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救生設備

飛機救生設備

飛機救生設備供飛行人員用於應急離機、安全降落和生存求救的設備。它由離機裝置、防護裝具、降落傘系統和生存求救設備組成。

組成

離機裝置

飛機救生設備 飛機救生設備

按結構形式可分為敞開式彈射座椅、密閉彈射艙和密閉分離艙。敞開式彈射座椅由座椅主體、肢體定位機構、拋蓋機構、彈射操縱機構、彈射動力裝置、穩定減速系統、人椅分離系統和程式控制系統等組成。應急跳傘時,飛行人員肢體定位鎖緊,艙蓋拋離,人椅彈出座艙,火箭助推,穩定減速系統工作,人椅分離,救生傘張開穩定降落(見圖)。密閉彈射艙由艙體、活動艙門、肢體定位機構、彈射操縱機構、拋蓋機構、彈射動力裝置和穩定減速、降落傘回收、著陸(水)緩衝、水上飄浮、程式控制等系統組成。應急彈射時,人體定位鎖緊,活動艙門關閉增壓,飛機艙蓋拋離,彈射動力裝置工作,載人彈射艙離機,穩定減速系統工作,回收傘張開穩定降落。密閉分離艙,其主體為載人密閉艙,應急分離時,密閉艙與機體脫開,火箭將其推離飛機,以回收傘降落。

防護裝具

主要有頭盔(防護頭盔和密閉頭盔)、應急供氧裝置和加壓服等。防護頭盔供飛行人員保護頭部,以防碰傷。供氧裝置為飛行人員應急供氧。密閉頭盔和加壓服,供飛行人員在高空飛行中座艙氣密失效或應急離機時加壓供氧,並防止氣流傷害。

降落傘系統

包括穩定離機裝置的穩定減速傘,保證人椅系統從高空快速穩定降落的穩降傘,保證人椅分離後乘員安全降落的救生傘,整體回收密閉彈射艙或密閉分離艙的回收傘。

生存設備

主要有自衛武器,應急食品,急救藥物,在海上、沙漠、叢林、寒區生存用具;呼救電台和目視、音響等求救聯絡設備。

發展歷史

早期的飛機救生設備只有降落傘。1797年法國人 A.-J.加爾納蘭首次從氣球上跳傘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將降落傘用於飛機救生。隨著飛機速度的增大,飛行人員爬艙跳傘日益困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製成並使用了彈射座椅。戰後,以火藥為動力的彈道彈射救生系統不斷改進,到50年代,已在噴氣式飛機上普遍使用。為了解決低空救生問題,美、英等國相繼製成火箭助推組合動力救生系統。為使人體免受高速、低溫、低壓、缺氧等因素的傷害,60年代,美、蘇製成密閉和半密閉式彈射救生系統。為保障跳傘飛行人員的有效生存和及時獲救,70年代初期,美國試驗了可飛彈射救生系統,座椅離機後,摺疊翼展開,微型發動機工作,變為可控飛行器,飛行一定距離後,人椅分離,開傘降落。80年代中期,各國主要作戰飛機上的救生設備,仍多為敞開式火箭彈射救生系統,其救生性能一般可滿足飛機在零高度、速度為0~1200公里/小時條件下的救生要求(如英國的MK.12,美國的ACESⅡ和S4S救生系統)。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敞開式火箭彈射救生系統將不斷完善,並進一步提高其低空複雜狀態和高速、高空條件下的救生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