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泄

洞泄出自《素問·生氣通天論》,是指濕盛傷脾的泄瀉。

病名。出《素問·生氣通天論》。

①陰盛內寒所致的泄瀉。《聖濟總錄》卷七十四:“洞泄謂食已即泄。”“陰盛生內寒,故令人府髒內洞而泄。”證見心腹痛,大腸切痛,腸鳴食不化,手足厥冷,腳轉筋等。治宜溫中散寒,用附子丸、木香訶黎勒丸等方(《奇效良方·泄瀉門》)。參見寒泄條。

濡瀉別名。《醫宗必讀·泄瀉》:“洞泄,一名濡瀉,瀉下多水也。”詳見濡瀉條。

③脾瀉別名。《醫學真傳·痢》:“痢下無積,日夜十餘次,解時微痛,是名脾瀉,又名洞瀉。”參見脾瀉、脾泄條。

解釋

1.亦作洞泄。2.洞瀉,腹瀉。

指濕盛傷脾的泄瀉。《素問·氣交變大論》:“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民病腹滿身重,濡泄寒瘍流水……”又稱濡泄、濕瀉、濡泄、脾虛泄。《衛生寶鑑·泄痢門》:“《內經》云:濕勝則濡泄。……夫脾為五臟之至陰,其性惡寒濕。今寒濕之氣內客於脾,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谷,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隨氣而下,謂之濡泄。法當除濕利小便也。對金飲子主之。”《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為濕自甚,即脾虛泄也。由土虛不能制濕,腸胃不固,濕反勝而成病,故脈遲而緩,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腸鳴漉漉,所下多水。宜四苓湯加二術、胃苓湯加草蔻。

小兒洞泄注下

論曰小兒下痢不止,食已即泄,名為洞泄注下,此由風邪客於腸胃所致,蓋方春之時,為風冷所傷,藏在肌肉,至長夏陰氣方盛,或因飲食居處不慎,復被風冷入於腸胃。其病下利,冷盛則重,故為洞泄注下,俗謂之水谷痢是也,病本於風,若甚則變胃風證。

治小兒洞泄不止。草豆蔻湯

草豆蔻(二枚去皮)高良姜人參甘草乾木瓜(銼各一分)白茯苓(去黑皮)桔梗(炒各半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一錢半,水七分,生薑一片,同煎至四分,去滓分溫三服,乳食前各一,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痛。胃風湯

人參白茯苓(去黑皮)芎桂(去粗皮)當歸(切焙)白芍藥白朮(各一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一錢匕,水半盞,入粟米少許,同煎至三分,去滓空心食前熱服,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洞泄注下,水谷不分。粱米湯

粱米稻米黍米(各三分)蠟(如半彈丸)

上四味,以東流水二升,煮粱米三沸,去滓留汁,煮稻米三沸,去滓復以汁煮黍米三沸,去滓置蠟於汁中和之,候蠟消放溫,每以半合,分為二服,空心午後各一,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洞泄不調。人參茯苓湯

人參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半)枳殼(去瓤麩炒)甘草(炙各一兩)黃苓(去黑心二兩)櫸皮(二兩半梁州者佳)

上六味,粗搗篩,一二歲兒每服一錢匕,水五分盞,煎至三分,去滓分溫二服,空心午後各一,兒大者,稍增之。

治小兒洞痢,晝夜不止。乾薑丸方

乾薑(炮)人參黃芩(去黑心各半兩)

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米飲下,空心日午夜臥各一,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泄痢不止。濃朴湯方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黃連(去須各一兩)

上二味,粗搗篩,一二歲兒每服一錢匕,水七分盞,入生薑二片,煎至四分,去滓分溫二服,空心午後各一,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春夏秋冬晨夕暴冷,折其四肢,熱不得泄,發為壯熱,冷氣入胃,洞泄下痢,或赤白頻數,小腹脹痛,脈洪大或數者,調中。葛根湯方

葛根(銼)黃芩(去黑心)芍藥白朮本(去苗土)甘草(炙銼各一分)赤茯苓(去黑皮半兩)大黃(銼炒一兩)

上八味,粗搗篩,一歲以下兒,每服一錢匕,水七分盞,煎至四分,去滓分溫三服,食前日三,更量兒大小增減。

治小兒脾胃冷氣,洞泄注下,腹痛嘔逆,腸鳴脹滿,大便青白。大安丸

木香訶黎勒皮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各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白朮烏藥(各一兩)

上八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溫米飲化下,歲數小者半丸。

治小兒洞泄,心腹脹痛,不思奶食,和胃氣。香橘丸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丁香訶黎勒皮甘草(炙)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

上五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生薑湯化下,三歲以上二丸。

治小兒洞泄不止。草節丸

無食子肉豆蔻(去殼各一枚)吳茱萸(湯洗焙乾炒)黃連(去須炒)乾薑(炮)訶黎勒(炮去核各一錢)

上六味,搗羅為末,湯浸蒸餅心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草節湯下,乳食前服,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洞泄下痢,壯熱兼渴。增損黃芩湯

黃芩(去黑心)枳殼(去瓤麩炒)櫸皮(銼)甘草(炙銼)黃柏(去粗皮炙銼各一兩)女萎石膏(碎)栝蔞根竹葉(切各一兩半)赤茯苓(去黑皮一兩三分)

上一十味,粗搗篩,每服一錢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分溫二服,空心晚後各一,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腸胃虛寒,洞泄下痢腹痛。香連丸方

黃連(去須炒半兩)乾薑(炮)吳茱萸(湯浸焙乾炒各一分)肉豆蔻(去殼二枚)草豆蔻(去皮一枚)

上五味,搗羅為末,燒粟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乳食前米飲下,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泄痢不止,進食和氣。木香豆蔻丸

木香草豆蔻(去皮)檳榔(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焙)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京三棱(煨搗碎四兩)肉豆蔻(去殼五枚)右七味,搗羅為末,麵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棗湯下,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洞泄不止。豆蔻丸方

草豆蔻(三枚去皮)烏頭(三枚銼鹽水浸少時炒)益智(去皮)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分)

上四味,搗羅為末,生薑汁煮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煎木瓜湯,或生薑湯下,乳食前服,更量兒加減。

治小兒洞泄,日夜數十行。附子丸方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枚)訶黎勒皮(一枚)白礬(三分燒令汁盡)甘草(炙半兩)

上四味,搗羅為末,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空腹米飲研下。

治小兒洞泄。白石脂丸方

白石脂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當歸(銼炒各一兩)乾薑(炮)赤石脂訶黎勒皮(各三分)陳橘皮(去白焙半兩)

上七味,搗羅為末,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空腹米飲下。

治小兒忽洞泄不止。黃連湯方

黃連(去須一兩)

上一味,粗搗篩,用漿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分溫四服,空心食前、一日服盡,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洞泄注下,腹脹不思乳食。訶黎勒丸方

訶黎勒皮(二錢炮)青橘皮(去白焙)乾薑(各一分炮)白豆蔻(去皮)烏頭(炮裂去皮臍)木香蓽澄茄(各一錢)

上七味,搗為細末,煮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米飲下,不拘時候,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暴乾冷,洞泄注下,或乳冷結不消,或吐下嘔逆,及赤白痢下若中乳或乳母洗浴,水氣未消飲兒為霍亂者。大黃湯方

大黃(銼炒一兩半)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乾薑(炮)桂(去粗皮)甘草(炙各一分)當歸(切焙)人參白茯苓(去黑皮)白朮(各半兩)桔梗(微炒三分)

上一十味,粗搗篩,一二百日兒,每用一錢匕,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滓分溫三服,二三歲兒,每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分溫二服,空心午後各一,更量兒大小加減。

若已服諸利藥,胃中虛冷,大下如水,乾嘔眼白者,可去大黃。

相關說法

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瘟”。這句話的意思是夏季受涼易腹瀉,秋風易導致瘟疾。秋季皮膚水分蒸發加快,外露部分的皮膚會因缺水會變得粗糙,彈性變小,嚴重者會產生皸裂。因此,洗浴不宜用鹼性大的用品。要注意皮膚的日常護理,多吃泥鰍、鰣魚、白鴨肉、花生、梨、紅棗、蓮子、葡萄、甘蔗、芝麻、核桃、蜂蜜、銀耳、梨等食物,能較好地滋潤肌膚,美化容貌。這叫防膚損!

秋天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節。因為初秋乍寒還暖,機體調節機能很難適應這暴熱驟涼變化。因此,當天氣較冷時要注意保溫,及時添衣;平時要多開窗透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在感冒流行時可用陳醋熏蒸居室;經常使用冷水洗臉洗鼻,也有助於感冒的預防。

防抑鬱,秋季草枯葉落,花木凋零,到處是一派肅殺景象,人會觸景生情,出現淒涼、憂鬱、悲愁等傷感情緒。如再遇上不稱心的事,極易導致心情抑鬱。在日常生活中,要處處注意培養自己的樂觀情緒,以理智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變化,或走親訪友,登高賞景,令人心曠神怡;或靜練氣功,收斂心神,保持內心寧靜。

防肺疾,中醫認為初秋燥氣滋蔓,濕氣未退,濕邪燥邪合併,易傷人肺氣,極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等。中醫有清熱潤肺之法,可用麥冬30g、菊花15g,煎水代茶飲用。有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的功效,是秋季防治秋燥的良好保健飲品。

防傷胃,秋季晝夜溫差懸殊,受到冷空氣刺激後,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天氣轉涼,人們的食慾旺盛,胃腸負擔加重,容易引發胃病。有胃病的人,在秋季尤其要注意胃部的保暖;飲食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不吃過冷、過硬、過燙、過辣、過粘食物、戒菸禁酒;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

防中毒,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敗,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痢疾、大腸桿菌腸炎、冰櫃性腸炎(耶爾細菌腸炎)等胃腸道疾病的多發季節。在防範時應嚴格做到防止食品污染,不吃生的、腐敗的和未煮熟的食物;吃水果等生冷食物時要清洗消毒;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隨餐佐食適量生大蒜、生蔥頭等。

防寒腿,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俗稱“老寒腿”,其發病與氣候發生關係密切。因此到了秋季應特注意對膝關節的保養。首先是保暖防寒;其次要進行合理的體育鍛鍊,如打太極拳、慢跑、做各種體操等,活動量以身體舒服、微有汗出為度;適當飲用一些中醫師調配的活血散寒藥酒,對防治“老寒腿”有較好的作用。
防亂補,陰虛患者的進補和治療在秋季最為適宜。但切忌不要以為秋季氣溫相對平和,是所有虛證進補的最佳季節,而不分寒熱虛實一味濫補亂補。不是虛症,不管在什麼季節中醫都絕不採用補法,使用補藥。在秋季,如果有陰虛陽亢,津液不足的表現,當以滋陰潤燥為主,常用的有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菠菜、梨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