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紋漆鼎

雲紋漆鼎

雲紋漆鼎是西漢時期的一件漆器文物,具有很大的收藏價值,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圖)雲紋漆鼎雲紋漆鼎

雲紋漆鼎是西漢時期的一件漆器文物。高28厘米,口徑23厘米。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一號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館收藏。旋木胎(外形旋削而成)。具有重要的收藏價值,是西漢漆器的代表作之一。

基本信息

雲紋漆鼎出土時鼎內尚有藕片浮在水面。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高28厘米,口徑23厘米此件漆鼎為橢圓球形,蓋是球面形,上有三個橙色的環形鈕,蓋與鼎身用子母口套合,鼓腹,底略呈圜形。器口附兩平直耳,有三個獸蹄形足。鼎的表面髹(xiū)黑漆,器內髹(xiū)紅漆。口沿繪有一道菱紋圖案,蓋和器身繪紅色和灰綠色的渦卷紋和方連紋等組成的幾何雲紋。足部用朱漆繪獸面紋,兩耳雲紋。鼎底部均朱書“二斗”兩字,表明該器物的容量。

馬王堆漢墓出土漆器的胎質主要有木胎和夾紵(zhù)胎兩種,另外還有少數竹胎。木胎的製法有輪旋、割削、剜鑿和卷制,不同器形分別採用不同的方法。夾紵(zhù)胎是先用木頭或泥土製成器型,作為內模,然後用多層麻布或繒(zēng)帛附於內模上,逐層塗漆,乾實以後,去掉內模,便剩下夾紵(zhù)胎,稱為“脫胎法”。其中木胎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木胎又包括旋木胎、斫(zhuó)木胎和卷木胎。這件雲紋漆鼎的器腹內留有明顯的旋削痕跡,應採用的是旋木胎。

最令人驚奇的是當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一號墓雲紋漆鼎時,竟然發現鼎內盛放有湯和蓮藕片,並且浸泡在湯中二千一百多年的蓮藕片仍清晰可辨。更使人不解的是:鼎中的藕片隨著搬動次數和暴露於空氣中時間的延長而不斷地減少,等運回到博物館再看時,藕片竟然全部神奇般地消失了。這藕片為什麼放在水中浸泡了二千一百多年都未腐爛,而出土後卻又迅速消失了呢?據有關專家解釋,出土時仍清晰可見的藕片,其實其內部纖維早已腐溶,僅存一完整的外形而已,出土後遇空氣氧化作用,加上在起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震盪,藕片就會迅速溶解於水了。這一現象說明:長沙地區二千多年以來,很少發生過大的地震。否則,如若經常發生地震,間或還有大的地震發生,那么盛有藕片的鼎早已在槨室內覆翻,要么藕片早已溶解於水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