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蝕雅丹

風蝕雅丹

地球的外貌是內營力與外營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內因與外因。地貌的內營力是地球內部結構變化在外表的反應,而外營力則類型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流水和風力。許多年來,在地理讀物和教科書中,雅丹一直被解釋為一種風蝕地貌,認為雅丹的形成是風力吹蝕的結果,與另一類風蝕地貌——沙漠地貌相似。其實這是不準確的。風,絕不是形成雅丹的全部外營力。在羅布荒原的北部、東部和西部,分布著面積廣達3000平方公里的雅丹,是中國雅丹地貌第二大分布區。以風蝕作用為主形成的雅丹,分布在距山區較遠的平原,山區降水形成的洪水一般無法到達,只有風力在這裡施威。這一類雅丹集中分布在孔雀河以南至樓蘭遺址一帶。

風蝕雅丹

風蝕雅丹風蝕雅丹
風蝕雅丹
雅丹維吾爾語中意為“陡壁的小丘”,在這裡指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的地貌組合,雅丹地面崎嶇起伏,支離破碎,高起的風蝕土墩多為長條形,排列方向與主風向平行,相對高度多在4—10米。土墩物質全為粉砂、細沙和沙質粘土互層,砂質粘土往往構成土墩頂面,略向下風方向傾斜,四周由幾種坡向的坡面組成,坡度上陡下緩。它們發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狀堆積物中,由於處於乾旱地區,湖水乾涸,粘性土因乾縮而產生龜裂,定向風沿裂隙不斷吹蝕,使裂隙逐漸擴大而形成風蝕凹地,而在凹地間則形成土墩。在我國以羅布泊窪地西北部的古樓蘭附近最為典型。

相關條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