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谷痢

水谷痢,病症名。是因脾胃氣虛,不能消化水谷所致。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內。引起脾胃、大腸虛弱。

基本信息

病理

夫水谷痢者。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內。後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谷痢也。脾與胃為表里。胃者脾之腑也。為水谷之海。脾者胃之髒也。其候身之肌肉。而脾氣主消水谷。水谷消。其精化為營衛。以養臟腑。充實肌膚。大腸肺之腑也。為傳道之官。化物出焉。水谷之精。化為血氣者。行於經脈。其糟粕行於大腸也。

中醫診斷

肺與大腸為表里。而肺主氣。其候身之皮毛。春陽氣雖在表。而血氣尚弱。其飲食居處。運動勞役。血氣虛者。則為風邪所傷。客於肌肉之間。後因脾胃氣虛風邪又乘虛而進入於腸胃。

其脾氣弱者。不能克制水谷。故糟粕不結聚而變為痢也。又新食竟取風。名為胃氣。其狀惡風。頭多汗。膈下塞不通。飲食不下。腹脹形瘦。腹大。食物則脹滿。食寒則洞泄。洞泄者。痢無度也。若胃氣竭者痢絕即死。診其脈小。手足寒難療。脈大手足溫易療也。下白沫。

脈沉則生。浮則死。身不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絕者死。以藏期之也。脈絕而手足寒。

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脈緩時小結者生。洪大數者死。懸絕而澀者死。細微而澀者生。緊大而滑者死。得大絕脈者不死。

症狀

有腹中微痛,糞便中雜有食物殘渣與膿血,飲食減少,四肢睏倦;脈細緩無力等症。

中醫治療

方廣濟療赤白水谷冷熱等痢

地榆(六分)白朮(五分)厚朴(六分炙)乾薑(六分)熟艾(四分)赤石脂(七分研)龍骨(七分)甘草(四分炙)黃連(十分)烏梅(六分熬)人參(六分)當歸(五分)上為末蜜丸。桐子大。米飲汁服三十丸。日三服。忌海藻、菘菜、肉、生冷等物。

厚朴散

(出聖惠方)治水谷痢。腹內疼痛。兩脅虛脹。不思飲食。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熟)木香(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訶黎勒(三分煨用皮)乾薑(半兩炮)陳橘皮(一兩浸去白焙)當歸(半兩銼炒)地榆(三分銼)附子(一兩炮去皮臍)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五分去滓。不拘時稍熱服。

藍青丸

治中焦熱。水谷下痢。藍青(汁三升)黃連(八兩)黃柏(四兩)阿膠(五兩)白朮地榆地膚子烏梅肉(熬各三兩)上為散。用藍汁在微火上煎服。更可為丸如杏子大。白飲進二丸。亦不得停留。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等。

訶黎勒丸

治水谷痢。腹脅虛脹。時復疼痛。不欲飲食。訶黎勒(一兩煨用皮)乾薑(三分炮銼)當歸(一兩銼炒)黃連(去須微炒)白朮(一兩)木香(三分)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香熟)上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拘時。粥飲下三十丸。

龍骨丸

治水谷痢。日夜無數。腹內疼痛。龍骨(三分)艾葉(一兩微炒)赤石脂(三分)白礬(一兩焙令汁盡)黃連(三分去須微炒)當歸(三分銼碎微炒)附子(一兩炮去皮臍)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瀉心湯

治老小下痢。水谷不分。腸中雷鳴。心下痞滿。乾嘔不安。人參黃芩甘草(各一兩)乾薑(一兩半)黃連(一兩)半夏(三兩)大棗(十二枚)橘皮一兩。痛加當歸一兩。渴熱以生薑代乾薑。胃風湯治胸結。下痢。風冷。水谷不化。

肉豆蔻散

治水谷痢。心腹脹滿。不能飲食。肉豆蔻(一兩去殼)木香(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乾薑(一兩炮)厚朴(一兩去皮塗生薑汁炙香熟)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六分。不拘時稍熱服。

附子五味散

治水谷痢久痢無度。食不消化。腹痛。每遇冷便發。附子(炮)細辛白朮(各五兩)乾薑(四兩)神曲(一升熬)上為散。以飲下之。初服方寸匕。每服漸加。稍加至二三匕良。忌豬肉生冷、油膩、桃、李、雀肉等。

草豆蔻散

治水谷痢不止。腹內疼痛。草豆蔻(一兩去皮)白石脂(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乾薑(一兩炮銼)上羅為散。每服。不計時以粥飲調下。二錢。

四白丸

治水谷痢。臍腹疼痛。日夜數行。x白石脂(二兩)白礬(一兩燒灰)白龍骨(二兩)胡粉(二兩炒黃)上研為末。用粳米飯和搗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粥飲下三十丸。

療水谷痢方

乾薑(三分)雞子(二枚)小豆(二百粒炒令香中食)黃連(二分)上搗篩三物。內雞子黃白中攪勻。微火上炒令可丸。一服五十丸。如小豆大。旦以飲服即瘥。忌食油膩生冷肉魚蒜蔥。

療熱水谷下痢方

黃連阿膠(各二兩)梔子(二十枚)上切以水七升。煮二升分為三服。忌豬肉冷水。

馬蘭散

(出聖惠方)x治水谷痢。日夜百度。及水痢百起。x馬蘭(一兩微炒)乾薑(一兩炮銼)黃連(一兩去須銼微炒)上為散。不拘時以粥飲調下二錢。一方熟煮湯取一合許。和二方寸匕。入腹即斷。冷熱皆治。常服神效。不得輕之。忌豬肉冷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