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三守第十六

《韓非子·三守第十六》是戰國末期韓非寫的一首文言文。

作品原文1

人主有三守。三守完1,則國安身榮;三守不完,則國危身殆。何謂三守?人臣有議當途之失、用事之過、舉臣之情,人主不心藏而漏之近習能人,使人臣之欲有言者不敢不下適適習能人之心,而乃上以聞人主。然則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見,而忠直日疏。愛人,不獨利也,待譽而後利之;憎人,不獨害也,待非而後害之。然則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矣。惡自治之勞憚2,使群臣輻湊之變,因傳柄移藉,使生殺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此謂三守不完。三守不完,則劫殺之徵也。

注釋

1.完:《荀子·勸學》:“巢非不完也。”《荀子·議兵》:“完全富足而趨趙。”《戰國策·秦策一》:“不如伐蜀之完也。”《韓非子·難言》:“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完璧歸趙。”賈誼《治安策》:“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說文》:“完,全也。”這裡用為完備、完整之意。
2.憚:(dan旦)《詩·小雅·綿蠻》:“豈敢憚行?”《詩·小雅·大東》:“契契寤嘆,哀我憚人。”《詩·小雅·小明》:“心之憂矣,憚我不暇。”《左傳·僖公七年》:“何憚於病?”《論語·學而》:“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荀子·榮辱》:“勇而不見憚者,貪也。”這裡用為畏難,怕麻煩之意。

譯文

君主有三條守則。三條守則完備,那么就能國家安定名身榮耀;三條守則不完備,那么就會國家危險自身也危險。什麼叫做三條守則呢?臣子中有議論當道掌權者的失誤、有處理政事的過錯、有舉薦臣子的親情,君主聽聞後不藏在心裡而泄漏給身邊的近臣和紅人,使臣子中想要對君主說話進言的人不敢不先迎合君主身邊的近臣和紅人的心意,才敢向上把話說給君主聽。然而那說話正直行為正直的人君主就見不到了,因而忠誠正直之人就一天天被疏遠。愛一個人,不會獨自給他利益,要等到眾人稱譽後才給他好處;憎恨一個人,不會單獨去害他,而要等到眾人都非議他後才給他害處。這樣君主就會沒有威勢而威勢落在身邊左右近臣上了。君主厭惡親自治理政事的勞累及怕麻煩,使群臣象車輻一樣集中在君主身邊產生變化集中在近臣和紅人周圍,因而使權柄轉移,使生殺的關鍵、賞罰的機要落在大臣手裡,象這樣君主就受到侵害了。這就稱之為三條守則不完備。三條守則不完備,那就是君主將被劫弒的徵兆。

淺析

三守,即是三條守則,指君主應該牢守的三條原則。第一條原則是聽聞之道,即聽聞後不泄漏、不翻話;第二條原則是愛憎之道,即不以左右近臣的好惡而下決斷,要親自掌握賞罰大權;第三條原則是治理政事之道,即不要怕麻煩、怕勞累,從而使大權旁落。韓非及他的老師荀子在文章中都將君主稱為人主,其實人主這個概念還要廣得多,所謂人主,就是很多人的主人,也就是我們現代所稱的領導人、管理者。這三條守則,的確是每一個領導人都應該牢守的。可是看看我們現代的領導人,真正做到這三守的卻非常少,很多領導幹部都有助理、秘書在代勞,上至省長,下到村長,都有助理;很多事情首先要通過助理、秘書,這就使得下面辦事人員不得不先迎合那些助理和秘書,所有事情的是非曲直、愛憎好惡,都將以他們的標準為標準,以至於真正的領導人毫不知情,大權旁落。因為這些助理和秘書都是人,都有人的情感,他們不可能是錄音機、錄像機,能把所有事情原封不動地傳達給領導人,所以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偏差。而上級的一點點偏差,就將會導致下面的千里之誤。因此,不可不慎啊!

作品原文2

【原文】
凡劫有三:有明劫,有事劫,有刑劫。人臣有大臣之尊,外操國要以資群臣,使外內之事非己不得行。雖有賢良,逆者必有禍,而順者必有福。然則群臣莫敢忠主憂國以爭社稷之利害。人主雖賢,不能獨計,而人臣有1不敢忠主,則國為亡國矣。此謂國無臣。國無臣者,豈郎中虛而朝臣少哉?群臣持祿養交,行私道而不效公中,此謂明劫。鬻2寵擅權,矯外以勝內,險言禍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惡。人主聽之,卑身輕國以資之,事敗與主分其禍,而功成則臣獨專之。諸用事之人,壹心同辭以語其美,則主言惡者必不信矣,此謂事劫。至於守司囹圄、禁制、刑罰,人臣擅之,此謂刑劫。三守不完,則三劫起;三守完,則三劫者止。三劫止塞,則王矣。
【注釋】
1.有:通“又”。《韓非子·五蠹》:“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國。”漢賈誼《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
2.鬻:(yu育)《左傳·昭公十四年》:“鮒也鬻獄。”《國語·齊語》:“市賤鬻貴。”《孟子·萬章上》:“百里奚自鬻於秦牧養牲者五羊之皮。”《韓非子·難言》:“傅說轉鬻;孫子臏腳於魏。”本意為賣,出售之意。這裡引申為賣弄之意。
【譯文】
凡是劫弒有三種:有明目張胆地劫弒,有通過政事來劫弒,有通過刑罰來劫弒。臣子有大臣的尊貴地位,在宮廷之外操縱國家機要來網羅控制群臣,使朝廷內外之事離開自己就不能辦。雖然有賢能優良的人,反對的必然有禍患,而順從的必然就有福祿。這樣群臣就不敢忠誠於君主憂慮國事以國家的利害關係來抗爭了。君主雖然賢能,也不能獨自一人計謀,而臣子又不敢忠於君主,那么國家就將亡國了。這就稱之為國家沒有臣子。國家沒有臣子,難道是郎中缺乏而大臣稀少嗎?群臣拿著俸祿去搞私交,行為於私道而不效勞於公家,這就稱之為明目張胆地劫弒。賣弄君主對自己的寵愛而擅自專權,假託外國諸侯的勢力來威脅國內,危言聳聽渲染禍福得失的情形,來迎合君主的愛憎。君主聽之任之,降低身份輕視國家利益來幫助他,事情失敗了他就與君主一起承擔災禍,而大功告成那么他就獨自霸占成果。和他一起辦理政事的人,與其一心異口同聲都說他好,那么君主說不好也必然沒有人相信了。這就稱之為通過政事來劫弒。至於掌管監獄、拘留所、刑罰,臣子獨攬了這些權力,這就稱之為利用刑罰來劫弒。三條守則不完備,那么三種劫弒就會生起;三條守則完備,那么三種劫弒就會停止。三種劫弒停止或杜絕,那么就可以稱王了。
【說明】
本節緊接上節,是韓非對三種劫弒的詳細說明。“三守”是君主之道,“三劫”是奸臣之術,最後幾句是結論,三條守則不完備,那么三種劫弒就會生起;三條守則完備,那么三種劫弒就會停止。所以,按韓非的觀點,能不能當好一個領導人,就是遵不遵守這三條守則。嚴格說起來,僅僅遵守這三條守則,是很不夠的,韓非的結論有些偏頗,因為這只是管理工作中的一小部分。要想真正當好一個領導人,還要學習很多東西,而且首先要學《荀子》。荀子比韓非在這方面要強多了。

作者簡介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非”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自漢而後,《韓非子》版本漸多,其中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尤為校注詳贍,考訂精確,取捨嚴謹;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尤為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功力深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