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蝠鳶

食蝠鳶

食蝠鳶(學名:Machaerhamphus alcinus)是一種中型獵鷹,總體黑色,在胸部有少許白斑。一般在夜間活動,主要特徵是嘴裂較大,可在飛行中吞食昆蟲和蝙蝠。分布於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包括馬達加斯加島,中南半島,印度次大陸以及印度尼西亞諸島。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食蝠鳶

食蝠鳶食蝠鳶

拉丁學名: Macheiramphus alcinus
別稱: 蝙蝠鷹、蝠鳶、蝠鷂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鳥綱

目: 隼形目
科: 鷹科
亞科: 鳶亞科
命名時間: Westermann, 1851
英文名稱: Bat Hawk

外形特徵

食蝠鳶成鳥的上體是棕黑色,在眼睛的上下方各有一個白色斑點。胸部中間和喉嚨是白色,具有大塊的黑色豎紋。眼睛亮黃色,黑色的鳥喙具有蠟質,淡藍灰色。亞成鳥的斑紋比成鳥斑駁,顏色較淺,尾基羽毛的顏色及胸部具有更多的食蝠鳶白色。飛行時這種像小禿鷹大小的鳥似乎更黑暗,它們有一對細長翅,看上去是一個大獵鷹的飛行剪影。在樹上停息時身體幾乎全部黑色,鮮黃色的大眼睛是最好的標誌。

食蝠鳶食蝠鳶

嘴裂較大如同夜鷹,可在飛行中吞食昆蟲和蝙蝠

分布範圍

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印度洋,包括馬達加斯加群島及其附近島嶼。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食蝠鳶(圖4)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

食蝠鳶分布圖食蝠鳶分布圖

生活習性

食蝠鳶食蝠鳶

食蝠鳶的棲息地有很大差別,因地區而異。有茂密的熱帶森林,半乾旱灌木草原,有樹木和灌木的開闊原野、農田、疏林和草原地區,食蝠鳶主要取食蝙蝠,燕子,雨燕和金絲燕,輔以其他小型鳥類和昆蟲。所有的獵物是都是在高速飛行中捕獲,永遠不會降臨到地面獵取食物。在捕獲獵物時將其整體吞沒。一般不獵食體形較大的果蝠,常常局限於體形小於自身的小蝙蝠和鳥類。它們有時也進入建築區的採石場,活動於大型河流,小溪,海灘,火車站月台,或進入附近的建築物,甚至在晚上來到大型草坪和打獵場。在遠東它們流連於石灰石洞穴,捕捉在那裡棲息的鳥類如金絲燕等。由於其特殊的習慣,食蝠鳶是最稀有的鳥類之一。但在它們生活的範圍也相當普遍,它們具有桀驁不馴的特質。為了食物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它們可以在其生活區域內到達任何地方。白天食蝠鳶坐大樹上很少活動,甚至根本不離開。在繁殖季節有時可能會出現在白天飛行,在清晨狩獵。

生長繁殖

繁殖季節開始時,它們在繁殖地附近的空中追逐,像田鳧在做飛行特技表演,雙方的爪了扣在一起翻滾,時而又相互追逐高速飛行。巢通常建於平時休息的同一棵大樹上。雌雄共建,用一些小樹枝搭建。巢寬大約3英尺,深一英尺,像一個大型的淺杯。只有雌性孵卵,它白天在巢里,只是偶爾飛離。傍晚,雌鳥會離開巢,在周圍捕食蒼蠅和一些昆蟲,通常雄鳥帶飼料來到巢邊餵雌鳥。孵化期估計約1個月。
父母餵養雛鳥約35-40天,一般是在天黑前,只餵雛鳥15到20分鐘。在此期間,雛鳥會快速攝食,每隔3至4分鐘,父母會帶食品來到巢的邊緣,它們往返多次,食物包括昆蟲。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