國法律的解釋。企業收購兼併方向的律師身份使他在扮演經濟學者角色時不必為稻粱謀,而且他遠離開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的工作崗位走上學術道路之後,也從不曾脫離過企業。

不願意做一個書齋學者,而希望在“法律和經濟之間”接觸並熟悉中國公共政策和企業生存的真實生態。在各種重要的經濟事件中,我們都可以聽到他的聲音。作為經濟學者的理想是通過大量實際觀察和思考,能夠在公共政策方面,為中國的制度建設的改進做出長期努力。

學術影響

馬光遠馬光遠
作為國內知名的經濟學者和著名財經評論員,馬光遠近些年來在巨觀經濟、產業政策、民間投資以及房地產等領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其對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及演化邏輯的分析深入透徹,是國內最早對4萬億救市政策可能引發的負面效應發出預警的學者,對全球經濟復甦進程,一直堅持復甦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是中國經濟界在該領域最為重要的聲音之一。在民間投資和民間金融領域,他一直呼籲解除各種管制,為民間投資和民間金融鬆綁;在房地產領域,其客觀中立的立場以及立足於制度建設的建議贏得了各界的尊重,對中國房地產政策有一定的學術影響。

主要觀點

明確反對4萬億刺激政策

馬光遠馬光遠
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訊息2008年11月9日發布後,反對最力者,是知名經濟學家馬光遠,其在部落格中公然批駁,“4萬億”程式嚴重不公——它是在公共政策決策過程失范和公共精神缺失的非民主狀態下出籠,其踐踏民主之腐敗效應遠多於救市效應。
馬光遠認為,11月10日,國家發改委會議決定安排四季度新增1000億元中央政府投資工作後,令掌管投資大權的國家發改委門前更是“人頭攢動”,交通堵塞。這說明,“4萬億”首先復辟和興旺了“跑部錢進”的老腐敗。而且,政府的大規模投資可能不僅無法治病,反而會導致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和經濟結構的扭曲。
而更重要的是,評估公共政策是否良治的最重要標準,就是察看公共精神在該過程中占多大的優勢。為何沒有民眾的討論,沒有人大的批准,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可以全權決定了如此巨額的公共支出?一個國務院的部門——國家發改委在全國人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尚未就上述方案進行公議和決斷時,就可擅自安排在第四季度新增1000億的政府資金?!“4萬億”如此沒有制衡和約束,這和美國救市計畫出台前複雜的博弈形成了多么鮮明的對比,和現代政治的基本理念何等背道而馳!也許形勢確實危急,但任何人也無權借危急之名廢棄起碼的民主決策程式。如此一來,三十年改革的一點民主進展就全被復辟了。馬光遠希望在重大危機出現時,執政者首先要加強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因為,“無民聲,則無民生”。

對中國巨觀經濟審慎樂觀

過去30多年,中國成功複製了東亞諸國的投資拉動和出口替代戰略,實現了經濟的快速起飛。然而,由於諸多產業缺乏國際競爭力,同時,城鎮化服務業的落後使得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模式仍然停留在全球尚未完全完成工業化的階段。由於缺乏現代要素,整個經濟體的含金量不高,從而導致經濟的“淨利潤”低,如果不尋找新的驅動戰略,不尋找經濟發展的新的路徑,經濟發展很可能陡然減速,只有主動尋求新的戰略和路徑,中國才能順利實現跨越,進入中等已開發國家的水平。馬光遠先生指出,未來十年將是中國最重要的十年,機遇和挑戰共存,中國經濟增速將從快速增長進入正常增長的周期,經濟增速將讓位於產業升級。未來中國經濟戰略的基本要點是:抓住“創新驅動”這個新的引擎,以“擴大消費”為戰略基點、以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為兩翼,以城鎮化為抓手,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先進的服務業,告別傳統發展模式,建立現代經濟體系,經過10年到20年的努力,中國應該有理由相信建立真正的現代經濟,實現從經濟大國到經濟強國的嬗變。

對房地產的看法

認為中國住房已經告別短缺時代,未來房價暴漲的機率為零。5年之內,房價會溫和上漲,而5年之後,中國房地產將正式進入調整期。根據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到2012年底,中國城鎮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32.9平方米和37.1平方米,而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2012年統計公報,到2012年年底,中國的城鎮人口為71182萬人,可以得出,官方統計在內的城鎮住房存量面積為234億多平,這也是不包含60多億平小產權房的。按照這個數字,加上小產權房的面積,城鎮存量房的面積差不多在300億平,人均真正住房面積應該超過了35平米。而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在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0~35平方米之前,會保持較旺盛的住房需求,之後,城鎮住房的絕對短缺時代將宣告結束,住房供應進入平穩階段。如果按照目前人均35平來看,中國目前的城鎮居民住房已經和接近德國法國日本(分別為:38平、37平、31平)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更具有指標意義的是,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在內,二手房的交易量已經超過了新房,這也意味著,中國的住房市場已經從增量住房市場正在邁入存量住房市場,而這也是住房告別短缺的一個極具說服力的指標。按照未來10年中國城鎮化的步伐,每年的房地產投資只要保持15%的增速,新房竣工量只要達到5億平,就完全可以滿足城鎮化新增人口的住房需求。

相關報導

馬光遠:堅持調控不是為“打倒”房地產

馬光遠馬光遠
財經評論員馬光遠11月29日在其專欄中寫道,房地產調控的具體舉措可以商榷和完善,但調控的方向和讓房價合理回歸的政策目標是完全正確的。房價的合理調整不僅有利於房地產自身健康發展,也會給中國經濟帶來莫大的契機。

馬光遠認為:“當前房地產調控的具體舉措可以商榷和完善,但調控的方向和讓房價合理回歸的政策目標是完全正確的。如果在各種噪音的鼓譟下,又一次放鬆調控,則意味著房地產調控在中國基本可以宣告結束,因為無論是民眾和開發商都不會再信任調控政策。”

馬光遠:明確房產稅目的調整房地產稅費

從改革的視角而言,通過對房地產領域現存的各種稅費的規範和調整,在總體稅負不改變的情況下增加多套住房持有環節的稅收,減少或者取消交易環節的一些不合理的稅費,通過設定合理的房地產稅收體系給房市以明確的制度預期,以保房價穩定,並使之成為地方的主要稅源,這個大方向沒有任何問題。然而,問題的關鍵是,如果每一次對於房產稅的討論或者推行試點,都以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房地產市場的興衰和巨觀經濟的基本面作為風向標,則無疑使得房產稅本身就具有極其明顯的急功近利的目標。比如,對於房產稅,地方政府會將其作為創收的新的增長點,民眾會對房產稅寄予遏制房價的厚望。這種急功近利的思維,不僅會誤導民眾預期,也會引發開發商等利益相關方的激烈的反對,最終會使得房產稅的設計會陷入不倫不類,不明不白,說不清楚的尷尬境地。比如,公眾對於房產稅如何徵收、徵收對象、徵收目的以及房產稅與土地出讓金的關係等等都出現了很大的分歧。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房產稅的當務之急是回歸“改革”的共識,擺脫“功利主義”制度思維的桎梏。本著完善中國房地產稅收體系,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的目的,討論中國房地產的基本制度設計問題。在此基礎上,明確房產稅的基本內涵、基本架構和構想,化解分歧和疑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