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療法

電療法

電療法是醫學上把頻率超過100,000Hz的交流電稱為高頻電流。套用高頻電流防治疾病的方法稱高頻電療法。

電療法 醫學上把頻率超過100,000Hz的交流電稱為高頻電流。套用高頻電流防治疾病的方法稱高頻電療法。在臨床上常用的高頻電療法有短波療法,超短波療法,微波療法。

(一)作用特點

1.對神經肌肉無興奮作用
2.產生熱效應及非熱效應。
3.治療時電極可以離開皮膚

(一)生物學效應

1.熱效應 由於高頻電流引起人體組織內微粒的運動,在組織內就可產生熱效應,其產生原理。
當高頻電流通過人體中,機體中離子(A),帶電膠體顆粒(B)在電場中產生快速沿電力線方向的來回移動或振動,以傳導電流形勢通過組織,機體中的電介質分子(C)(D)在高頻電場中,無極分子產生電子位移極化有極分子產生取向極化(圖3-1-14),以電位移電流形式通過組織,隨著頻率的增高,傳導電流所占的比重逐漸減少而位移電流所占比重逐漸增加。高頻電流通過機體時,傳導電流引起機體內的歐姆耗損,位移電流引起機體內的介質耗損,因而在各種組織中產生程度不同的熱效應。(1)高頻電流→導體部分→離子及帶電膠體振動→傳導電流(包括渦流)→歐姆耗損→熱效應。(2)高頻電流→電介質(包括電容)→偶極子取向及鏇轉→位移電流→介質耗損→熱效應。
2.非熱效應當以上變化強度小到不足以產生體溫升高的情況下,高頻電流仍可使離子,帶電膠體,偶極子發生振動和轉動,亦有可能改變組織變化,生物物理學特性,即電磁場振盪效應。如由於共振吸收產生的選擇性點狀產熱;乳脂,紅血球帶電顆粒沿電場力線分布排列成串珠狀(E)現象,體內磁性物質受到不同程度的磁場改變等,由此產生的生物學效應稱非熱效應。

(三)幾種常用高頻電療法。

1.短波療法:套用波長為100~10米的高頻交流電在體內產生磁場院或電場以此來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稱短波電療法。由於採用電纜線圈電極,治療時主要利用高頻交變電磁場通過導體組織時產生渦流(圖3-1-15)而引起組織產熱,故又稱感應透熱療法。短波療法產生渦電流屬傳導電流,重點作用於肌肉,肝及腎等電阻小的組織,對脂肪及骨組織作用小,後者可採用電容電極法,通過高速皮膚與電極距離達到作用部位。其主要治療作用:(1)可使組織的小動脈及微血管擴張,改善血循環;(2)緩解胃腸平滑肌的痙攣具有止痛作用;(3)作用於腎上腺區時,有促進腎上腺皮質醣皮質激素分泌功能,提高兒茶酚胺類物質的分泌作用。用於治療亞急性及慢性炎症,功能性和器質性血循環障礙,外傷手血腫,內臟平滑骨痙攣等。
2.超短療法 套用波長10~1米的超高頻交流電作用人體,以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常用電容電場治療,亦稱超高頻電場療法,主要生物學效應是熱效應及非熱效應,它的熱效應與短波不完全相同,因在超高頻電場作用下,以位移電流點優勢,介質損耗產熱為主,產熱分布比較均勻,但由於脂肪組織血管少,熱量不易為血流帶走,易產生脂肪過熱,在實際治療時可調整皮膚與電極距離使深部組織溫度升高,皮及皮下脂肪溫度降低。超短波在用低強度作用,且用目前一切方法不能測出溫度升高時,其生物學效應仍非常明顯,而同樣外源熱作用則無類似效應。如:當套用短時間無熱量超短波作用人體時,對急性炎症的消退比長時間溫熱作用時的效果更明顯,此外還可引起其他組織器官的反應,統稱為非熱效應。非熱效應在低強度作用時表現明顯,高強度作用時這種特殊作用就被熱效應所掩蓋。
超短波對全身各個系統都有一定的作用,首先,是消炎作用,大量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證明超短波對炎症,特別是急性化膿性炎症有良好的作用。在治療急性炎症時,小劑量有明顯的消炎作用,大劑量有時反可使病情惡化,這與它能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使病灶的pH向鹼性移行,有脫水作用,使巨噬細胞和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凝集素和補體增加等有關;第二,對腎臟有擴張腎血管,解除腎血管痙攣,使尿量增加,尿蛋白降低;第三,可降低血管張力,使小動脈毛細血管擴張,組織細胞營養改善;第四,可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套用小劑量的超短波,作用於頸交感神經節,可使高血壓病人血壓下降。第五,加強結締組織再生,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因此臨床上常用於(1)全身各系統、器官的一切炎症,對急性、亞急性效果更好,特別是對化膿性炎症療效顯著;(2)各種創傷,創口及潰瘍;9(3)急性、亞急性腎炎,急性腎功能衰竭引起的少尿,無尿療效顯著;(4)血管運動神經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疾病;症狀性高血壓(Ⅰ、Ⅱ期),閉塞性脈管炎,雷諾氏病等;(5)疼痛性疾病:神經痛,灼性神經痛,肌痛等。
3.微波療法 微波療法是套用波長為1米~1毫米的特高頻電磁波作用於人體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它與短波、超短波不同,是一種定向電磁波輻射療法,根據波長不同可將微波分為分米波(波長100~10cm),厘米波(波長10~1cm),醫用微波波長多為12.5cm(頻率2,450Hz)。微波的波長介於長波紅外線與超短波之間,因此某些物理性質類似光波,如呈波束狀傳播,具有瀰漫性能,遇不同介質可引起反射、折射、繞射、吸收、聚集等;微波輻射人體時,一部分能量被吸收,另一部分能量則為皮膚及各層組織所反射,其中富於水分的組織較多地吸收微波能量,而脂肪及骨組織反射較多。因此微波的熱效應應以富於水份的組織及界面多的器官(眼睛,盆腔)產熱大。生殖系統如睪丸對微波特別敏感,加之睪丸血循環差,散熱慢,當局部溫度高於35°C時精子產生受抑制,曲細精管萎縮局灶性壞死,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加強對眼睛及生殖系統的防護,對血循環和富於水分的組織應避免過量引起病情惡化。
微波具有鎮痛、消炎、脫敏和改善組織和營養作用,常用於治療肌肉,關節及關節周圍非化膿性炎症和損傷,如肌炎、腱鞘炎、肌腱周圍炎、滑囊炎、肩周炎及關節和肌肉勞損等微波效果顯著。
4.射頻療法套用無線電波作用於人體產生高溫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射頻療法,又稱高頻加溫治癌。高頻,超高頻及特高頻(微波)電磁波都屬於射頻範圍,但目前國內外多套用短波與微波波段,主要利用其產生的高溫以治療癌瘤。作用機理:由於癌瘤組織血管生長用短波與微波波段,主要利用其產生的高溫以治療癌瘤。作用機理:由於癌瘤組織血管生長畸形,血液僅為周圍正常組織的2~15%。當射頻電能為組織吸收轉變為熱能而使組織溫度升高時,正常組織可通過有效血循環散熱,而癌瘤組織因循環差,不能及時將熱帶走,故癌瘤內的溫度升高,可比正常組織溫度高5~10.4°C,且持續較長時間。故可利用適量射頻電能作用癌瘤局部,使癌周圍健康組織達42°C~43.5°C(正常組織熱損傷閾為45°C)時,可使癌組織強度升至47~55°C,從而達到殺來癌細胞目的,而周圍正常組織不致受到損傷。高溫作用下癌組織的氧代謝降低,乳酸增加,pH降低;同時使癌細胞內的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及蛋白質合成受到抑制,此外癌細胞漿內的溶酶體活性增強,並有大量新的溶酶體產生,最後導致癌細胞溶解。另外射頻電能使癌瘤周圍正常組織的血循環和供氧量增加,有利於改善化療藥物的輸送,高溫能使一些抗癌的化學藥物作用增強。同時,抗拒放射線的S期細胞(DNA合成期細胞)對高溫最敏感,易被殺滅,還能增強乏氧期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性。因此,射頻高溫療法與放療、化療並用能顯著提高滅癌效果,同時還可養活放射線和化療藥物用量,減輕副作用。常用的儀器有(1)大功率短波治癌機,治療深部或淺部癌瘤;(2)微波治癌機,只能治療表淺部位的癌瘤;(3)分米波治癌機作用較微波深,對皮下組織損傷少,而加熱效果則優於微波治療機。
什麼是短波電療法?骨質增生患者怎樣進行短波電療法?
短波電療法屬於高頻電流療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電流磁場的變化在人體內產生感應電流,從而使組織產生髮熱反應,達到治療骨質增生疼痛的目的。與其他體外加熱的理療方法(如紅外線療法、蠟療、泥療等)不同,短波電療法的最大特點是理療時,人體表淺組織(如皮膚組織、皮下組織)溫度升高不明顯,但深部組織的溫度可以明顯升高,而且可以保持數小時之久。由於某些部位的骨質增生(如腰椎的骨質增生,髖關節的骨質增生等)造成的病理變化的組織相對比較深在,因此,短波電療法是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法。
短波電療法可使人體局部新陳代謝的速度明顯加快,使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和淋巴液循環得到改善,從而可以有效地減輕因骨骼退行性改變或骨質增生而產生的無菌性炎症反應。同時,短波電流對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具有鎮靜、鎮痛及調節作用,能夠有效地解除因疼痛引起的肌肉痙攣等現象。
短波電療法適用於風濕性及內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骨質改變,對於骨質增生,骨關節病變,關節及肌肉疼痛,慢性腰腿疼痛,神經痛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短波電療法在治療時不要求電極緊貼皮膚,可以存在一定的“間隙”,所以患者治療時不用脫去衣物,比較方便。同時,超短波電療法的操作也比較簡單,一般無副作用。
短波電療法禁用於惡性腫瘤、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化膿性疾病、結核病、急性關節感染等疾病的患者。患者體內有金屬異物(如人工關節、治療骨折的鋼板螺絲釘、心臟起搏器等)也禁止套用該療法,以免體內的金屬物體在感應電流的作用下產生髮熱反應,造成組織損傷。對於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骨質增生患者,也不宜套用該方法。
短波電療法的套用方法
患者取臥位或坐位,治療桌椅應選擇木製。理療前應取下患者的手錶、項鍊等金屬物品。根據所治療的部位正確安裝電極,調節治療計量,直至患者理療部位有溫熱感為止。
患者的“溫熱感”分為四級:
一級為“無熱量”,此時患者無溫熱感覺
二級為“微熱量”,此時患者有較舒服的溫熱感覺;
三級為“溫熱量”,此時患者有明顯的溫熱感覺;
四級為“高熱量”,此時患者出現能夠耐受的熱感。
在理療時套用一級至三級,四級一般不使用。
(1)上肢治療法:上肢的範圍包括上臂、前臂、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及手指諸關節等。當骨質增生造成患者上肢及關節疼痛、活動障礙時,可用此方法進行治療。治療時可用電纜電極或將電纜繞成圓形線圈置於肩部及上肢各部位(圖3-3 )。使用微熱量或溫熱量15分—30分鐘,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20次為一療程。
(3)下肢治療法:下肢的範圍包括大腿,小腿,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及足部的各關節。當骨質增生造成患者下肢及關節疼痛、活動障礙時,可用此方法進行治療。治療時可用電纜電極或將電纜繞成圓形線圈置於下肢各部位(圖3-4)。使用微熱量或溫熱量15分—30分鐘,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20次為一療程。
(4)腰背部治療法:患者如果有胸腰椎部位的骨質增生或有腰椎骨性關節病,引起背部、腰部的疼痛及麻木感,可套用此方法治療。用8厘米—12厘米的電極放置於腰部或腰椎兩側(圖3-5)。用溫熱量15分—20分鐘,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20次為一療程。
患者在家庭中進行短波電療法時,要特別注意防止皮膚灼傷。發生灼傷的主要原因,一是治療電流過強;二是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移動身體,使電纜電極位置改變,造成電力線過於集中;三是電線與皮膚接觸。因此,當患者在家庭中治療時,如果出現不適感,要及時關閉儀器,尋找原因並妥善處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