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是指通過攝食而進入人體的有毒有害物質(包括生物性病原體)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見的食物中毒、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傳染病、寄生蟲病以及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發病率的前列,是世界上最突出的衛生問題。

基本信息

概述

食源性疾病來源的漫畫食源性疾病來源的漫畫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disease),是一種涵蓋範圍非常廣泛的疾病,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從糧食生產到消費(“從農場到餐桌”),任何一個階段都可能發生食品污染,也有可能是環境污染的結果,包括水、土壤或空氣污染。
食源性疾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胃腸道症狀;然而,此種疾病還可能有神經科、婦科免疫系統等其他症狀。攝入受污染食品,也可能造成全身多器官衰竭,甚至引發癌症,從而造成極大的殘疾和死亡負擔 。

食源性疾病常見的病原有痢疾桿菌、傷寒桿菌、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瀉性大腸桿菌等細菌。食源性疾病主要流行特徵為:發病突然、病例集中,可呈散發或家庭多例感染,或在學校、幼托等集體用餐單位以集體性食物中毒形式表現。
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食源性疾病”(foodbornedisease)一詞作為正式的專業術語,以代替歷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一詞, 並將食源性疾病定義為:通過攝食方式進入人體內的各種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質的一類疾病。

分類

按致病因子分類

1. 細菌性食源性疾病
2. 食源性病毒感染
3. 食源性寄生蟲感染
4. 食源性化學性中毒
5. 食源性真菌毒素中毒
6. 動物性毒素中毒
7. 植物性毒素中毒

按發病機制分類

1. 食源性感染
2. 食源性中毒

病學特點

食物傳播

所有的食物中毒都是以食物和水源為載體使致病因子進入機體引起的疾病。

暴發性

一起食源性疾病暴發少則幾人,多則成百上千人。在發病形式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多為集體暴發,潛伏期較長(6~39小時);非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為散發或暴發,潛伏期較短(數分鐘至數小時)。

散發性

化學性食物中毒和某些有毒動植物食物中毒多以散發病例出現,各病例間在發病時間和地點上無明顯聯繫,如毒蕈中毒、河豚魚中毒、有機磷中毒等。

地區性

指某些食源性疾病常發生於某一地區或某一人群。例如,肉毒桿菌中毒在中國以新疆地區多見;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發生在沿海地區;霉變甘蔗中毒多發生在北方地區;牛帶絛蟲病主要發生於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習俗的地區。

季節性

某些疾病在一定季節內發病率升高。例如,細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發病率最高;有毒蘑菇、鮮黃花菜中毒易發生在春夏生長季節,霉變甘蔗中毒主要發生在2~5月份。

致病因素

食源性疾病分為兩類:一類是由食品中生物或化學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另一類是由食品中生物因素引起的感染性腹瀉。已知有200多種疾病可以通過食物傳播。已報導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有250種之多,其中大部分為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它為毒素、金屬污染物、農藥等有毒化學物質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1、腸道致病菌
約10種左右的腸道致病菌,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見的生物致病因素。感染後可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和多種感染性腹瀉。常見的致病菌及其污染的食物為:沙門氏菌(禽、畜肉)、副溶血性弧菌(水產品)、蠟樣芽孢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剩飯)、肉毒桿菌(發酵製品、肉製品)、李斯特單核細胞增生菌(乳製品)、椰酵假單細胞菌(銀耳)和肉製品大腸桿菌等。

2、食源性病毒
通過食品傳播的病毒主要有諾如病毒、輪狀病毒、A肝病毒和戊肝病毒等。感染後可引起病毒性腹瀉、A肝、戊肝等疾病。目前病毒性腹瀉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僅次於細菌性腹瀉

3、寄生蟲
主要是華支睪吸蟲,感染後可引起肝吸蟲病。還有阿米巴原蟲,感染後可引起阿米巴痢疾

4、毒素
如黃麴黴毒素、海中的生體毒素、毒蘑菇中產生的氰苷和毒素、有毒動物(如河豚魚)產生的毒素等。

5、化學性污染
主要是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殺蟲劑、滅鼠藥的濫用,含重金屬(鉛、銅、汞、鋅)、有機氯和化合物(多氯聯苯)、有機磷的化合物、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造成的污染。

影響

食源性疾病在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都是一個普遍和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食源性疾病的全球發病率難以估計,但據報告,僅2005年就有180萬人死於腹瀉病。這些病例的大部分可歸應於食品和飲用水污染。此外,腹瀉是嬰兒和幼兒中營養不良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工業化國家,據報告,每年罹患食源性疾病的人口百分比高達30%。例如,在美國,估計每年發生約7600萬例食源性疾病,造成325,000人次住院和5,000人死亡。雖然該問題未得到良好記錄,但是由於存在一系列廣泛的食源性疾病,包括由寄生蟲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開發中國家首當其衝。許多開發中國家腹瀉病的高患病率表明重大基本的食品安全問題。
雖然大多數食源性疾病為散發性並且通常未得到報告,但是食源性疾病暴發可呈現極大規模。例如在1994年,在美國發生了一次由污染的冰淇淋引起的沙門氏菌病暴發,估計影響224,000人。1998年,中國由食用污染的蛤蜊引起的A肝暴發影響了約30萬人。

2012年9月25日,衛生部公布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徵求意見稿,同時宣布該標準將在正式發布後6個月施行。提出了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主要致病菌在多類食品中的限量要求。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每6.5人中就有一人曾經發生過食源性疾病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