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寧

靜寧

靜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六盤山以西,華家嶺以東,東經105°20'-106°05',北緯35°01'-35°45',素有“隴口要地”之稱。“靜寧”一詞,取“寧靜安謐”之意。靜寧縣旅遊資源豐富,經濟發展狀況良好,社會事業同樣發展迅猛,民俗文化豐富。靜寧縣人傑地靈,出現過過眾多知名歷史人物。

基本信息

簡介

靜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六盤山以西,華家嶺以東,東徑 105°20'-106°05',北緯35°01'-35°45'。東、北與寧夏隆德西吉縣接壤,西、南與通渭秦安縣毗連,西北與會寧縣為鄰,東南與莊浪縣相依。縣境南北長 81公里 ,東西寬 68.75公里 ,總面積 2193平方公里。東距平涼 110公里 ,西至蘭州 220公里 , 312國道橫穿腹地,素有"隴口要地"之稱。

靜寧靜寧成紀文化城

靜寧縣轄5個鎮、19個鄉:城關鎮、威戎鎮、界石鋪鎮、八里鎮、李店鎮、城川鄉、司橋鄉曹務鄉、古城鄉、雙峴鄉、雷大鄉、余灣鄉、仁大鄉、賈河鄉、深溝鄉、治平鄉、新店鄉、甘溝鄉、四河鄉、紅寺鄉、細巷鄉、三合鄉、原安鄉、靈芝鄉。

靜寧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 1600- 2245米 ,地形為葫蘆河流域河谷川地、河谷盆地、丘陵坡地和梁峁地,有大小梁峁 1098個,山樑總長 1652公里 ,主要山樑有 13條,以葫蘆河為界,東側系六盤山分支,西側為華家嶺余脈。地層以陸相岩層為主,部分地區有火成岩出露。土壤為黃綿土、黑壚土、紅粘土、新積土、沼澤土等六個土類,黃綿土為主要土類,占全縣土壤面積的91.18%,分布於全縣各鄉鎮的山坡和梁峁。其中有機質含量為0.92%,全氮為0.072%,速效磷為8.24PPM,速效鉀170.1PPM,適宜種植小麥、洋芋、糜谷、豆類、中草藥等作物。全縣梯田面積達到132.8萬畝,人均3畝,梯田化程度達到90。農業主產小麥、玉米、穀子、蕎麥、莜麥、高粱等糧食作物和洋芋、豆類、胡麻、油菜、蘋果、早酥梨、蔬菜等經濟作物。

全縣林木有 70多種,分屬236科。楊、柳、槐、椿、榆為主要用材林木,分布較普遍,川區多種植加拿大楊、北京楊、鑽天楊、柳、槐,山區多植早旱柳、山楊、臭椿、白榆、槐,造林面積達到71.4萬畝,森森林覆蓋率8.9%。蘋果、梨、杏、桃、花椒為主要經濟林木,經過近幾年的產業調整,逐步形成 了“南部蘋果、北部梨”的發展格局, 果園面積達到 30.2萬畝,果品總量達到7.3萬噸。種植的藥材主要有:黨參、南沙參、黃芪、甘草等近40個品種。適宜種植的花卉有:野丁香、文竹、牡丹、玫瑰、月季等31個品種。已發現的野生植物有:黃花、野韭、小蒜、莧麻、野胡麻、野蕎麥等40個品種。野生動物,康熙年間仍見虎、熊、豺、鹿、黃羊、青羊、水狼多種。目前,發現的獸類有15種,鳥類27種,兩棲爬行類13種,其他蟲類多種。近年來,我縣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養殖業,養殖業以豬、靜寧土雞和牛、羊為主。

靜寧縣內已探明的礦產有:李店鎮杜家大灣鐵礦、仁大鄉高家峽鐵礦和老虎灣鐵錳礦、威戎鎮受家峽鉛鋅礦、城關鎮和司橋鄉交界處的白土岔粘土礦以及高界鎮與會寧縣交界處的罐子峽煤礦,資源有 10餘種,鉛、鋅、鐵、石灰石礦儲量豐富,品位較高,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年均氣溫 7.1℃ ,無霜期 159天,年均日照時數2238小時。降水分布時空不均勻,夏水較多,冬春較少,年均降水量 450.8毫米 ,可靠值 383毫米 ,年蒸發量 1469毫米 。

河流以葫蘆河為幹流,東西兩側有高界河、紅寺河、南河、甘溝河、李店河、甘渭子河等 9條支流,年徑流總量2.86億立方米。

縣轄5鎮19鄉、392個行政村、2320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委員會。 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47.1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4.45萬人。總面積219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15人/平方公里。民族以漢族為主,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1210人,居住較為集中。

靜寧縣以教育為榮。非常有名的中學有靜寧一中、靜寧二中、威戎中學、李店中學等。

歷史

自漢置成紀、阿陽縣,宋置德順郡、隴乾縣以來,境內多處置縣,自元代後,始改德順州為靜寧州(1304年)民國2年(1923年)改靜寧州為縣。“靜寧”一詞,取“寧靜安謐”之意。目前縣城所在地為城關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靜寧,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相傳始畫八卦,肇啟文明的伏羲氏和“鍊石補天”的女媧氏就誕生於此。靜寧即古之成紀。據專家考證,歷史上的成紀曾經三遷,而最早的成紀故城就在靜寧,遺址位於現在靜寧縣南部治平鄉和李店鄉交界處的劉家河與五方河二村之間(蘭大教授馮繩武《甘肅地理概論》),後經歷兩漢、三國、西晉、十六國至北魏時廢,至北周宇文化時復置成紀縣,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因地震,成紀縣治移到秦安顯親川,北宋初年,又由顯親川遷徙至天水,這才是秦州天水成紀。
靜寧地處隴口要塞,宋、金、西夏以來屢為戰場,系用武之地,戰略要地。以靜寧命名,最初始於元代,是取安靜寧謐之意,反映了靜寧人民安居樂業的願望,當時屬陝西行省鞏昌路靜寧州,轄隆德縣。商周時期,靜寧居住著少數民族,屬羌戎之地。戰國時期(前623),秦長城經過縣境西北,這裡被正式納入秦朝版圖,屬隴西郡管轄,縣境內的成紀縣,設定時間未見於記載,但據古城內出土文物考證,建城時間不晚於戰國,作為縣,始見於西漢初。西漢初年(前205)置阿陽縣,在今縣城南,前114年分隴西郡置天水郡,縣境南部有成紀縣,北部有阿陽縣,都屬天水郡管轄。新王莽天鳳六年(公元14年)改天水郡為鎮戎郡,又分置阿陽郡,治成紀,後又復舊制。東漢時期(公元74年)改天水郡為漢陽郡。成紀、阿陽都屬漢陽郡。公元213年,省涼州以諸郡歸入雍州。阿陽、成紀屬雍州漢陽郡。三國曹魏時期,阿陽屬雍州廣魏郡,而成紀屬天水郡。西晉泰始年間,設定秦州,成紀仍隸屬天水郡。東晉十六國時期,成紀縣仍存,隸屬秦州天水郡。先後屬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前涼、西晉、夏,北魏時廢。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復置阿陽縣。至北周時,復置成紀縣,屬秦州天水郡。隋朝初年,廢阿陽縣,成紀仍存。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廢郡置州,成紀屬秦州管轄。隋煬帝大業三年(607),並省諸州,不久又改州為郡,成紀屬天水郡管轄。唐高祖武德初年,改郡為州,沿邊鎮守及襟帶之地,置總管府以統軍戎。624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成紀縣屬秦州都督府。唐太宗貞觀年間,縣境北部屬監牧使南使管轄的牧地,南使城在今縣城南部城川鄉呂家河村東。唐玄宗開元22年地震,成紀毀壞,居民遷徙,縣治由小坑川(靜寧之李店、治平川)遷到顯秦川(今秦安境內)。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吐蕃乘安史之亂占據河西隴右地區,至北宋前期達200年之久,靜寧也一直為吐蕃占據。這就是歷史上成紀變遷的第二個階段。(靜寧治平成紀→秦安顯親成紀→秦州天水成紀)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於南市城(即唐南使城,今縣南城川鄉呂家河村東)置靜邊寨,屬涇源路德順軍管轄(德順,“王德服順”之意,軍事要地設“軍”)。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增置治平寨(今治平鄉劉河村)隸屬德順軍。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西夏兵攻靜邊寨,被涇源將彭孫擊敗。縣城始建於北宋,原名外地堡。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置隴乾縣(隴水之乾),德順軍治亦徙於此。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築威戎城。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金兵占據德順軍。紹興九年(1139),宋金議和,德順軍又歸宋地,1140年復陷於金。金世宗大定年間,改靜邊寨為縣,不久復為寨。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德順軍升為州,隸屬熙秦路。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改德順州隸屬鳳翔路。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升為防禦州,十月升為節鎮州,軍名為隴安。管轄隴平(宋之隴乾)、水洛、威戎、治平、隆德、通邊六縣,靜邊、得勝、安寧、懷遠4寨及中安1堡。元初,廢金時隴安仍為德順軍,並治平、威戎、水洛三縣入隴乾。省隴乾縣入德順州。不久,改德順州為靜寧州(具體時間不詳)。隸屬陝西行省鞏昌路轄隆德縣。明朝初年,靜寧州領隆德縣,隸屬陝西布政使司平涼府。至洪武八年(1559)三月,降莊浪州為縣歸靜寧州管轄。憲宗成化四年(1468)七月,固原石城土達滿四聚眾起事,靜寧城中告急,居民盡入內城,不能容,始築東關。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隆德縣改屬平涼府,靜寧州只轄莊浪一縣。清朝順治五年(1648),莊浪縣直隸平涼府,此後靜寧州無領縣。至康熙七年(1668)靜寧州屬甘肅省布政使司平涼府。民國二年(1913)改靜寧州為縣,隸屬涇原道。民國十五年(1926)隸屬甘肅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隸屬甘肅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8月6日靜寧解放,隸屬定西分區。1950年5月25日劃歸平涼專區至今。
1958年11月撤莊浪縣並於靜寧縣。1961年12月與莊浪縣分設,隸屬平涼地區行政公署至今。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前街。截至2000年底,靜寧縣下轄27個鄉、3個鎮,391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461780人,農業人口437162人,非農業人口24618人。男238394人,女223386人。
近代以來,古成紀和過去相比,雖然盛況不再。靜寧,黃土高原上的這片熱土,自古以來人傑地靈、俊才輩出,不息的葫蘆河水,日夜滋潤著這方熱土。傳說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在這裡教民漁獵,播撒文明;群雄爭霸,方國四起之時,這裡又是西部遊牧民族進入關中的必由之路,因而,這方熱土上的人們習武之風由來已久。中國古代史上,尤其是中國古代經濟、政治中心還在關中和中原時,從古成紀這片熱土走向勤王、報國疆場的名將、錚臣在史書中不勝枚舉。箭術超群、匈奴號曰“漢之飛將軍”的李廣從這裡走向立功建業的疆場;令金國四太子兀朮“剔其須髯遁歸”於燕山的吳玠吳璘兄弟,就是川流不息的葫蘆河水哺育成長、具有無限忠貞與果敢的一代名將。靜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六盤山西部,葫蘆河中上游,全縣總面積2193平方公里,分30個鄉鎮。總人口46萬。從境內發現的大批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來看,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沿葫蘆河開始生息、繁衍,幾千年來民間保存下來的民俗文化,鄉土藝術飽含歷史和文化內涵, 醇厚而迷人。尤其是過年前後的民俗活動,兼具古風古韻和鄉土氣息,在日益現代化、國際化的今天,更顯出其特有的魅力。

靜寧特產

紅富士蘋果 燒雞鍋盔

靜寧靜寧紅富士
靜寧靜寧燒雞
靜寧靜寧鍋盔

靜寧出的最有影響力的偉人

人文始祖伏羲, 女媧 唐太宗李世民 詩仙李白 飛將軍李廣 抗金英雄吳玠 吳磷

相關條目

平涼 縣城 甘肅 成紀 阿陽 李廣 燒雞 鍋盔 靜寧紅富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