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愛行為

“非愛行為”,就是以愛名義對自己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的掠奪,這行為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以愛的名義進行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人按自己的意願去做。

行為表現

非愛行為非愛行為

一名家長可能會同時做出一種以上的非愛行為。事實上,這些非愛行為相輔相成,形成一隻完整的圈子;家長期望孩子回報自己,必定導致有條件的愛,條件就是必須服從自己、按照自己的構想去成長去生活;為了保證實現這樣的構想、保證得到回報,家長就會想法設法阻撓孩子的獨立,要么包辦孩子的一切,恐懼的感覺,讓孩子不敢離開自己。
家長給孩子傳遞地最多的信息,總結起來就是這樣一句話:“我們一切為了你,你也必須一切為了我們!”

一是帶附加條件的愛
很多孩子從幼兒起就常聽父母說“你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你乖才愛你”之類的話。這種情況隨著孩子長大演變為對孩子學習成績、藝術特長等的要求——這時候常有“你看某某學習多好,你要是像她一樣媽媽就高興了”的話。
很多時候,也許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對孩子過高、過多的要求就是一種“非愛行為”。
二是沒有原則的愛
無休止地包辦孩子的生活起居,無原則的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要什麼給什麼,想怎么著就怎么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了錢先盡著孩子,捨不得全家吃麥當勞就僅僅給孩子吃,家長坐在一邊看著。孩子闖了禍由父母擔當著,挨了欺負由父母出面擺平,丟掉工作回家讓父母來養著。既不鼓勵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也不給孩子樹立必要的規則和紀律。表面上看,父母“愛”孩子愛過了頭,捨不得孩子動手、拍孩子累著、擔心孩子吃虧、不願孩子愛受委屈……寧肯自己受罪受累、吃苦犧牲,也不能“虧待”了孩子。很多人把這種感情當作一種富有犧牲精神的值得稱讚的“愛”,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毒害。這種“愛”,遠非無私,而是極端自私。深深隱藏在“愛”的旗號背後的、是施“愛”者對受“愛”者強烈的控制欲望。

最常見的是家長無限制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如2010年媒體曾報導,一位母親為慶祝女兒國小畢業,買了個價值約2萬元的LV手提包送孩子。
三是強制或限制的愛
比如這樣一條簡訊:“媽媽從小替代我的太多。我不能再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了,不然我什麼也面對不了。我現在感覺我和其他同學有差別,跟他們喜歡的不一樣,我就像異類!”一個女生則發簡訊“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怎么過下去”,因為父母強制她把打籃球的時間花在學習上,可那是她最大的愛好。家長往往打著愛的旗號,要么替代包辦孩子的生活,要么強求孩子達到自己的標準。

四是永遠無法滿足的愛

孩子學會彈鋼琴,“你的英語還不行!”孩子考試得了98分,“怎么沒得100分?”孩子當上了三好生,“老師幹嗎沒選你當班幹部?”孩子考上了大學,“有什麼了不起?又沒考上北大清華!”孩子有了工作,“掙那么點錢?你看人家誰誰誰,在外企當經理,有車有房,你呢?真沒出息!”孩子謙讓,“你怎么這么窩囊?”孩子打架,“你怎么這么野蠻?”孩子關心父母,“你少來這套!給我好好學習,考試得第一比什麼都重要!”孩子幫不上父母的忙,“你真自私,光想著自己,我們白養活你了!”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注,“煩死了,你就不能讓我清靜一會兒?”孩子獨立了,“外頭有什麼好玩的?回家多陪陪我們就沒工夫了?”總之,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父母永遠沒有好臉色,孩子的努力永遠不夠。父母的期望像一個黑洞,無論孩子怎樣奮鬥,都無法滿足。

六是要求回報的愛

這些父母把對孩子的愛和養育當做一種投資,期待著高利率的回報。於是孩子也必須按照他們指定的道路走下去,不能偏離“正軌”一步(這又回到了第一種非愛行為)。父母群體中間往往形成比較、競爭的關係,誰家孩子考上好學校、找到掙大錢的工作,誰的父母就洋洋自得;其他的父母則會拿著那個孩子做榜樣,回家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要向他們家看齊。

危害

“非愛行為”會導致仇親、仇師

有95%的孩子都對父母家庭有意見和不滿;對老師有意見的則達到了100%。100%的孩子都表示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但絕大部分孩子不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非愛行為”使父母與孩子無法互相感受到對方的
“非愛行為”損害孩子身心健康

現在心理亞健康的孩子很多,他們幼小的心靈無法承載父母的過多要求和期望,導致他們對自己喪失信心,最終失去自我。他們活在別人的評價和期待里,表現出不合群、遇到挫折就產生極端情緒等問題,而心理和身體的亞健康最後會導致品德的亞健康。
“非愛行為”弱化孩子能力

許多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愛漸漸變質為操縱孩子的生活,強制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做事,孩子習慣了凡事聽人安排後,能力越來越差。

改變觀念

首先是理解和尊重孩子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行為,父母要給孩子相當的空間,讓他發展個性。例如,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記和信件,因為不但侵犯孩子的隱私,也關閉了他宣洩交流情感、自我調節心理的渠道;不要像審問犯人一樣詢問孩子一天的行蹤、發生的事情,可以問“今天學校有什麼好玩的事嗎”;在孩子願意傾訴的時候要認真聆聽,而不是忙著做自己的事。
其次是引導和適當的幫助

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對孩子“不乖”的行為應“放而不棄、管而不壓、訓而不辱、幫而不替。”

三是正視親情中的矛盾

對孩子與父母的矛盾應當理性處理,不應一味採取打罵方式,這樣反而會激化矛盾。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尋求專家幫助。
四是不求回報

父母應注意自己的心態,不能有“現在我養了你,你以後就養我”“以後要讓我過好日子”“要好好學習我才有面子”等心理。這樣要回報有條件的愛,不是真正的愛。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_2011年02月

銳詞報
手機報IN詞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

互動百科與卓望信息結成百科知識類內容資源唯一合作夥伴關係,由互動百科向中國移動手機報用戶提供新鮮、趣味的網路銳詞 ,與中移動手機報共同打造新傳媒。

2011年二月IN辭彙總

美容旅遊 | 寶寶招親 | 客文化| 挽尊 | 民意病毒| 冷媽 | 賴床養老| 學位夫人| 商場宿醉反應| 盲游| 拜年簡歷| 洋春聯| 菠菜電影 | 出勤主義| 價簽休克 | 招聘繁章| 軟飯硬吃| 城市電梯理論| 29歲現象| 文學注水肉| 旅遊唯拳| 工作配偶| 黑童話 | 舌尖現象| 大樓綜合徵| 口頭禪對照表 | 金藍領 | 非愛行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