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載權

雷載權,男,1928年生,四川省內江市人,出身於中醫世家。因患病而專志學醫。1952年任內江市東興醫院中醫內科醫師。1954年考入四川省中醫進修學校。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1956年,成都中醫學院創辦之初,調入學院,在中藥方劑學教研室任教,從事中藥學教學、科研及臨床工作。1960年,因編寫《中藥學》一版教材等工作,獲得全國文教衛生戰線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70年代以來,被國家衛生部聘為第三、四、五屆藥典委員會委員。1992年,被國務院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科評議組成員。自1992年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任中藥學教授,國家級重點學科中藥學學術帶頭人,博士導師,兼任國家試題庫中藥學命題組組長、四川省中醫藥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

主要成就

先後主講本科、西學中、全國師資班、全國中成藥業務廠長班、國際中藥班等不同層次、類型班級的《中藥學》《方劑學》課程。1981年以來,為碩士生、博士生講授《臨床中藥學》《治法論》等學位課程。積極參加教材建設,主編或參編了《中藥學》系列教材。1995年承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編寫的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中藥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主編,使教材統一按功效分類。為加強直觀教學,克服醫生不識藥的弊端,常在教學之餘,深入叢山峻岭,採集藥物和標本,先後帶領多批本科生、研究生到青城山、峨眉山、西雙版納等地識別、採集藥物,是學院中藥標本室及藥圃的主要創建人之一。參與了我校也是我國第一個中藥學博士的培養。多次獲得學院、成都市、四川省先進工作者的稱號。
積極開展了中藥繼承整理研究,主要項目有:協編《四川中藥志》,撰寫了137味藥物的“醫療用途”部分;擔任衛生部藥典委員,為《中國藥典·一部》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完成了所承擔部分內容的編寫、考證及審核稿工作;主編《實用食疔方精選》(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同時發行台灣版)及《中華臨床中藥學》指導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為“溫病用藥規律及相應治則的研究”。在《成都中醫學院學報》上發表了“汗法論”、“下法論”等論文多篇。認為中醫以煎熬湯劑套用為主的傳統形式,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工作快節奏的需要。如何抓住機遇,採用現代科技手段,推進中藥劑改與新藥開發,使中醫藥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人類健康和防病治病服務,應是當前努力的一個方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