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腳鷸

青腳鷸

全長約32cm。上體灰黑色,有黑色軸斑和白色羽緣。下體白色,前頸和胸部有黑色縱斑。嘴微上翹,腿長近綠色。背部和腰白色,飛行時尤其明顯。翼下具有深色細紋。尾端具有黑色細斑,飛行時腳伸出尾端甚長。冬羽背上顏色變的較暗,喉、胸的縱斑消失。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中文名:青腳鷸

拉丁名:Tringa nebularia

英文名:Common Greenshank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Gunnerus, 1767)

物種分類: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今鳥亞綱-> ->今顎總目->鴴形目-> -> ->鷸科-> ->鷸屬->

動物簡介

(圖)青腳鷸青腳鷸捕魚

舊大陸產的鴴形目(Charadriiformes)鷸科(Scolopacidae)海濱鳥類,學名為Tringa nebularia。體灰色,腿淡綠,腰白色。體細瘦,長約30公分(12吋),是深水涉禽。嘴長而稍向上翹。繁殖於歐、亞北部,越冬於歐、亞南部和非洲,偶向南遠至塔斯馬尼亞和紐西蘭。營巢於荒野、平坦草地或近湖的沼澤和林中泥塘。每窩產卵4枚,卵具斑點和保護色。4月底或5月初產卵。孵化期為23或24天。通常雄雌共同營巢。有時全家分散,每一親鳥帶一隻或多隻幼雛,或一隻親鳥離開,由另一隻育雛。

全長約32cm。上體灰黑色,有黑色軸斑和白色羽緣。下體白色,前頸和胸部有黑色縱斑。嘴微上翹,腿長近綠色。背部和腰白色,飛行時尤其明顯。翼下具有深色細紋。尾端具有黑色細斑,飛行時腳伸出尾端甚長。冬羽背上顏色變的較暗,喉、胸的縱斑消失。

棲息於沿海和內陸的沼澤地帶及大河流的泥灘。在淺水中尋食,通常單獨或兩三成群,進食時嘴在水裡左右甩動尋找食物,有時為了捕食可以涉水深到腹部。繁殖期5~7月,營巢於森林湖邊、河邊和苔原沼澤地帶,每窩產卵四枚。

分布範圍

(圖)青腳鷸青腳鷸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青腳鷸在中國為常見冬候鳥,遷徙時見於全國大部分地區,結大群在西藏東南部及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越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