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巴

香港小巴

香港的小型巴士(簡稱小巴,俗稱Van仔)是載客量為16人的空調客運車輛,主要分為公共小型巴士及學校私家小巴,公共小型巴士作為巴士和鐵路的輔助及接駁交通工具。根據現時香港法例規定,全香港只有4,350輛公共小巴營運。根據小巴牌照類別,公共小型巴士可分為“紅色小巴”及“綠色專線小巴”兩種。至於學校私家小巴則作為學童往返學校之用。

基本信息

牌照類別

紅色小巴
(圖)紅色小巴紅色小巴

紅色小巴是最初的公共小巴,最初以車身中央髹上紅色色帶(所以行內俗稱紅色小巴為紅帶)以資識別。到了1990年代,為使車身有更多展示廣告的空間,運輸署建議將小巴的識別色因髹於車頂,“紅頂”的俗稱亦因此而來。除禁區外,紅色小巴可行駛香港各區。但事實上,紅色小巴經營範圍經營已被政府透過禁區方式大幅限制。現時服務範圍一般只限舊市區,很多新發展的新市鎮不準紅色小巴駛入。紅色小巴的服務路線、服務時間、班次和收費並不受政府監管;雖然如此,但隨著行業發展,不少紅色小巴路線已由商會或小型公司統籌,有固定的路線、服務時間、班次和收費,但會因應各種情況而作出更改,例如塞車時可以轉用較暢通的路線。截至2004年5月,全香港共有1,704輛紅色小巴。乘客一般於下車的時候才需繳付車資,但亦有少數路線的紅色小巴要求乘客上車付款。惟只有少數紅色小巴接受八達通

(圖)綠色專線小巴綠色專線小巴

紅色小巴路線有部分為24小時經營的,如大埔至旺角線、荃灣至觀塘線、觀塘至旺角線、元朗至佐敦道線、青山道至土瓜灣線等等。亦有隻會提供通宵服務的,如元朗至銅鑼灣線。紅色小巴除總站外不設固定車站,乘客需於非禁區位置截停上車。另外,由於紅色小巴所行走的路線並非固定,收費亦有可能隨路線長短而有所變動,因此乘客乘搭紅色小巴時,於下車時才需要繳付車資,車資按上車時所標示的價錢牌為準(延長目的地時如繼續乘坐需要以原來車資加以新標示車資之和為準)。紅色小巴一般只會收取現金,現金車資直接交給司機,如有需要,司機會為乘客找贖餘額,但亦有部份紅色小巴是接受八達通支付車資的,如西環至旺角線、觀塘至西貢線、大埔至荃灣線(已停辦)、觀塘至荃灣線及美孚至土瓜灣線。

乘搭紅色小巴時,要注意紅色小巴所標示的目的地名稱可能是舊稱或是已不存在的建築物,例如“官塘”(觀塘的另一種寫法)和“大丸”(即前日資大丸百貨公司,位置即現時銅鑼灣記利佐治街與百德新街交界的名店廊,以及銅鑼灣京士頓街9至11號,於1998年結業)。紅色小巴一般不設固定車站,乘客可於非禁區地點下車。下車前需高聲呼叫司機下車地點,或按座位上的電鈴(較為罕有),司機揮手作實。

綠色專線小巴

(圖)專線小巴路線如要加價,須向運輸署申請及批准專線小巴路線如要加價,須向運輸署申請及批准

跟紅色小巴不同,綠色小巴的識別色以車身中央髹上綠色色帶以及於車頂髹上綠色的形式出現(所以行內俗稱綠色小巴為綠帶),於1990年代改為只髹於車頂,由於紅色小巴出現“紅頂”的俗稱,相對綠色專線小巴便出現“綠頂”的俗稱,一般稱為綠色小巴或專線小巴。

專線小巴的服務目的,主要是為某個社區提供與大型運輸系統接駁服務(如鐵路、巴士)。全部綠色小巴都有固定路線、服務時間、班次和收費,大部份路線設有固定車站,並需接受政府監管,不得隨意更改。

截至2008年7月,全香港共有2,913輛綠色小巴,行走354條專線小巴路線(71條港島專線小巴路線、82條九龍專線小巴路線及201條新界專線小巴路線),大部分路線由有限公司經營,當中包括一些集團的多家子公司。專線小巴大部份路線都設有固定車站,乘客可於固定車站侯車或於路線途經之非禁區位置截停上車。乘客於上車的時候需先繳付車資,現金車資需投入錢箱(不設找贖),不得交給司機。而大部分綠色小巴均接受八達通(部份路線設分段收費,需於繳付車資前先通知司機,讓司機調整八達通收費機;部分路線的八達通機設有按鈕,乘客需自行把收費機按至所需繳付的分段車費)。乘客可於固定車站下車,或於非禁區地點下車。下車前需高聲呼叫司機下車地點,或按電鈴(如設有,及只適用於固定車站),司機揮手作實。

學校私家小巴

跟公共小巴不同,學校私家小巴的識別色最初以車身中央髹上黃色色帶以及白色車身出現,到了2000年代,則改為車身中央髹上紫色色帶以及黃色車身出現,一般俗稱為保母車。

發展歷史

五十、六十年代,香港曾流行一種9人白牌車,行走於新界。這些白牌車的收費比巴士略高,車程也比巴士短,但因它是不合法經營的關係,警方曾大力掃蕩。

1967年香港舉行遊行,巴士司機罷工,部分路線因而暫停服務,交通癱瘓,政府容許小巴進入市區,白牌車越來越受市民歡迎,數目不斷增加。1969年,小巴由9座位增至14座位,從此14座便成為小巴的別稱。最後,政府在1970年推出白牌車合法化政策,由政府發牌,可以在港九及新界各地行走,即現時的紅色小巴。4350輛小巴的限制亦是於當年制定,多年來並未有改變。

1972年,政府在山頂試行私營豪華小巴制度,同年5月1日首條私營豪華小巴1號線(往來山頂至中環)投入服務,結果試驗成功,遂於1974年正式實施專線小巴制度,至1975年港島已有6條綠色專線小巴路線。由於綠色專線小巴越來越受歡迎的關係,政府於1977年10月26日首次招標數十條綠色專線小巴路線,供公共小巴商或有興趣的商人競投,首批九龍及新界綠色專線小巴路線分別在1979年4月及11月投入服務。隨著時代發展,市民對公共運輸需求不斷提升,政府亦批出來九龍市區及新市鎮的專線小巴路線以供競投。

早期的小巴是14座位,並沒有車頭頂地點牌箱。1978年,各小巴陸續安裝車頭頂地點牌箱,以便更清楚顯示行車目的地。而政府於1988年批准小巴由14座增加到16座。而部分小巴商會亦曾要求政府放寬座位數目到20座,但因政府認為小巴為輔助性交通工具,而不被接受。

由於綠色小巴受政府監管,政府為加強對公共運輸的管理,歷年均鼓勵紅色小巴轉為綠色小巴經營。一般而言,公共小巴須有車輛登記及客運營業證,方可載客取酬;紅色小巴的車輛登記人和客運營業證持有人,往往是同一人,但由於綠色小巴營辦商可租用他人的小巴經營,所以同一輛綠色小巴,可以有不同的車輛登記人和客運營運證持有人。雖然公共小巴的車主可以申請將小巴從紅色轉為綠色(618是從紅色轉為綠色),或從綠色轉為紅色(只限與另一輛小巴互換牌照,不能單純地由綠轉紅;但從紅轉綠則不必與另一輛小巴互換),但從歷年的小巴分布數字看,綠色小巴的數目持續上升。

車型款式

(圖)90年代初版本豐田Coaster,俗稱“大牌箱”90年代初版本豐田Coaster,俗稱“大牌箱”

早期小巴用車多為歐洲品牌,如金馬(Commer)、柯士甸(Austin)、摩利士(Morris)、福斯(Volkswagen) 和福特(Ford)等,也有來自日本五十鈴(Isuzu)。直到70年代,小巴全數為日產Echo。隨著時代發展,小巴服務不斷提升,政府亦放寬小巴的總負重。在80年代中期,專線小巴經營商開始從日本購入新款空調小巴豐田Coaster、三菱Rosa、日產Civilian,日本小巴便成為香港最常見的車款。時至今日,豐田Coaster已成為大部分小巴的車款,但亦有少量三菱Rosa及賓士Sprinter小巴行駛。香港小巴主要使用Coaster的原因,就是因為維修成本較低,保養良好情況下壽命可接近20年,耐用程度遠較其他小巴甚至專利巴士優勝。

小巴以往以柴油作燃料,政府為減少污染,曾考慮要求小巴改用汽油作燃料,結果因為燃料價格及維修成本高昂而遭受小巴營辦商強烈反對。後來政府試驗引入電能及石油氣小巴,結果石油氣小巴試驗成功,成為現時主要的小巴燃料,截至2006年6月,超過一半的公共小巴為石油氣小巴。其實,石油氣小巴占有率超過一半的原因除了得到政府資助之外,還有就是從2002年起,豐田Coaster的柴油版小巴只有長陣,普通短陣只能提供石油氣版,對於著重車輛靈活性的業內人士有所局限。但是豐田Coaster短陣柴油版小巴於2008年中再度來港,柴油小巴占有率可能會稍為回升。

路線編號

紅色小巴
現時紅色小巴並無官方認可的路線編號,但有一些路線會自行編定路線編號,如來往上水至元朗的17號、18號線,上村至元朗的23號線,秀茂坪至觀塘的16號、45號線、觀塘至西貢的9號線以及紅磡寶其利街和旺角弼街的71號線。

這些編號的出現多數與歷史有關,例如17、18、23號線與以前九巴同一編號巴士路線(現76K、77K和64K線)競爭,為方便乘客記認而設。

而16、45線則因為該兩線小巴行經秀茂坪邨前16座及45座而得名。

主要紅色小巴路線
青山道九龍城黃大仙
青山道土瓜灣(24小時服務)
青山道至佐敦道
青山道觀塘
青山道油塘
天后觀塘
旺角朗豪坊至荃灣福來邨
油麻地碧街至荃灣麗城花園
旺角至何文田
旺角至愛民邨
旺角至九龍城/黃大仙
旺角至紅磡
旺角至觀塘
旺角至慈雲山
旺角至西貢
旺角往來上水
旺角往來筲箕灣
佐敦道往來元朗(部份直通班次改經西九龍走廊不停深水埗甚至不停荃灣)
佐敦道往來上水
佐敦道至荃灣福來邨
佐敦道至荃灣麗城花園
荃灣福來邨至銅鑼灣/灣仔(港鐵灣仔站)至荃灣福來邨
荃灣麗城花園往銅鑼灣糖街經中環/灣仔(早上單向)
銅鑼灣糖街至荃灣經麗城花園/升悅居/美孚(下午4:30開始單向服務)
荃灣至西環
荃灣麗城花園往佐敦道/旺角登打士街(部份直通班次改經西九龍走廊不停深水埗甚至不停荃灣)
荃灣萬景峰至太古坊
荃灣至青山道
荃灣至慈雲山
荃灣至土瓜灣
荃灣至坪石
荃灣至梨木樹邨
荃灣至石籬邨
荃灣至象山邨
荃灣至觀塘
荃灣至元朗
觀塘至藍田
觀塘至油塘
觀塘至油麗邨
觀塘至彩盈邨
觀塘至柴灣
觀塘至美孚
觀塘往來西貢
上環(信德中心)至荃灣
西環至觀塘
西環(西營盤)至旺角(砵蘭街)
西環(堅尼地城)至旺角(弼街)
灣仔(鵝頸橋底)往來上水(只於通宵時段行走)
灣仔(鵝頸橋底)至西貢(只於晚上時段行走)
灣仔(鵝頸橋底)至旺角(只於通宵時段行走)
灣仔(鵝頸橋底)至青山道
灣仔(鵝頸橋底)至元朗(只於通宵時段行走)
灣仔(鵝頸橋底)至觀塘(只於晚上至通宵時段行走)
灣仔(鵝頸橋底)至慈雲山
灣仔(港鐵灣仔站)至華富
灣仔(港鐵灣仔站)至荃灣
銅鑼灣至荃灣
銅鑼灣(銅鑼灣總站又稱“大丸”)至筲箕灣
嘉頓往來上水
觀塘往來落馬洲
沙田馬場往來元朗
沙田馬場往來觀塘
元朗往來大埔
元朗往來屯門(置樂花園)
元朗往來大棠
元朗至青山道(只晚上12時至早上6時由元朗開)
觀塘往來香港仔(行經薄扶林道)
西環往來銅鑼灣(銅鑼灣總站又稱“大丸”)
土瓜灣至落馬州
土瓜灣至美孚

綠色專線小巴
綠色專線小巴現時分為三區,每一區都分別編號。因此,一個路線號碼可能會被3條專線小巴路線使用。

香港島專線小巴
服務範圍:行走香港島區內。
九龍專線小巴
服務範圍:主要行走九龍區內。
新界專線小巴
服務範圍:行走新界或由新界往來九龍地區。
現時大嶼山並未有小巴服務。

嶼巴使用現時小巴所使用的Rosa車種行駛34線,但載客量較一般小巴高,亦不屬小巴路線。

運行利弊

紅色小巴

紅色小巴因路線不受規管,路線於是較有彈性,往往可以使用更輰通的路線以更快抵達目的地,對於乘客和經營者來說,“靈活”是紅色小巴的優點。但因應城市發展,不少小巴路線一般都已經固定下來。

而紅色小巴有一個最大問題,就是沒有固定路線、班次和收費,因此車費的波幅可以是很大的,某些路線為求搶客,可以收取極低車費來打“割喉戰”,但當要提高車費時,水平又可以達至“天價”程度。例如以前香港紅色小巴每逢颱風來臨的時候,任意調高車費,曾經有來往香港仔至華富村由原來的港幣3元加價至港幣30元,另外來往新界至佐敦道更曾加價至80元,此舉曾被市民投訴。另外,由於大部份紅色小巴司機均為自僱人士,收入跟載乘客人次有關,如車上乘客不多,一般紅色小巴都會停車等客,拖延不少時間。

綠色專線小巴

小巴因為載客較少,故較適合作為班次要求密的短途接駁線,或為人口疏落的偏遠地區服務,這亦是政府對綠色小巴的定位。但因受政府監管,行車路線沒有紅色小巴那么靈活,路線不受歡迎不能以改變營運方法挽救,部份綠色專線小巴非常殘舊,有時甚至導致小巴營辦商私自取消路線。

共同問題

因小巴經營模式問題,沖紅燈和超速的情形頗為常見,尤以紅色小巴為甚。例如2004年10月22日(重陽節),2架紅色小巴於香港北角英皇道因互相搶客而超速撞車,釀成2死17傷意外,結果2名司機於2005年年尾被判罪名成立而入獄。另外於2006年5月18日凌晨,新界北交通總部特遣隊派出2名警員假扮乘客於銅鑼灣登上一輛紅色小巴,並暗中攜攝影機將“飛車”過程拍下,發現該小巴途中至少5次沖紅燈、切雙白線,另一隊警員在青山公路時速限制50公里路段,以雷射測速槍偵察到小巴車速逾100公里。警方最後在元朗將小巴截停,以危險駕駛罪名將司機拘捕。

現時政府正採取多項措施加強小巴乘客的安全,如加裝乘客安全帶、向乘客顯示的速度計等。可是甚少小巴乘客會扣上安全帶,而向乘客顯示的速度計更有不少被紅色小巴司機改裝過,以減少超速時所發出的嗶嗶聲,及令顯示屏所顯示的車速較實際行車速度為低。

經營商家

(圖)位於半山羅便臣道的小巴站牌位於半山羅便臣道的小巴站牌

下面只列出部分較具規模的小巴經營商:
冠榮車行
進智公交
西貢(1,2號)專線小巴
捷輝汽車
彩龍小巴
金煌小巴
偉文發展
豐兆車行
財記投資公司
德啟投資有限公司 (粉嶺小巴)
薄扶林專線小巴
暢通運輸有限公司 (觀塘23小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