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亞戰役

馬來亞戰役

馬來亞戰役是發生於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1月31日盟國與日本帝國在馬來亞半島的戰事,戰事包括大英國協軍隊與日本皇軍之間的陸戰,英軍、英屬印度軍、澳大利亞軍及馬來屬邦軍防守此殖民地,對他們來說,此戰役是一場災難。日軍企圖殲滅駐馬來半島英軍,為爾後進攻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建立前進基地。駐馬來亞(包括新加坡)英軍共3個師4個旅,約9萬人,由遠東英軍總司令A.E.珀西瓦爾中將指揮。

基本信息

馬來亞戰役馬來亞戰役
馬來亞戰役

馬來亞戰役是發生於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1月31日盟國與日本帝國在馬來亞半島的戰事,戰事包括大英國協軍隊與日本皇軍之間的陸戰,英軍、英屬印度軍、澳大利亞軍及馬來屬邦軍防守此殖民地,對他們來說,此戰役是一場災難。日軍企圖殲滅駐馬來半島英軍,為爾後進攻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建立前進基地。駐馬來亞(包括新加坡)英軍共3個師4個旅,約9萬人,由遠東英軍總司令A.E.珀西瓦爾中將指揮。

戰爭背景

兩次大戰其間,大英帝國在遠東地區的軍事策略,因不被重視及缺乏資金支持而日漸敗壞。英國政府原定的計畫是在新加坡海軍基地,停泊強大艦隊。萬一任何戰爭爆發時,可保衛英國的遠東領土以及通往澳洲的航線。但事實上,當新加坡及馬來亞受到威脅時,原定可以及時出現的皇家海軍艦隊,卻一直沒有出現。直至1939年戰爭在歐洲爆發,仍然沒有跡象艦隊會前來部署。

戰爭簡介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於1941年12月~1942年2月在馬來半島實施的登入戰役。1941年12月4日,山下奉文上將指揮的日軍第25集團軍(轄第5、第18師和近衛師,共11萬人)從中國海南島三亞港出發,在南遣艦隊(艦艇46艘)、陸

馬來亞戰役馬來亞戰役地圖
軍第3飛行集團(飛機450架)掩護下駛向馬來半島。8日,其先遣部隊在泰國的宋卡、北大年和馬來亞的哥打巴魯登入,迅速占領當地機場和克拉地峽,隨後分兵三路南下。英軍首戰失利,節節敗退,企圖憑藉隘路、河流遲滯日軍進攻,以爭取時間加強南部防禦。日海軍第22航空戰隊和陸軍第3飛行集團轟炸新加坡及關丹等英軍基地和機場,重創英空軍力量。英國遠東艦隊旗艦"威爾斯親王"號和戰列巡洋艦"反擊"號北上迎戰日本海軍,因缺少空中掩護於12月10日在關丹東南海域被擊沉(見馬來海戰)。日軍由此奪得制海、制空權,保障了海上輸送任務的順利完成。日軍主力沿馬來半島由北向南迅速推進,在海軍配合下於12月31日占領關丹,次年1月11日攻占吉隆坡。日軍進入柔佛州開闊地後,加快進攻速度。英軍迅速潰敗,1月31日撤至新加坡,企圖憑藉柔佛海峽抵禦日軍進攻。2月8日夜,日軍分兩路渡過柔佛海峽在新加坡登入,9日晚占領廷加機場,10日在武吉知馬高地與英軍激戰。雙方傷亡慘重,日軍第18師師長牟田口廉也中將負傷。12日,日軍推進到新加坡市郊,14日占領新加坡沿岸海軍基地。在日軍重重包圍下,8萬餘守軍鬥志低落。15日,珀西瓦爾率部投降。此役,日軍以傷亡約萬人的代價占領馬來半島,打通了進攻荷屬東印度的戰略通道,給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防禦作戰造成不利態勢。

戰爭經過

馬來亞戰役是發生於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1月31日盟國與日本帝國在馬來亞半島的戰事,戰事包括大英國協軍隊與日本皇軍之間的陸戰,英軍、英屬印度軍、澳大利亞軍及馬來屬邦軍防守此殖民地,對他們來說,此戰役是一場災難。日軍企圖殲滅駐馬來半島英軍,為爾後進攻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建立前進基地。駐馬來亞(包括新加坡)英軍共3個師4個旅,約9萬人,由遠東英軍總司令A.E.珀西瓦爾中將指揮。

馬來亞戰役馬來亞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中東及蘇聯地區更受英國重視,在人力和物資上都獲優先分配。馬來人所希望得到,擁有300至500架戰機實力的空軍部隊,從來沒有實現。而當駐馬來亞英軍,面對配備超過200台坦克的入侵日軍時,卻發現守軍連一台也沒有。

英軍曾制定計畫,先發制人地入侵泰國南部,搶先破壞日軍的著陸點,並命名為鬥牛士行動。但最終行動並沒有被執行。馬來亞戰役開始於日本第25軍於1941年12月8日入侵馬來亞,日軍在馬來亞北部海岸的哥打巴魯實施兩棲登入及開始向馬來亞東部海岸進攻,這與日軍在泰國的北大年府及宋卡港所實施的登入行動相配合,他們將越過馬來西亞-泰國邊境進攻馬來亞西部地區。經過當日早上與泰國軍隊交火8小時後,日本人已強迫泰國政府借用泰國的軍事基地支援進攻馬來亞。早上4時正,17架日本帝國海軍轟炸機空襲新加坡,殺死61人及有超過700人受傷,這是首次針對新加坡的空襲行動,雖然空襲警報已經嚮起,但街上仍然燈火通明,而雲層亦阻礙盟軍高射炮尋找日軍轟炸機,沒有任何一架日軍飛機被擊落,它們全部安全返回在西頁的空軍基地。

1941年2月8日,停泊在新加坡的皇家空軍第62中隊的布倫亨轟炸機,它們正準備起飛往吉打亞羅士打的空軍基地駐防,中隊長佰翠·漢南從1941年6月駐防亞羅士打,後因向日本透露英軍的情報於12月被處決。
日軍首先遭到印度第3軍及數個英軍旅的抵抗,日軍很快就清除了印度軍海岸線的抵抗之後更集中力量包圍及迫使印度軍投降。

日軍在馬來亞北部地面佔有很大優勢,因為他們有強大的空中支援,加上在裝甲部隊、互相合作、戰術及經驗均比盟軍優勝,尤其是日軍在第二次中日戰爭中獲得很多經驗,盟軍方面沒有坦克,而日軍則使用腳踏車及輕型坦克,這令他們能輕易穿越馬來亞的熱帶雨林。

馬來亞戰役馬來亞戰役
作為鬥牛士行動的代替,一個名叫Krohcol行動於12月8日展開,但印度軍很快便被已在泰國北大年府登入的日軍第五師團擊敗。皇家海軍Z艦隊包括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及卻敵號和4艘驅逐艦,由海軍上將湯馬士·菲利普指揮在戰爭爆發前已到達該區,但由於日軍的空中優勢導致於1941年12月10日威爾斯親王號及卻敵號被擊沉,這令馬來亞東海岸門戶大開及容許日軍繼續進行登入行動。

盟軍在馬來亞的空軍戰鬥機中隊所配備的水牛戰鬥機存在一些問題,包括:體型過大及裝備不佳;零件供應不足;支援人員不足;飛機場面對空中攻擊防守困難;缺乏清楚及協調一致的指揮結構;皇家空軍及皇家澳大利亞空軍中隊及人員間的敵對主義及;沒有經驗的飛行員缺乏適當訓練,他們在戰事爆發的頭一個星期付出慘重代價,導致一些飛行中隊需要合併及撤退到荷屬東印度。剩下的攻擊戰機都是過時的種類 — 布倫亨式、洛克希德赫德遜式輕型轟炸機及威格士式 魚雷轟炸機 — 這些飛機大部份在地面及空中很快已被日軍戰鬥機擊落,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相反,一名布倫亨式飛行員,中隊長阿瑟·史夫卡因12月9日的攻擊獲頒授維多利亞獎章。而且,調查顯示出日本軍事情報部門聘請了一名英國軍官佰翠·漢南上校,這名與印度軍接觸的空軍聯絡官為間諜,當他開始提供情報後,日軍能在3天內摧毀所有在馬來亞北部的盟國空軍基地,漢南於12月10日被拘留及被帶到新加坡,但是日本人已獲得空中優勢。

12月11日,日軍在坦克支援下從泰國南下,在日得拉打敗了英國及印度軍隊及快速從東北部的哥打巴魯灘頭向內陸推進,以瓦解北部的防守,由於沒有真正的海軍力量存在,英軍不能阻止日本海軍在馬來亞海岸的行動,雖然這些行動對入侵部隊幫助不大,由於沒有剩下任何盟軍飛機,日本人主宰了天空,不斷從空中攻擊地面上的大英國協軍隊及平民。

馬來亞島嶼檳榔嶼從12月8日起每天都遭到日軍轟炸,被迫在12月17日棄守,武器、船隻、物資及一個仍可運作的電台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很多歐洲人從檳榔嶼撤退,而本地居民則落入日本人的魔掌,做成英國人的難堪及離間了英國人與本地居民的關係。

馬來亞戰役馬來亞戰役
12月23日,由大衛·梅菲-里昂指揮的印度第11步兵師被命令阻擊日軍,但效用不大,到1月的第1個星期結束時,整個馬來亞北部已完全落入日本人手中,同時,泰國又與日本帝國簽訂友好條約,以建立鬆散的軍事同盟,泰國被容許恢復對在馬來亞北部一些伊斯蘭教君主的領地的統治權,因此統一其佔領的區域,而日軍很快到達下一個目標,吉隆坡市,日本人於1942年1月11日沒有遇到抵抗下進入及佔領該城,不足200英哩外的新加坡島即將面對日軍的入侵。在仕林河戰役的災難後,印度第11步兵師奉命在吉隆坡阻擊日軍數天,在仕林河戰役中,2個印度步兵旅實際上被消滅,而另一個印度步兵旅亦在麻坡被消滅。

1月14日,日軍已經到達馬來亞南部省份柔彿州,他們在這裡遇到由亨利·哥頓·本尼特指揮的澳大利亞第8師,日軍在這裡遇到在戰術上的首次挫折,因為澳大利亞軍在金馬士市一帶建立了堅強防禦,戰役圍繞金馬士橋進行,日軍在此地付出了死傷600人的代價,但大橋卻在戰鬥中被毀,日軍需花了6個小時的時間收復橋樑。

當日軍在金馬士西面攻擊澳大利亞軍的側翼時,一場在這次戰事中最血腥的戰役於1月15日在半島西海岸的麻坡河一帶爆發,本尼特派出已被削弱的印度第45旅(只有不半兵員已受訓練)去防衛麻坡河南岸,但被從海上登入的日軍攻擊其側翼,整個旅被澈底擊潰,其旅長及屬下3個團的團長全部陣亡。

在澳大利亞中將查理士·安達臣的領導下,撤退的印度軍隊在澳大利亞軍的支援下組成麻坡軍,孤注一擲的進行了4天的戰鬥,令其它大英國協的殘餘部隊可以從馬來亞北部撤退以避免被包圍,當麻坡軍到達了在巴里梳龍的橋樑及發現橋樑已被日軍佔領時,安達臣在死傷數字不斷上升下,命令所有人衝過去,一些人逃入附近的叢林、沼澤地及橡膠林地以尋找其步兵團在永平的司令部,135名受傷的士兵則落入日軍的魔掌,其中兩名士兵被拷打及永平大屠殺中被殺死,而安達臣則獲頒授維多利亞獎章。

馬來亞戰役1944年2月8日,停泊在新加坡的皇家空軍第62中隊的布倫亨轟炸機,它們正準備起飛往吉打亞羅士打的空軍基地駐防,中隊長佰翠·漢南從1941年6月駐防亞羅士打,後因向日本透露英軍的情報於12月被處決。
1月20日,雖然面對皇家空軍威格士式轟炸機的轟炸,日軍在興樓再作進一步登入成功,大英國協軍隊的在柔彿最後防線的峇株巴轄-居鑾-豐盛一帶全線面對日軍的進攻,不幸地,帕西瓦爾拒絕在新加坡北面的柔彿建立固定防禦。

1月27日,帕西瓦爾接到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聯合司令部司令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的批准,命令部隊越過柔彿海峽撤退到新加坡。

1月31日,最後一批盟軍軍隊離開馬來亞, 盟軍工兵在連線柔彿及新加坡之間的新柔長堤炸開一個闊70呎(20米)的大洞(少數落伍的士兵在之後數天仍通過此長堤),日軍的突擊隊後來化身成新加坡居民利用小艇橫渡柔彿海峽,進攻新加坡。在少於兩個月的時間來,馬來亞戰役以大英國協軍隊被徹底打敗及徹出馬來半島作結束。接近50,000名大英國協士兵被俘虜或被殺。1月下旬,佰翠·漢南已被認為勇敢的戰士及被以為已經陣亡,2月13日,新加坡戰役開始5天后,他被憲兵帶入市中心,再被帶到海邊及被處決,其屍體被拋入海中。14日占領新加坡沿岸海軍基地。在日軍重重包圍下,8萬餘守軍鬥志低落。

15日,珀西瓦爾率部投降。此役,日軍以傷亡約萬人的代價占領馬來半島,打通了進攻荷屬東印度的戰略通道,給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防禦作戰造成不利態勢。從此新加坡這個‘獅子城’,舉世聞名的要塞,屬於日本人了。山下奉文以傷亡9824人的代價,自北向南席捲馬來半島650英里,直至占領新加坡。英軍傷亡略少於日軍,但是投降的軍人卻是13萬之多。這一勝利,是日軍有史以來最大的陸戰勝利。他們再次戲劇性地向全世界炫耀了武力。日本報紙大張旗鼓地宣傳:“大東亞戰爭大局已定;短短三天內攻下新加坡,只有我神武皇軍才能立此殊勛。”而大本營宣傳部長大平秀雄宣稱:“日本乃照亮世界和平的太陽。沐浴在陽光下者茁壯成長,抗拒陽光者唯有毀滅一途。美英兩國都應深思我日本千年熾熱的歷史。”

戰爭結果

此役,日軍以傷亡約萬人的代價占領馬來半島,打通了進攻荷屬東印度的戰略通道,給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防禦作戰造成不利態勢。

戰爭將領

馬來亞戰役帕西瓦爾
阿瑟·歐內斯特·帕西瓦爾中將,日軍入侵馬來亞時的大英國協在馬來亞的最高指揮官。

寺內壽一(1879年—1946年6月12日),第18任日本首相寺內正毅的長子,日本軍人,政治家,伯爵,二戰甲級戰犯。1899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後加入日本陸軍。曾經派往德國工作,曾任軍事學院講師,過後擔任第五軍團司令、朝鮮軍參謀長台灣軍司令官。

1935年10月升為將軍,兩年後任廣田弘毅首相內閣中的陸軍大臣。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在他的指揮下,日軍由北平一路攻下山西、陝西、甘肅,直取蘭州。在平型關戰役中遭到中國八路軍林彪部沉重打擊的板垣師團是他的部下。

馬來亞戰役寺內壽一
1941年11月6日,寺內壽一任南方派遣軍總司令,開始執行由山本五十六策劃的太平洋戰爭計畫,山下奉文即是其屬下。他與山本五十六的海軍聯合艦隊相配合,發動了震動世界的太平洋戰爭,從越南西貢直搗新加坡。

日軍占領整個東南亞之後,把南方派遣軍總部設在新加坡。寺內壽一升為元帥,於1944年5月把總部轉移到菲律賓,由於受到同盟國反攻的威脅,再把總部轉移到越南的西貢。1945年4月10日,寺內壽一在接到緬甸被同盟國軍隊收復的訊息後患中風,無法在1945年9月12日來新向聯軍最高統帥蒙巴頓勳爵投降,令板垣征四郎代表他出席簽署投降書。1945年11月30日在西貢親自向蒙巴登勳爵投降,關押於馬來亞半島的柔佛州。

1946年年6月12日因腦溢血死於柔佛州冷金當時的戰犯關押處——英國人的喜京斯別墅,死時68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