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塔爾寺郵政旅行社

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內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 青海湖岸邊有遼闊的天然牧場,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堆繡,是塔爾寺獨創的藏族藝術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及聯繫方式

青海塔爾寺郵政旅行社
圈子地址:http://www.niwota.com/quan/431145/ 為本圈搶注域名 複製 收藏

我社組織並接待團體、個人旅遊,商務考察,會議、代訂飛機票、火車票等多項服務

風景名勝

青海旅遊資源豐富。有高原、山峰、盆地、江河、湖泊、峽谷、沙漠、冰川,奇異的造型地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獨特的高原氣候等,名勝古蹟眾多,漢、藏、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歷史悠久,民俗風情別具一格,極富情趣。全省已開發出旅遊景點10多處,形成三大旅遊區。旅遊設施日漸配套,可為國內外旅遊者提供多種有效的服務。

(1)東部旅遊區。有塔爾寺攬勝、“熱貢藝術”鑑賞、孟達林區觀光、柳灣文物考古、民俗風情旅遊等。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由許多獨立的佛塔、殿宇、經堂、僧舍組成,是藏漢結合式建築群。酥油花、堆繡、壁畫被譽為塔爾寺的藝術“三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接待十餘萬國內外遊客。“熱貢藝術”有彩繪、磚雕、堆繡、石刻、木雕、油塑、圖案、建築藝術等。孟達林區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境
內,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區內有各種植物540餘種,被稱為“青海高原的西雙版納”。另外,還有互助北山、上五莊水峽、大通東峽、樂都倉家峽、土族和撒拉族之鄉、尖扎坎布拉國家級森林公園、唐蕃古道等人文和自然景觀。

(2)青海湖旅遊區。包括日月山尋古、青海湖漫遊、鳥島奇觀等景點。在青海湖周邊還有西海郡古城、新月沙丘和白佛寺、隆寶灘黑頸鶴保護區、文成公主廟等,都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3)西部旅遊區。旅遊景觀有源頭漂流、草原狩獵、鹽橋攬勝和登山等。江河源頭以及黃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適於探險性漂流。都蘭縣境內建有巴隆國際狩獵場。阿尼瑪卿山、崑崙山、新青峰等14座山峰已對外開放,吸引著眾多登山愛好者,有不少外國登山隊前來登山。“萬丈鹽橋”是格爾木至敦煌的一段從達布遜湖上穿過的公路,厚達15~18米的鹽苔構成天然的“鹽橋”。在旅遊區內還有澤庫和日石經牆、天峻魯芒溝和盧山岩畫、貴德玉皇閣、南八仙風蝕雅丹地貌、青南高原的凍土地貌、黃河谷地大峽谷、鹽湖城格爾木等。

景區景點

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內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它浩瀚縹緲,波瀾壯闊,是大自然賜與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寶鏡。

青海湖,古代稱為“西海”,又稱“鮮水”或“鮮海”。藏語叫做“錯溫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語稱它為“庫庫諾爾”,即“藍色的海洋”。由於青海湖一帶早先屬於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漢代也有人稱它為“仙海”。從北魏起才更名為“青海”。

青海湖面積達4456平方公里,環湖周長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還要多。湖面東西長,南北窄,略呈橢圓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楊樹葉。青海湖水平均深約19米多,最大水深為28米,蓄水量達1050億立方米,湖面海拔為3260米,比兩個東嶽泰山還要高。由於這裡地勢高,氣候十分涼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氣溫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勝地。

青海湖地處青海高原的東北部,這裡地域遼闊,草原廣袤,河流眾多,水草豐美,環境幽靜。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環抱:北面是崇宏壯麗的大通山,東面是巍峨雄偉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綿綿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崢嶸嵯峨的橡皮山。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間。舉目環顧,猶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將青海湖緊緊環抱其中。從山下到湖畔,則是廣袤平坦、蒼茫無際的千里草原,而煙波浩淼、碧波連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盞巨大的翡翠玉盤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間,構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壯美風光和綺麗景色。

青海湖的不同的季節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節,當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遼闊的草原披上綠裝的時候,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氣爽,景色十分綺麗。遼闊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鋪上一層厚厚的綠色的絨毯,那五彩繽紛的野花,把綠色的絨毯點綴的如錦似緞,數不盡的牛羊和膘肥體壯的驄馬猶如五彩斑駁的珍珠灑滿草原;湖畔大片整齊如畫的農田麥浪翻滾,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瓊漿在輕輕蕩漾。而寒冷的冬季,當寒流到來的時候,四周群山和草原變得一片枯黃,有時還要披上一層厚厚的銀裝。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開始結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銀裝素裹,就象一面巨大的寶鏡,在陽光下熠熠閃亮,終日放射著奪目的光輝。

青海湖以盛產湟魚而聞名,魚類資源十分豐富。很值得提及的是,這裡產的冰魚較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們在冰面鑽孔捕魚,水下的魚兒,在陽光或燈光的誘惑下便自動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鮮美。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鳥島都是遊覽勝地。海心山又稱龍駒島,面積約1平方公里。島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產龍駒而聞名。著名的鳥島位於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內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積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節卻棲息著10萬多隻候鳥。為了保護島上的鳥類資源,這裡還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鳥類研究和保護工作。

青海湖岸邊有遼闊的天然牧場,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裡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對發展畜牧業和農業有著良好的條件。早在遙遠的古代,這裡就是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產地。青海湖一帶所產的馬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很出名,當時被稱為“秦馬”。古代名著《詩經》曾描寫過“秦馬”的雄壯和善馳。以後,隋唐時代,這裡產的馬經過與“烏孫馬”、“血汗馬”交配改良,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良馬。它不僅以神駿善馳而馳名,而且以能征慣戰而著稱。

青海湖周圍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業生產也有著廣闊的前景。當地人民在優先發展牧業的同時,還有計畫地開墾飼草飼料基地,辦起了國營農場,發展以油料、飼料為主的農作物生產,並且在昔日荒涼的寂寞的草原,相繼建起了倒淌河等一批新興城鎮,接著還辦起了一批工廠、礦山,其中有煤、建材、機械修理、皮毛加工、民族用品等。

可可西里

位於青海西南部,崑崙山系南側支脈。蒙古語意為“青(或綠)色的山樑”。北西-南東走向,長300餘公里,寬20-30公里。斷塊山,平均海拔5000-6000米,地貌表現為寬淺底山,山坡平緩,相對高度500-700米,最高峰崗扎日東峰海拔6136米。海拔5600米山地夷平面上,發育有零星的平頂冰川,青新交界處的山峰匯集眾多冰川,最大冰川面積1000平方公里,為道天河支流楚瑪爾河發源地。年均氣溫低於-8℃度,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屬高寒荒漠氣候。植物稀少,種類貧乏,有成群野氂牛、野驢、石羊,長角羊等蹄生動物出沒。

可可西里湖位於治多縣西北部,可可西里山與馬蘭山之間斷陷盆地東段。半鹹水湖,內流湖,岸邊有鹽鹼結皮。湖水面積302.2平方公里,湖水深度為25米,湖水體積為75.5億立方米,湖以山名命名,東西長39.4公里,南北寬14.7公里,湖水面300平方公里,水深一般30米,湖面海拔4878米。湖水化學類型為硫酸鈉亞型,礦化度13.41克/升,密度1.008,ph值8.8,水色淺綠.匯入面積1125平方公里,以冰雪融水補給,西北部冰川融水形成的連水河從湖西端注入源於西南面漢台山的冷水河從湖西南注入;北面興軍山,東西黑石山,南面可可西里山均有溪流以潛流形式匯入該湖。湖岸多為砂土帶,植物覆蓋度低,是高原野生動物出沒之所。

都蘭狩獵場

巴隆國際狩獵場是青海第一個對外開放的狩獵場。地處青藏高原北部的山地向高原主體過渡地段上的柴達木盆地東南部,海西州都蘭縣南部(北緯35°35′-36°14′,東經97°27′-97°36′),面積13000多公頃,為高原高寒大陸性氣候,每年5月植被開始返青,種類較多。溝谷、陰坡、半陰坡長有灌叢,呈小面積零星分布,陽坡、半陰坡草本植物生長良好,為野生動物棲息繁衍提供了適宜的生存場所,獵場以狩獵岩羊為主。動物資源豐富,分布有白唇鹿、馬鹿、盤羊、雪豹、原羚、狼、狐狸、高原兔、麝、雪雞、石雞等。

場內山巒起伏,谷地地勢平坦,平均海拔4200米左右。這裡乾燥少雨,生態環境良好,草本植物生長茂盛,是野生動物棲息的理想場所。境內野生動物資源豐富,除有2000多隻岩羊之外,還有麝、白唇鹿、狼、狐狸、高原兔、雪雞、石雞等各種禽獸,人們到此都能看到。

巴隆狩獵場距西寧550公里,沿青藏公路西行過日月山,經青海湖,可以看到青海高原美麗的自然風光,更增添了狩獵旅遊的樂趣。獵場分為巴隆、溝里兩個獵點。面積分別為19000和25000餘公頃。為開放遊動式獵場,每年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開放,每次7~9天,每批接待6人左右。開獵時搬入,結束後遷出,配有小型狩獵車與駿馬。行獵時有導獵員陪同,獲得獵物時,導獵員按獵人要求及時處理獵物。營地設有中、西餐。夜晚可享受藏蒙風情、歌舞及特色食品。場內蒙古包式的住房,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既乾淨舒適,又保暖典雅。狩獵場還配有專職導獵員、翻譯、醫生、廚師等各類服務人員,為狩獵者提供熱情周到的各項服務。

萬丈鹽橋

萬丈鹽橋位於柴達木盆地南部察爾汗鹽湖之上。南距格爾木約60公里,北距錫鐵山約30公里,公路就像一座橋浮在滷水上面,鹽橋全長為32公里,折合市制可達萬丈,橫跨整個察爾汗鹽湖,素稱“萬丈鹽橋”。它是舉世罕見的一種路橋,也是柴達木盆地的一大奇觀。

萬丈鹽橋,實際上是一條修築在鹽湖之上的用鹽鋪成的寬闊大道。它既無橋墩,又無欄桿,整個路面平整光滑,坦蕩如砥,看上去,幾乎同城市裡的柏油馬路無兩樣。有趣的是,萬丈鹽橋由於路面過於光滑,汽車開得太快,就會打滑翻車,所以,橋頭的木牌上限定最高時速不得超過每小時80公里。鹽橋的養護方法十分奇特。平時,一旦路面出現坑凹,養路工人從附近的鹽蓋上砸一些鹽粒,然後到路邊挖好的鹽水坑裡滔一勺濃濃的滷水,往上一澆,鹽粒很快融化,並凝結在路面上,坑凹處便完好如初。

萬丈鹽橋道寬路長,風光無限。人們乘車來到這裡,只見筆直坦蕩的路橋,象一把利劍將浩瀚的鹽湖一劈兩半。鹽橋兩旁有鉀肥廠的廠房,宿舍,有溝壑一般的採礦點,不遠處還有舉世聞名的青藏鐵路,一列列長蛇似的火車,吞雲吐霧,鳴鳴吼叫著從湖面上飛馳而過。

塔爾寺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它座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連花山坳中,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蹟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初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整個寺院是由眾多的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組成的一個漢藏藝術相結合的輝煌壯麗建築群,占地面積約600餘畝。  

該寺依山就勢,錯落而建。其中以八個塔、大金瓦殿小金瓦寺、花寺、大經堂、九間殿等最為著名。八寶如意塔,位於寺前廣場。據說,這八個塔是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於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異,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長9.4米,底座面積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磚砌成,腰部裝飾有經文,每個塔身南面還有一個佛龕,裡面藏有梵文。

塔爾寺諸佛殿裝飾的堆繡、壁畫和酥油花,被人們稱為藝術“三絕”,其中尤以酥油花最為有名。酥油花是用酥油塑制而成。酥油晶瑩潔白,鬆軟細膩,容易調合各種顏料,塑成各種珍奇的藝術花朵。塔爾寺的酥油花集塑雕藝術之大成,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且規模宏大,內容也豐富多彩。有花紅葉綠的百花異草,有千姿百態的珍禽異獸,有景色壯麗的山水圖畫,有小巧玲瓏的亭台樓閣,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還有許多取材於歷史和神話傳說的故事等。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塔爾寺一年一度的酥油花燈會。屆時,喇嘛們將精心製作的酥油花擺到寺外廣場,讓成千上萬的人們觀賞。許多人為了一睹酥油花的豐彩,不辭辛苦,千里迢迢來到塔爾寺參加燈會。

壁畫,是各個殿宇牆壁上繪畫,它大多繪於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繪於牆壁和棟樑上。壁畫的染料採用天然石質礦物,因此具有色澤鮮艷,經久不變的特點。塔爾寺的壁畫屬喇嘛教畫派,因此具有濃厚的印、藏風味。壁畫內容,人物主次多屬密乘教義,畫面構想巧妙,布署適然,色調和諧,工藝精湛,手法細膩。  

堆繡,是塔爾寺獨創的藏族藝術之一。它是用各種色彩艷麗的綢緞剪成各種佛像、人物、花卉、鳥獸等,然後以羊毛或棉花之類充實其中,再繡在布幔上。因此有明顯的立體感,看上去,層次分明,栩栩如生。內容大都取材於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塔爾寺的堆繡製作精細,構圖生動別致,色澤繁富綺麗,為美術界所稱道。

八寶如意塔,位於寺前廣場。據說,這八個塔是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於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異,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長9.4米,底座面積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磚砌成,腰部裝飾有經文,每個塔身南面還有一個佛龕,裡面藏有梵文。  

大金瓦殿,位於全寺正中。藏語稱為“賽爾頓慶莫”,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築面積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於公元1560年,後於公元1711年,用黃金1300兩,白銀一萬多兩改屋頂為金頂,形成了三層重檐歇山式金頂,後來又在檐口上下裝飾了鍍金雲頭、滴水蓮瓣。飛脊裝有寶塔及一對“火焰掌”。四角設有金剛套獸和銅鈴。底層為硫璃磚牆壁,二層是邊麻牆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寶鏡,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內還懸掛著乾隆皇帝御賜的金匾,匾額題字為"梵教法幢"。進入大金瓦殿內,迎面矗立著12.5米高的大銀塔,這就是宗喀巴誕生的地方。大銀塔以純銀作底座,鍍以黃金,並鑲嵌各種珠寶,裹以數十層白色“哈達”,以示高貴。塔上有一龕,內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陳放有各式酥油燈盞,銀鼓號角,玉爐金幢。梁枋上布滿了帷、幡、繡佛、圍帳及布陳天花藻井,層層哈達,琳琅滿目。整個建築莊嚴大方,雄偉壯觀,陽光之下,金光燦爛,光彩奪目。

小金瓦寺又名為護法神殿。初建於明朝崇禎四年(即公元1631年)。寺中迴廊陳設野牛、羊、熊、猴等標本。據說,這些走獸標本象徵一切惡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邊有一匹白馬標本,相傳是三世達賴喇嘛從西藏拉薩到青海塔爾寺騎的。三世達賴喇嘛朝拜塔爾寺之後,要去蒙古傳經說道,這匹白馬怎么也不肯走,於是便留下來,不久,馬不食而死。後人把它當神馬,和家神陳列供奉。

大經堂是土木結構的藏式平頂建築,是塔爾寺建築中規模最大的。其建築面積近2千平方米,是擁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經堂,初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誦經的地方,堂內設有佛團墊,可供千餘喇嘛集體打座誦經。內部陳設非常考究,飾有黃、紅、綠、藍、白五色的幡、幃和各式天花藻井,滿堂林立;還有珍貴的大型堆繡掛佛、刺繡佛;梁檐上繪有藏式風格的圖案花紋,彩畫細膩生動。殿內大柱都由龍鳳彩雲的藏毯包裹,整個經堂五彩繽紛,富麗堂皇。在1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傳統藝術、裝有銅製鎦金的金鹿法輪、各式金幢、寶瓶、寶塔、寶傘和倒鍾等,把一個單調的草泥平頂打扮得絢麗多彩。遠眺平頂,金碧輝煌,給人以威嚴之感。

小花寺又名長壽佛殿,是為七世達速喇嘛念長壽經而建的,故名長壽佛殿。它已形成一個小型院落。正面為硫璃磚牆突出的小門,玲瓏別致。院內種有菩提樹,樹葉茂盛,濃蔭蔽日,清潔優雅。殿內塑有釋迦牟尼等佛像三十多座。木刻浮雕,層層重疊,佛龕背景,雕木繪金。手工雕飾精湛細緻,是塔爾寺木刻藝術的結晶所在。其外形為二層代檐廊重檐歇山頂、屋頂四角翹起,斗拱精巧明快,猶如一幅優美的木雕畫圖。

諾木洪文化

位於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南部的諾木洪鄉,是我國解放以後新發現的一種古文化遺存,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因首先發現於柴達木盆地都蘭縣諾木洪,故考古學上稱之為“諾木洪文化”。

該文化遺存相當於中原地區青銅器時代晚期文化,是青海高原特殊環境下的土著文化。諾木洪文化主要分布於柴達木盆地東南部的諾木洪、他里他里哈、巴隆他溫陶亥、香日德下柴克、上柴克、察漢烏蘇夏日哈、可兒溝等20餘處。該文化對我國羌族、吐谷渾文化的研究,有著重要價值。他里他里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諾木洪文化遺址範圍東靠海西哇河,西臨搭里他里哈村,面積約5萬多平方米。遺址由三個小沙丘組成,呈品字形,三個沙丘之間是一片天然廣場。其文化遺存主要是房子、土坯圍牆、牲畜圈欄和本棺墓葬及大量出土文物。土坯圍牆是以黃土土坯疊砌而成,土坯呈長方形。圍牆有兩種,一種是平面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一種是呈長方形或不規則長方形。房子都是方形或圓形的木結構建築。另外還有一座大型牲畜圈欄,平面呈橢圓形。經發掘的只有他里他里哈(1959年)發掘有房屋11座,土坯坑9個,圍欄一座,瓮棺葬墓3座,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銅器等文化遺物,數量近數千件。

諾木洪文化遺址出土文物有各種石、骨制的生產工具,如石刀、骨針等;有陶製的生活用具,如曲腹陶盆、圈足陶碗、深腹陶杯、帶耳盆等,陶質為夾砂粗紅陶和夾砂灰褐陶;有銅製的斧、刀、鏃、鉞等形器,以及煉銅的用具殘片與銅渣等;還有許多毛織品,原料為綿羊毛。有的還經過染色加工成線;並且織成毛布。出土文物中,還有骨笛、骨哨、陶氂牛等。骨笛和骨哨,是由獸骨加工而成,磨製精細。它說明當時人們在勞動之餘還從事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上述文物收藏在青海省博物館內。

  茶卡鹽湖

茶卡鹽池位於柴達木盆地的東部邊緣,烏蘭縣茶卡鎮南側。北依巍峨的完顏通布山,南靠旺秀山,東瀕茶塘盆地,是一個富饒而美麗的天然鹽湖。

茶卡是蒙語,意為“鹽海”。茶卡鹽湖的湖水面積,水深明顯受香節影響,雨季湖水面積可達104平方公里,相當於杭州西湖的十幾倍,乾季湖水面積明顯減少。湖水屬滷水型。底部有石鹽層,一般厚5米,最厚處達9.68米,湖東南岸有長十幾公里的瑪亞納河注入。其它注入鹽湖的水流很小,且多為季節性河流。該鹽湖為天然結晶鹽,晶大質純,鹽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鹽。因其鹽晶中含有礦物質,使鹽晶呈青黑色,故稱“青鹽”。初步探明的儲量達4億4千萬噸以上。茶卡鹽極易開採,人們只消揭開十幾厘米的鹽蓋,就可以從下面撈取天然的結晶鹽。開採過的滷水,幾年之後又重新結晶成鹽層。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茶卡鹽湖是柴達木盆地四大鹽湖中最小的一個,也是開發最早的一個,鹽湖中景觀萬千,有採鹽風光,鹽湖日出,鹽花奇觀等,構成了一幅絢麗的畫卷。茶卡鹽開採歷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漢時期。《西寧府新志》上有過這樣的記載:“在縣治西,五百餘里,青海西南……周圍有二百數十里,鹽系天成,取之無盡。蒙古用鐵勺撈取,販玉市口貿易,郡民賴之”。清乾隆二十八年已定有鹽律。解放前,馬步芳政權在這裡設有鹽場,每年生產近千噸原鹽。解放後,古老的茶卡鹽池經過不斷的建設和發展,初步實現了採鹽機械化,建有茶卡鹽廠,已開發出加碘鹽,洗滌鹽,再生鹽、粉乾鹽等十多個品種,每年生產幾十萬噸優質原鹽,除供應青海各地外,還暢銷全國20餘個省區及出口日本、尼泊爾、中東等地區,受到人們普遍歡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