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救生設備

航空救生設備

航空救生設備是航空器飛行中發生緊急情況時,乘員用以離開航空器並安全救生的保障系統。航空救生設備一般包括降落傘、彈射座椅、密閉救生裝置和牽引救生裝置。

航空救生設備

正文

航空器飛行中發生緊急情況時,乘員用以離開航空器並安全救生的保障系統。也稱逃生系統或應急離機設備。航空救生設備一般包括降落傘彈射座椅、密閉救生裝置和牽引救生裝置
降落傘 自1783年第一次氣球載人飛行後,就產生了需要應急救生的問題。不久,歐洲一些飛行家開始研究降落傘。1797年,法國人A.J.加納蘭完成了人類第一次氣球跳傘,降落傘遂逐漸成為早期的航空救生設備。1917年,德國首先把降落傘用於軍用飛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約800名氣球觀測員從失事的氣球上跳傘獲救。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降落傘已成為軍用飛機必備的救生工具。
彈射座椅 隨著飛機速度的增大,飛行員靠自己爬出座艙跳傘越感困難。德國於1938年首先試驗了橡筋動力彈射座椅,但未獲實用,後又研製以壓縮空氣為動力的彈射座椅,裝備了德國的軍用飛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不久,瑞典和德國又先後製成以火藥為動力的彈射座椅,形成了彈道彈射座椅的雛形。戰後英、美、蘇各國積極發展彈射救生技術,彈射座椅迅速用於各種殲擊機轟炸機。此後,彈道彈射座椅日臻完善,到50年代後期開始研究以火箭為助推動力的火箭彈射座椅,實現了零高度-零速度救生能力,即飛機處於地面靜止和水平姿態情況下的救生能力。60年代火箭彈射座椅逐漸取代了彈道彈射座椅。進入70年代,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座椅穩定系統、控制系統和救生傘等。現代彈射座椅已能達到飛機處於水平倒飛狀態、速度278公里/時和高度61米的救生能力。70年代美國研製成功飛行彈射座椅,這種座椅裝有動力和升力部件,彈射後可以操縱飛行約80公里的距離,以選擇合適的著陸區域。

航空救生設備航空救生設備
密閉救生裝置 彈射座椅在高空高速條件下彈射時,飛行員將暴露於低壓、低溫、缺氧和高速氣流環境中,可能造成致命的傷害。50年代中期,美、蘇等國開展了高速高空彈射救生防護研究,提出了一些密閉式救生方案。實際投入使用的有三種:①米格21戰鬥機的帶離艙蓋的半密閉式系統;②B-58和XB-70轟炸機的密閉彈射座椅;③F-111戰鬥機和B-1轟炸機的分離座艙。這些裝置都為飛行員提供了不同程度的防護能力,但也存在構造複雜、低空救生能力差、成本高、重量大等缺點,因而未獲廣泛套用。
直升機救生設備 直升機的緊急救生設備發展緩慢。過去,直升機空中發生緊急情況,靠自旋下滑緩解事故危險,但效果不佳。武裝直升機出現後,救生設備要求更為迫切。70年代中期出現向上牽引救生裝置,這是第一種實用型直升機救生設備。
據統計,現代軍用航空救生的成功率始終在80%上下。救生設備性能的改進未能使成功率提高的重要原因是飛行員不能恰當掌握彈射時機,造成延誤彈射,以致救生設備常常在其救生能力所不及的條件下開始工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正在研究安全彈射指示儀表,以便在應急時向飛行員提供正確彈射時機的信息。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