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春望

零陵春望

柳宗元的詩文《零陵春望》所寫具體事物實指今蔡家機場附近,湘江東西岸及湘江中主要景物,並非永州近郊某處。詩的開頭點明“平野春草綠”,古今零陵縣內稱得上平野(即平原)的地方僅有兩處:一是黃溪之福田洞,一是今蔡家機場一帶的湘江東岸。

概述

零陵春望
平野春草綠,曉鶯啼遠林。
日晴瀟湘渚,雲斷岣嶁岑。
仙駕不可望,世途非所任。
凝情空景慕,萬里蒼梧陰。
作者介紹:
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河東(今永濟縣)人,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唐朝安史之亂後,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土地兼併日漸嚴重,社會生產破壞嚴重,民不聊生。柳宗元對這種社會現實極為不滿,他積極參加了王叔文領導的“永濟革新”,並成為這一運動的中堅人物。他們革除弊政,打擊權奸,觸犯了宦官和官僚貴族利益,在他們的聯合反撲下,改革失敗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
譯文:
 平坦空曠的原野上,春天的芳草滿是綠意,
 早晨的鶯鳥在遠方的樹林間啼鳴。
 陽光晴和,灑落在瀟水與湘水的岸邊沙洲,
 雲朵斷續不接,飄揚在岣嶁山的小峰上。
 得道成仙是無從盼望的,世間也非我所能承受的居處。
 沉思凝神也只能空自仰慕,那萬里之外,卒於蒼梧之野的舜帝英靈。
賞析:
《零陵春望》所寫具體事物實指今蔡家機場附近,湘江東西岸及湘江中主要景物,並非永州近郊某處。詩的開頭點明“平野春草綠”,古今零陵縣內稱得上平野(即平原)的地方僅有兩處:一是黃溪之福田洞,一是今蔡家機場一帶的湘江東岸。唐代後期由於人煙稀少,蔡家機場一帶的湘江東岸尚未開墾耕種,為一片平野。“曉鶯啼遠林”,進一步說明此片平野面積廣闊,一片蔥綠的草地。地勢低平的濕地土壤中含氧低,不適林木生長,林木多分布平野邊緣丘陵上,故曰“遠林”。
“瀟湘渚”即巴洲灘,詩人清晨泛舟而下,首先到達巴洲灘。此時已早晨七八點鐘,一個大好晴天,適宜詩人深入民間訪問,考察風土民情。“雲斷岣嶁岑”,岣嶁岑,乃指“衡山”,它的最高峰為祝融峰。此句意含詩人北望長安,視線被“衡山”所擋。這是詩人曲折表達受迫害的貶謫心情。古史相傳,大禹曾驅車到洞庭以南考察水情,禹是傳說中的上古聖人之一。此句暗指唐憲宗效法先聖堯舜治理天下。“仕途非所任” ,應從積極方面去理解,反映詩人一心報國無門,被貶南荒之地,時刻思念重返朝廷,效忠君皇,為國為民儘自己一份歷史責任而不可能,詩人多么盼望皇帝召其北歸。詩的最後兩句切題,舜帝南巡野死九嶷。詩人一向以邀堯舜為師,表明自己的歷史責任感。我國歷史上不少志士仁人都具備此種歷史責任感,所以他們成為中華民族歷史的脊樑。這兩句詩實寫蒼梧,即九嶷山,暗指舜帝的英明,借喻唐憲宗以興堯舜之風為己任,能召回永貞革新志士重返朝廷,效忠皇帝,實現政治革新。這僅僅是詩人的主觀願望,此句蘊含詩人多少相思淚!
我們讀柳詩始終要牢記一個基本的事實:即柳宗元26歲中博學鴻詞科,步入仕途,“超取顯美”,任禮部員外郎,雖是六品京官,卻有資格參加早朝議事。現在身處逆境,成了被禁錮的囚徒,他在零陵深入民間訪貧問苦,這是一般被貶斥的朝官不可能自覺做到的。所以我們只有把握柳宗元政治革新的進步思想本質,才能理解詩人在元和四年春深入民間之舉的緣由。“凝情空景慕,萬里蒼梧陰”,詩的落腳點在一個“陰”字上,其實還是空望一場,但又表現詩人強烈的愛國愛民的激情,這是歷史上進步文人的共同心態。
這是余首次發現柳宗元貶永十年,第一次寫於今冷水灘區管轄地域的詩,為我們研究柳宗元政治革新思想的人民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余初步認定《零陵春望》寫於元和四年春。此時柳的姨父崔敏已任永州刺史,有了保護傘,所以他的行動較前自由一些,因此盼望回長安的心情更急切。這一時期柳宗元寫了一些信向長安親友求助,設法返回朝廷,這是詩人寫《零陵春望》的內心企圖。由於唐憲宗及保守派對柳的歧視,致使柳宗元貶永十年不得被召回供職,反而貶到嶺南柳州而客死任所。柳宗元一生仕途多舛,報國無門,這是中國歷史上許多進步人士的共同命運!

相關條目

文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