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鍅

青銅鍅

青銅鍅是流行於戰國末期至漢代的酒器。

簡介

鍅,酒器,即方壺。戰國末年改稱鍅,多為素麵,流行於戰國末期至漢代。造型為方身,長頸,大腹,圈足,帶蓋。少數器身有花紋,花紋不用銅器傳統圖案,多用菱形或三角形等幾何紋飾

相關條目

青銅敦

盛食器和禮器。流行於春秋戰圈時期。由 的形制給合發展而成。基本造型為圓腹、雙環耳,三足或圈足,窄蓋。器身常飾有環帶紋等。
青銅敦
名稱
中文名稱: 青 銅敦
英文名稱: Bronze dui (a kind of ding shaped of watermelon)
介紹
鼎和簋相結合演變而成
根據周代禮儀的規定,敦是專門盛黍、稷、稻、粱等糧食作物製成品的盛食具。敦的形態是由鼎和簋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呈一個渾圓的球狀或橢圓狀。由上下兩個造形完全相同的三足深腹缽扣合而成,上體為蓋,倒置後也可盛食。敦產生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後期,至秦代已基本消失。《周禮》中簋敦不分,宋代稱敦為鼎,至清代始有學者將敦單獨分出。
絢麗華貴的裝飾
此件傳世青銅敦是敦在消亡前夜的形態的代表作。橢圓形球狀的中部有兩對環狀耳,頂面和器底裝飾有火紋,口部飾三角重幛紋,兩組紋飾之間則填以交錯的捲雲紋。所有的紋樣均以銀絲、紅銅絲和綠松石鑲嵌而成,顯得極為絢麗華貴。
火紋又叫圓渦紋,因其形狀極似商周時期的文字"冏",因而金石學家又稱之為 冏紋。冏在古代字書中被稱為光,古代詩賦中有" 冏然鳥逝"的章句,極言鳥飛之快。但冏字實為太陽的形象。太陽是天火,火神是祝融,而祝融兩字的合音就是冏,因此冏紋應是遠古太陽神崇拜的遺響。此種紋樣在二里頭文化中既已出現,盛行於商代及西周前期。
圖片
Image
規格: 腹徑25.4厘米 通高8.8厘米
出處: 走進珍寶世界:中國古代飲食具
年代: 戰國
類型
質地類型: 銅器
功用類型: 飲食具
欄目關鍵字: 吃出來的等級—夏商周時期 盛食具 飲食具
收藏地: 上海博物館
主題詞或關鍵字: 敦
輔助分類項: 飲食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