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昌大捷

順昌大捷

順昌大捷是歷史學上的專業術語,指劉琦率兵2萬與金兀朮的10萬精兵血戰順昌城下,大敗金軍的歷史事件。

概述

順昌大捷,南宋時期與岳飛、韓世忠齊名的抗金名將。公元1140年,劉琦率兵3萬到東京上任副留守,途徑順昌也就是今天的阜陽市,遇到金兀朮率金兵南侵,於是他決定在此留守。為了表示守城抗金的決心,劉琦下令鑿沉船隻,並將自己的夫人安置在一座寺院裡,寺門前堆滿了柴草,準備如果打敗了就以自焚來保全名節。隨後以2萬宋軍與金兀朮的10萬精兵血戰順昌城下,大敗金軍,取得順昌大捷。這是歷史上南宋抗金的第一次大勝。而百姓為了紀念此次抗金勝利,也為了感謝劉琦大敗金軍,使百姓免遭一場金兵浩劫,而修建了劉公祠以示紀念。

抗金名將

人稱南宋四大抗金名將之一。 劉琦(公元1098年--公元1162年)成紀人,北宋將領劉仲武之子。南宋初年抗金名將劉琦。劉琦是個人物!他帶的隊伍叫“八字軍”,臉上都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曾經大破金兀朮的“鐵浮圖”和“拐子馬”。後來秦檜排擠他,軍權被剝,當了地方官。劉琦到了地方上積極整頓田畝、治水治蟲,受到大家愛戴。據記載,後來看到君昏臣亂、金軍不斷南侵,而自己報國無門,最終憂憤而死。按照最近的一些烏龜所產的卵的說法,劉琦將軍雖然費勁拔力捨生忘死地和金兵打仗,但也和岳飛一樣,是不夠民族英雄的資格的。

劉琦在聲名最盛的時候,掛印歸隱後寫的一首詞《鷓鴣天》。相傳,劉琦歸隱後,寄居湖南湘潭,由於其不愛財,歸隱後家道貧寒,時常到村中小店吃酒,店中人不識劉琦,屢屢對他呵四唣五的。劉琦嘆道:“百萬番人,只如等閒。如今卻被他們誣罔。”於是便作了此詞。且不說劉琦盛名之下,激流勇退的果敢勇氣。單單這種歸隱之後,甘願寂沒,不復求聞名於鄉里的恬淡心境,也值得欽佩。聞名之下的春風驕縱、志得意滿,確是一種讓每個人都樂意享受的感覺,但之後的寂寂無名,卻是沒有多少人可以做得到的。畢竟,這是兩種截然相反的對立。官場之中,多少人看不透這一層,至死不敢放棄權力,因為,他們受不了權力失去後的門庭冷落。“休懊惱,且開懷”,試著換一種心境看世界、去生活,其實我們會發現,每一種人生都有它的快樂色彩。劉琦祠位於阜城西北城牆上,主祀南宋抗金名將劉琦,陪祀有“順昌之戰”時順昌知府陳規、通判汪若海、副將趙尊、耿訓、韓直、許清、閻充和義軍曹成。

順昌戰爭

金人渝盟之初,全備而來,一路勢如披靡。金兀朮自為統帥,出自黎陽(今河南濬縣),迅速攻至汴京,致使宋朝剛剛派去的東京留守亡魂皆冒,立刻開城迎降。不久,宋朝的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也乖乖向奔來的金軍投降;接著,宋朝的西京(今河南洛陽)守將也被“偽軍”李成打得棄城逃跑;金將撒離喝在金兀朮出兵的同時也大軍自河中(今山西永濟)直殺陝西,很快打到鳳翔。僅僅三十多天,金軍就攻取了“天眷議和”中交付給宋朝的河南、陝西的絕大部分土地。 紹興十年三月(公元1140年),南宋以劉錡為東京副留守,率王彥原先的“八字軍”三萬七千人及殿司卒三千人,從杭州過江踰淮,趕至渦口。而後,日夜兼程,舍船陸行,急趨三百里,屯軍於順昌城中(今安徽阜陽)。行前,“八字軍”將士以為此次外出會駐防汴京,皆攜家眷而行,誰也沒料到半路就會遇到金朝大軍。劉錡召諸將問計,絕大多數人卻表示:“金兵不可敵,請以精銳士兵殿後,步騎掩護老弱家屬,撤回淮水,順流還歸江南。”“八字軍”皆是昔日兩河一帶的“義軍”和“盜賊”出身,和金軍先前交手多次。如今,由於軍中多家屬,故而心中生怯。

抗金名將劉錡墓抗金名將劉錡墓

拚死一戰

劉錡聞言惱怒:“我本受命往汴京任職,現在,東京地方雖落入金人之手,軍隊尚全,順昌又有城可守,奈何不戰而棄之。我志已決,敢言去者,定斬不饒!”“八字軍”壯士皆默然無應,惟獨有一位外號叫“夜叉”的軍官許清贊同劉錡之意,表示說:“劉太尉奉命守汴京,軍士扶老攜幼而來,現在我們自己避敵而走很容易,但誰又能忍心拋棄父母妻子於不顧呢。如果大家護家屬一起逃返,途中必會為金軍追擊全殲,逃又能逃到哪裡去!不如大家努力拚死一戰,或可死中求生!” 劉錡聞言大喜,命手下把所有船隻皆鑿沉,“示無去意”。他自己率先表示必死之心,派人把自己全家置於一間古寺中,在門外積薪,當眾對守衛兵卒說:“如果我軍戰敗,立刻放火焚滅我全家人,以免受辱於敵!” 見主帥劉錡如此,“八字軍”壯士感泣,“軍士皆奮,男子備戰守,婦人礪刀劍,”全軍上下爭相大呼:“平日人欺我八字軍,今日當為國家破賊立功!” 劉錡身為主帥,在城上親自督勵將士,拾取先前偽齊製造的“痴車”守具,埋輪轅於城上,撤民間門板,讓軍士扛上城牆在周邊盡豎門板於“痴車”之前,組成極其有效的防禦工事。堅壁之後,劉錡不忘清野,令人把城外數千家居民撤入城中,一把大火把所有民宅燒成白地。 忙乎了六、七天,宋軍總算趕在金軍到來之前鞏固了順昌城的防守。不久,金兵游騎涉穎河至城下,把順昌圍個水泄不通。劉錡於城下設下伏兵,生擒兩名金軍中級軍官,審問後得知,金軍大將韓常在距順昌三十里以外的白沙渦紮下營盤。“(劉)錡夜遣千餘人擊之,連戰,殺虜頗眾。”首戰告捷,極大鼓舞了宋軍的士氣。

充分備戰

不久,金國三路都統葛王烏祿(即完顏雍,又名完顏褒,後來的金世宗)率三萬精兵,與金國龍虎大王合兵,進逼城下。劉錡下令兵士大開四門,“金人疑,不敢近”。心虛之下,金兵開始萬箭齊發,以箭雨攻城。由於劉錡準備充分,金軍的箭矢皆為防禦工事所擋,根本傷不到人。金人發完幾輪箭,該宋軍顯身手了。劉錡早已在城上準備了強勁的破敵弓,輔以神臂強弩,“自城上或垣門射敵,無不中者。”金兵中箭者眾,稍稍後撤。剛剛立穩足跟,宋軍步兵忽然出城邀擊,“(金軍)溺河死者不可勝記,破其鐵騎數千。”相持四日,前來的金兵越來越多,都集結於距順昌城二十里以外的李村。夜間,劉錡派驍將閻充率五百敢死隊,連夜斫擊金營。當夜,正值雷雨天氣,每有閃電,宋軍敢死隊就乘剎那間的亮光,“見辮髮者輒殲之”,金人與清兵一樣,皆是辮髮裝束,宋軍見到大辮子就砍,肯定殺不錯。擾敵之餘,金軍後撤十五里。見夜襲成功,劉錡又募百人敢死隊前往。臨行,有夜戰經驗的兵士要求發給每人一隻“銜枚”,即嘴裡咬住以便不出聲的木棍,劉錡一笑,“用不著銜枚”,反而每人發給一個竹哨叼在嘴中,一個宋兵咬一個,揮著大刀就沖入金軍營寨。“電所燭則奮擊,電止則匿不動,敵眾大亂。”這一百來號宋軍自己人容易辨認。聽見哨聲就忽然聚合,“金人益不能測”,夜色深沉之中,金軍自相殘殺,積屍盈野,早晨一看,死的都是金軍自己人。驚懼之餘,金軍往後撤往老婆灣。時在汴京的金軍統帥金兀朮聞軍敗,忙率十萬大軍來援,準備全殲順昌城內的宋軍。宋軍方面,連戰得勝,馬上有軍將勸劉錡見好就收,全軍乘船退守。 劉錡一臉凜然,他說:“朝廷養兵十五年,正為關鍵時刻所用。我軍雖挫敵鋒,如果此時後撤,眾寡懸殊,敵躡擊我軍,則前功盡廢。不僅吾輩不能免難,敵人會乘勝進侵兩淮,直逼江、浙,如此,我們平生報國之志,反成誤國之罪!當今之計,有進無退!” 諸將感奮,皆表示:“死生惟劉太尉命!”

戰前戰術

戰前,劉錡又募死士曹成等兩人,讓他們遇敵即佯裝墮馬,故意為金兵俘獲。敵人審問,則回答守將劉錡是“太平邊師子弟,喜愛聲妓,朝廷值兩國講和之際,派他往東京安家逸樂。”劉錡囑咐二人,“一定要如此說,金人必不會殺掉你們”。二人依計,騎馬迎金軍而來,佯裝敗走時落馬,果然為金兀朮所擒,應對如劉錡所教。金兀朮大喜,大聲說:“此城易破”,他不等重型攻城工具運至,嚴命十萬金兵即刻急行軍趨往順昌城。到了城下金營,金兀朮怒責諸將喪師敗績,聲稱攻下城池後要處罰他們。金軍將領吃過苦頭,爭相說:“南朝用兵,今非昔比,元帥您臨城自會發現。”金兀朮聞言更怒,罵不絕口。劉錡面對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金軍,絲毫不慌,派手下將校耿訓親往金營下戰書。金兀朮大怒道:“劉錡何敢與我戰!以吾軍之力破順昌城,恰似用靴尖踢倒土堆!”耿訓一笑,說:“劉太尉請與您決戰,他還說您連河也不敢過,要造五座浮橋,專供貴軍過河決戰。”金兀朮被氣樂了,馬上答應劉錡的約戰,下令金軍轉天攻入順昌城內再吃飯。 劉錡不食言,果然派宋軍在穎水上造了五座浮橋。同時,他又派軍士往穎水及附近草地遍灑毒藥,囑誡宋兵渴死也不要飲用河水。轉天一大早,宋金雙方置陣。金軍以“長勝軍”嚴陣以待,諸大將各居一部。宋軍諸將請示劉錡,表示先擊金大將韓常一軍。劉錡搖頭。“即使擊敗韓常一軍,金兀朮精兵衝擊,勢不可擋。我們應集中力量猛擊金兀朮中軍,他的中軍一動,其餘各部金軍不在話下。” 六月天氣,一路上太陽盛猛,北來的金軍不習慣酷熱天氣,加之遠來疲憊,人馬饑渴,皆煩躁不安。特別令金軍諸將不安的是,金軍連人帶馬,成陣不久,就有許多不知就裡地咣當倒地,人吐白沫馬拉臭屎,在地上抽搐不停。其實,這正是人馬飲食了有毒的河水和青草使然。 劉錡宋軍方面,“士氣閒暇,方晨氣清涼,按兵不動。” 金兀朮失去耐心,知道這樣耗下去對金軍不利,但又不敢輕舉妄動。忽然間,宋軍數百人手持明晃晃刀槍,從城西門衝擊,與金軍接戰。未幾,劉錡又遣數千人手執銳斧,忽然衝擊直犯金軍大陣。這群宋兵行前受令,口中不準吶喊,只管揮動大斧死砍。金兵很不習慣,眼見這群宋軍鬼魅一樣,雙眼紅紅,大斧狂揮,驚駭之餘,陣腳大亂。

抗金名將劉琦抗金名將劉琦

雙方交戰

雙方交戰時,金兀朮白袍黑馬,指揮三千親兵督戰。金兵軍中有置勝“法寶”,號為“鐵浮屠”――“戴鐵兜牟,周幣綴長檐,三人為伍,貫以韋索,每進一步,即用拒馬擁之,人進一步,拒馬亦進,退不可卻。”不料,劉錡對“鐵浮屠”早有破法,宋軍迎前而上,用長槍挑掉金軍的鐵兜牟,大斧斷其臂膀,鋼刀碎頭,把“鐵浮屠”變成了三人一組的“鐵屍首”。(清乾隆帝對他祖先女真人的故事閱讀很細,修史時親自批註,認為“鐵浮圖”三人連索不符實情,因為兵士勇怯不一,“勇者且為怯者所累”,這也是乾隆一已之見。何者,正是三人連起,怯者也不得不隨勇者上,有如戰車一般,又無戰車輪子的拖累,其實也是金人的一個“發明”。更有所謂軍史“專家”認為金兵鐵騎“鐵浮屠”三人相連很荒謬,其實不然。木船相連其實也是軍事的正常套用,用風縱火大燒曹丞相於赤壁,也說明不了把木船捆一塊就是荒謬,南北朝水戰仍有運用“連舟計”取勝的案例,由此推之,“連馬”並非不可能,重騎兵造勢,既有威赫作用,也有實戰作用。)這招不成,金軍推出最後的絕招兒“拐子馬”。有人對“拐子馬”一詞質疑,認為是岳飛之孫岳珂“造假”,弄出這么一個名詞彰顯金軍勇猛以反襯其祖父岳飛更勇猛。其實,金軍確實有這么一隻猛軍,即他們最為精銳的“長勝軍”。這些部隊專為攻堅之用,往往在雙方交戰正酣時做生力軍使用,“自用兵以來,所向無前”。但是,這些身被重鎧下跨精騎的重騎兵,遇見如狼似虎殺紅眼只知猛掄大斧的宋軍,接戰不久,人仰馬翻,也被殺敗。

順昌大捷

劉錡渾然有大將風采,他自己坐陣指揮,不慌不忙。兵陣之後,宋軍豎立櫃馬木,每批宋軍攻殺一輪後,都會有秩序地回撤入陣中,城上戰鼓不絕,城下戰士坐食飯羹,“敵披糜不敢近”。每食畢,則撤放拒馬木,重新深入金陣大肆砍斫,如入無人之境。於是,“(金軍)棄尺斃馬血肉枕藉,車旗、器甲積若山阜,(金)兀朮平日所恃以為強者十損七、八。” 宋軍乘勢,金軍被殺近三萬人。苦戰至晚,雙方鳴金收兵。當夜,天降大雨,平地水深尺余。轉天一大早,金兀朮心慌,下令拔營撤退。劉錡得勢不饒人,下令追擊,又斬殺金軍一萬多人。 金兀朮敗往陳州(今河南淮陽),“數諸將之罪,韓常以下皆鞭之”,無可奈何地撤回汴京。可惜的是,高宗趙構不僅沒有下令劉錡乘勝追擊,反而詔命宋軍退守鎮江府,失去了一次絕好的機會。 不久,出使金國的宋使洪皓派人捎來密信,告訴高宗,順昌大捷後,“金人震恐喪魄,燕(地)之重寶珍器悉徙而北,意欲捐(棄)燕(地)而南棄之”,金軍已經有大撤退的事前準備,如果當時宋軍諸將協力,分路進討,“則兀朮可擒,汴京可復,而王師(宋軍)亟還,自失機會,良可惜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