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血栓

靜脈血栓

靜脈血栓是醫學術語,指在靜脈血流遲緩,血液高凝狀態及血管內膜損傷條件下,靜脈發生急性非化膿性炎症,並繼發血栓形成的疾病。本病多發生於下肢或盆腹腔手術後、嚴重外傷、急性感染、妊娠、惡性腫瘤、心臟病患者。由各種原因所致小腿靜脈回流壓力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小板增加和血液凝固性增高,當血管內皮受到輕微損傷時,可促使血小板在該處黏附形成血小板性血栓,繼而纖維蛋白沉著,血栓增大,而使血管腔閉塞。

基本信息

概述

venous thrombosis

在靜脈血流遲緩,血液高凝狀態及血管內膜損傷條件下,靜脈發生急性非化膿性炎症,並繼發血栓形成的疾病。絕大多數靜脈血栓形成發生在盆腔及下肢的深靜脈。多見於產後、骨折及創傷、手術後的病人。若出現肢體疼痛、腫脹、淺靜脈怒張並沿靜脈可觸之索條狀物,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性。超聲都卜勒、放射性核素靜脈造影可助診斷。血栓形成早期易於脫落,可造成大片肺梗塞,常是猝死原因之一。因此,早期應選用鏈激酶或尿激酶溶栓治療,繼用肝素香豆素類藥物抗凝治療,防止血栓再形成及蔓延。

形成原因

靜脈血栓形成的病因較為多樣,其中靜脈血流滯緩和血液高凝狀態是兩個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單一因素不能獨立引發靜脈血栓,常常是兩個或3個因素的綜合作用造成深靜脈血栓形成。例如產後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病率高,即是綜合因素所致。例如,孕婦產後子宮內胎盤剝離能在短期內迅速止血,不致發生產後大出血,與血液的高凝狀態有密切關係。妊娠時胎盤產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時達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時的1000倍。雌激素促進肝臟產生各種凝血因子,同時妊娠末期體內纖維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狀態,產後再加臥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滯緩,從而有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傾向。單純血流滯緩不足以產生本病,有時伴有血管壁的損傷,如直接損傷、慢性疾病或遠處組織損傷,產生白細胞趨向性因子,使白細胞移向血管壁。同樣,內皮細胞層出現裂隙,基底膜的內膜下膠的顯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內膜,導致凝集過程的發生。

下肢靜脈血栓

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病,而且呈多發性,在男女中均易引發,特別是青壯年易患。血栓性淺靜脈炎可以發生於身體的各個部位,通常多發於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數呈遊走性發作。臨床特點為:沿淺靜脈走行突然發生紅腫、灼熱、疼痛或壓痛,出現條索狀物或硬結。急性期後,索條狀物變硬,局部皮膚色素沉著。

血栓性淺靜脈炎屬於中醫血痹、脈痹、腫脹、血瘀的範疇。發病時,淺靜脈為一硬索條,可有自發痛。觸痛或牽拉痛,一般稱為“脈痹”;無靜脈曲張病史者,可稱為“血瘀”。《肘後備急方》:“惡脈病,身中忽有赤絡脈如蚓狀”。“皮肉卒腫起,狹長赤痛名”。;沿淺靜脈走行及其周圍組織突發色紅、脹、灼熱、疼痛,待紅腫疼痛漸消後,局部可觸及硬條索狀物,且伴有色素沉著,或有微熱和輕痛,屬靜脈曲張並發者,多稱為“惡脈”。
由於病因和病理以及臨床特點的不同,又把肢體、胸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稱為良性血栓性淺靜脈炎。把間歇性、復發性的血栓性淺靜脈炎稱為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

治療


1.治療目的

為防止血栓進行性蔓延、消除水腫、預防肺栓塞發生。方法是臥床,抬高患肢並避免患肢活動,套用濕熱敷,待疼痛消失及體溫脈搏恢復正常後2周左右即可下床活動。用彈力繃帶纏肢3~6個月,能有效減輕下肢水腫。

2.抗凝治療

肝素和雙香豆素類藥物在治療及預防上都有價值,不僅能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繼續增長,而且能阻止身體其他部位新的血栓形成。套用抗凝劑時,必須定期監測凝血時間和血中凝血酶原含量,評估療效,防止出血。在發病10天內,可套用人纖維蛋白酶原激活物,同時結合抗凝劑,促使血栓溶解。


3.其他


對於股青腫、股白腫等病情較重及病史不超過7天的患者,可考慮手術取栓,減輕血栓後導致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等綜合徵。對於有抗凝禁忌證無法規律抗凝,或規律抗凝下仍復發血栓,在此基礎上發生肺栓塞風險大的患者可考慮下腔靜脈植入濾器來防止致命性肺栓塞風險。

日常注意事項

1、避免突然用力、用力按摩患肢等。

2、避免長久站立。

3、堅持穿彈力襪,促進下肢靜脈回流,避免血栓后綜合征形成。

4、保持大便通常,防止大便乾結,排便時腹壓增大易導致血栓脫落。

5、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少食油膩、辛辣等食物,保持心情舒暢。

6、戒菸、戒酒。

確診標準 

確診是否患有靜脈血栓需要正確的方法,切忌亂診,誤服藥,否則只會加重病情,加重患者精神負擔。
診斷標準


根據1995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制訂的標準如下。

1.急性期:

(1)發病急驟,患肢脹痛或劇痛,股三角區或小腿有明顯壓痛。

(2)患肢廣泛性腫脹。

(3)患肢皮膚呈暗紅色,溫度升高。

(4)患肢廣泛性淺靜脈怒張。

(5)Homans征、Neuhof征陽性。

2.超聲都卜勒、靜脈血流圖和靜脈造影等可以確診。靜脈造影:靜脈充盈缺損,全下肢(或節段)深靜脈阻塞或狹窄;靜脈再通,呈擴張狀,管壁毛糙,管腔不規則狹窄,瓣膜陰影消失,側支循環形成,呈擴張扭曲狀。

3.排除急性動脈栓塞,急性淋巴管炎、丹毒,原發性盆腔腫瘤,小腿損傷性血腫,小腿纖維組織等疾病

4.慢性期(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慢性期具有下肢靜脈回流障礙和後期靜脈血液逆流,淺靜脈怒張和曲張,活動後肢體凹陷性腫脹、脹痛,出現營養障礙改變;皮膚色素沉著,淤血性皮炎,淤血性潰瘍等。
協助檢查

1.B超

2.都卜勒超聲

3.阻抗體積描記(IPG)

4.靜脈造影

5.CT檢查

預防

針對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如下腹部、盆腔和下肢手術後減少臥床時間,儘早下地活動,有困難者,可採取按摩下肢、穿著彈力襪或充氣泵等措施加強小腿肌肉舒縮運動,加速靜脈血回流,減少靜脈血栓形成和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尤其對於肥胖、老年、癌症或心臟病患者,必要時術前、術後預防性給予抗凝藥物,防止血栓形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