飧泄

飧泄

飧泄,本病是肝鬱脾虛,清氣不升所致。臨床表現有大便泄瀉清稀,並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腸鳴腹痛,脈弦緩等。

定義

飧(sūn)泄,本病是清氣不升、肝鬱脾虛所致。臨床表現有大便泄瀉清稀,並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完谷不化),腸鳴腹痛,脈弦緩等。

此病名源自《黃帝內經》。

相關文獻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秋三月……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素問·金匱真言論》: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肋,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時病論·卷三》[清]雷豐:經謂“春傷於風者”,乃即病之新感也,即二卷中傷風冒風之證;今謂“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者,此不即病之伏氣也。蓋風木之氣,內通乎肝,肝木乘脾,脾氣下陷,日久而成泄瀉。

《素問·舉痛論》: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