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泄鎮

五泄鎮

五泄鎮,位於浙江省諸暨市西部,距市區15公里,境內有著名的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森林公園。鎮域面積39.38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2006年常住人口14949人,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3.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9604元,先後獲得省級生態鎮、紹興市平安鎮鄉、諸暨市衛生鎮、文明鎮稱號;2005年諸暨市鎮鄉街道目標考核一等獎和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

基本信息

概述

五泄鎮位於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故鄉——浙江省諸暨市西部,距市區15公里,境內有馳名中外的國家重點名勝區——五泄風景區,鎮域面積39.38平方公里。距杭金衢高速公路入口12公里,離杭州國際機場60公里。
◎市內交通提示:57路旅遊專線車經火車站直達五泄,距離市區15公里,15分鐘一班,5元/人。

五泄鎮位於諸暨市域西端,為諸暨市六大組群中心鎮,距諸暨市區20公里,03省道、杭金衢高速公路出入口均距11公里,現有合環公路貫穿,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境內群峰疊翠,山水映襯,具有良好的植被生長環境,更因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泄景區而聞名海內外,鎮域面積39.38平方公里,人口1.5萬,地處典型的中北亞熱帶季風過度區丘陵山地氣候特徵。

旅遊興鎮

◎五泄是浙江最古老的瀏覽勝地之一。她位於諸暨市西郊約15公里處,離杭州僅80公里,汽車1小時可直達。
◎五泄有碧波蕩漾的五泄湖,四季如春的桃源,一水五折飛瀑撼人的東源和幽雅深邃的西源峽谷等四個景區。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為五泄造就了“直上青雲端”的七十二峰,“一坪一奇景”的三十六坪。尤其是五級飛瀑,更是驚心動魄。
◎三十年代,五泄被列為江南十大名瀑之一,浙江省第二風景區。1990年被評為國家森林公園,植物種類1000多種,森林覆蓋率達90%。2002年被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早在1400多年前的北魏,五泄就載入我國第一部水系巨著《水經注》。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五台山高僧曹洞宗創始人良價之師靈默慕名在此創建五泄禪寺。歷代名人,如唐周鏞;宋陸游、楊萬里、刁約、王十朋;元楊維貞;明徐渭、袁宏道、唐寅、徐霞客、宋濂、陳洪綬;清劉墉及當代的伍朝樞、張宗祥、蔣鼎文、郁達夫、范長江等均到此,或吟詩作畫,或題詞記述,對五泄風景讚嘆不絕。

住小木屋 吃農家菜

◎勢開喧譁的都市,攜幼帶親去接觸農家淳樸的生活方式和優美的田園風光。五泄風景區內小木屋外型質樸自然,緊鄰第五泄,按三星級標準裝修,各項設施一應俱全,是現代流放理想的下榻之處。這裡還擁有各類風情遊玩之處,讓你在一天的遊玩過後享受這裡美妙的夜間生活。這裡的農家熱情好客,住在農家,你可以親身體驗最純真的農家風情:吃農家菜、乾農家活、住農家房、玩農家樂,真正過一把農家癮。

工業強鎮

◎全鎮以織襪、織布等輕紡產業為主,現有工業企業250家,其中500萬元銷售收入以上企業10家。2003年,工業生產技改投入1.08億元,契約利用外資200萬美元,實際到位外資100萬美元。實現工業總產值10.5億元,銷售收入11.4億元,完成自營出口450萬美元。2004年1-6月份,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3743萬元,同比增長10%;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835萬元,同比增長15%;協定利用外資200萬美元,實到外資150萬美元,實現自營出口376萬美元

農業穩鎮

◎五泄鎮共有耕地面積8374畝,素有“銀杏之鄉”的美譽,按照“創建銀杏之鄉、打響五泄銀杏旅遊產品”的工作思路,全鎮連片種植銀杏達2000畝。2003年成立諸暨市五泄鎮銀杏協會。2004年以來,新造銀杏林1000畝,其中百畝以上基地7個,共850畝。同時積極發展旅遊茶生產,已開發名茶基地500畝,所產的旅遊用茶以其無污染,品質獨特而進入到景區的各大賓館飯店,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通過規劃,著力打造兩個園區,一個是五泄現代農業園區,面積1080畝;另一個是五泄上朱休閒觀光園區,面積750畝。
◎銀杏俗稱白果樹,又名公孫樹、鴨腳樹、糯性強、口感好,遠在人類誕生以前,就已生存在地球上。五泄鎮有成片銀杏種植1500畝,主要有大佛手、洞庭黃、大梅核等品種,年產銀杏在3噸以上。其中規模種植主要是上朱村“鳳英”銀杏種植場,除供應銀杏果之外,還供應銀杏葉及原生銀杏菌。銀杏葉中有160多種萬分,其中黃酮類活性物質就有35種,對人體細胞內自由基活化因子有明顯的拮抗作用。銀杏樹的觀賞性極強,不論孤植、列植或叢植,均極相宜。銀杏樹幹喬挺,冠蓋濃郁,葉片呈扇形,奇特而古雅。早春一派新綠,入秋滿樹金黃,在夕陽反照下,更是美不勝收。宋代蘇東坡詩云:“滿目清秀如畫,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對銀杏的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五泄雲霧茶產於五泄山巒,茶園海拔800餘米,四周峰巒疊岩,常年雲霧繚繞,生長期長。經多年開發,所制雲霧茶芽嫩葉綠,湯色澄澈明亮,味香馥郁帶甜,醇和可口,該茶已被評為紹興市二類名茶,目前年產名茶在500公斤以上。

社會事業

◎為徹底解決前楊村農田灌溉問題及村民飲水問題,前楊村克服種種困難,籌資150萬元修建前楊水庫,庫運量為10萬方的前楊小(2)型水庫完工。
◎藏綠祠堂、馬鞍山古建築群2003年被列為市級文保單位,修繕一新的藏綠祠堂更顯其宏偉氣勢。
◎投資300萬元,長4公里的獅蔚公路(上吳院大橋)全線貫通,打通五泄北大門與杭金公路接軌。
投資150萬元的馬鞍公路完工,極大改觀、拓展中心集鎮形象。
◎實施夕陽紅工程,投資160萬建設省二級敬老院工程完工,為全鎮老人營造一個安定、祥和、幸福的晚年生活樂園。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全鎮推引,2003年全鎮參保率達75%,人數達11142人。
◎民眾文化蓬勃發展,組織腰鼓隊、竹板舞隊、秧歌隊等18支表演隊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