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洞經古樂

青城洞經古樂

青城洞經古樂是指流行於都江堰市以青城山為中心的民間音樂,流傳範圍遍及都江堰市廣大城鎮和鄉村,成為集民間小調、道教音樂、佛教音樂和宮廷音樂之大成的洞經音樂獨立流派。

簡介

洞經古樂洞經古樂

青城洞經古樂是指流行於都江堰市以青城山為中心的民間音樂,流傳範圍遍及都江堰市廣大城鎮和鄉村,成為集民間小調、道教音樂、佛教音樂和宮廷音樂之大成的洞經音樂獨立流派。
都江堰市位於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境內的青城山也是中國道教的主要發源地之一,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青城洞經音樂最早的起源,跟青城山古代的巫覡音樂直接相關。

歷史價值

青城山道教音樂,歷史悠久。《魏書.釋老志》記載:“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受,其事大成,齋祠跪拜,各成法道。”並制定了“祈醮之科”、“定律之音,形成了青城山道教音樂的早期形態。

鹹豐年間,青城道士張孔山入道青城山後精心研修蜀派古琴指法和演奏技巧,結合青城道樂和經韻傳統,對古樂《高山流水》進行了再創作,用“大打圓”手法及大量的“滾拂”與“隱伏復調”來表現和描寫流水奔騰澎湃的狀態,創作了《七十二滾拂流水》。該曲入選最具地球人類代表性的音樂,於1977年由美國“旅行者”2號飛船送入太空。

2002年,納西古樂(洞經音樂)的發掘人宣科先生先後兩次來到青城山,經對道教音樂詳細考證後宣布,納西古樂來源自青城山道教音樂。

洞經音樂屬道教音樂,是漢宮庭音樂文化。主要用於說演道教經典《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或《洞經》而得名,始於唐宋,盛於明清。拒《義子簿》、《長生錄》載,明嘉慶13年大理學者到四川潼演習《大洞仙經》,帶回兩部廣為傳之。始此,洞經音樂在大理繁衍,並得到不斷發展。明末清初,《大洞仙經》在大理地區已風行於各地文化階層,並已和大理白族文化融為一體。它不但具有古樸典雅的江南絲竹之風,而且具有大理白族傳統音樂,既和諧、優美,若行雲流水,又古韻迭起,令人聽之飄飄欲仙,宛如進入一個神奇的世界。

洞經音樂,又稱“洞音”、“儒門洞音”、“談經調子”,其產生的地方較多認為在四川青城山一帶。洞經音樂的構成有“經腔”和“曲牌”兩大類別。“經腔”主要是誦唱道教教義的音樂(後來也演唱一些唐詩、宋詞);“曲牌”是器樂演奏的音樂,用於一種表演程式(科儀)的開始、結束或間奏部分,在流傳演變的過程中,也因其逐漸世俗化而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器樂演奏形式。

起源

蜀地的道教音樂大多起源於上古先民在舉行巫覡活動時所演奏的祭祀音樂,青城洞經古樂也不例外,到了唐宋時期,隨著青城山著名道祖杜光庭對天師道正一派科儀音樂的整理和完善,形成了道教音樂流派“南韻”(也稱“廣成韻”)以後,青城山道教音樂開始聞名於世,引起世人的關注,這也為青城洞經古樂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青城洞經古樂的曲調具有細膩、優美的特點,因此在民間也廣為流行。

唐宋以後,隨著南方星象信仰和崇拜習俗的興起,青城洞經古樂開始衍變為以誦唱《文昌大洞仙經》為主的古代音樂。在傳統的28宿星座圖中,人們認為文昌星是主管人間福祿和科舉的神,因此唐、宋、元三朝皇帝都對文昌星推崇備至,還封文昌星為“文昌帝君”。在四川民間,人們還把文昌星信仰和梓潼神信仰相結合,從而成為讀書人科舉仕進的保護神。民間有諺:“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也是這種習俗信仰的直接反映。因此,最初的洞經古樂,往往在科舉考試時的文昌宮演奏。隨後才因其曲調優美、音樂動聽而被民間廣為吸收,形成較為固定的表演團體。

從現有的資料看,青城洞經古樂曾經廣泛地影響了西南地區民間音樂,大概是在元代以後,其獨特而充滿魅力的音樂形式逐漸傳入南方諸省。2002年,著名的雲南納西古樂的整理者來到青城山,虔誠地尋訪洞經音樂的源頭。當他們一頁一頁地翻看古老的曲譜時,也不得不承認,青城洞經古樂是納西古樂重要的根。

清代以後,青城洞經古樂開始形成數量眾多的演出班子,並真正從廟堂走向廣闊的民間。隨著川劇在巴蜀大地的蔚然興起,大量洞經古樂的曲牌也被川劇吸收和採用,至今可辨識的川劇曲牌中,至少有數十支曲牌完全借鑑或來源於洞經古樂。清道光年間,都江堰青城山一帶出現了三支洞經音樂的著名班子,分別是梁家、宋家和王家,為洞經音樂的傳播做出了積極貢獻。至清鹹豐年間,梁、王二家又發起成立“洞經壇會”,使洞經音樂的演奏成為一種時尚和廣受大眾歡迎的音樂形式。從第一代傳承人梁洪恩開啟的源頭算起,經過薪火相傳和口傳心授,至宋克文這一代,已經連續不斷地傳承了13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