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禎玖年潞國制銅鼎

大明崇禎玖年潞國制銅鼎

明大明崇禎玖年潞國制銅鼎,明代仿古彝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基本信息

文物規格

大明崇禎玖年潞國制銅鼎,通高21cm,寬15.7cm,重2.28kg。 

形態特徵

大明崇禎玖年潞國制銅鼎大明崇禎玖年潞國制銅鼎

此鼎為圓形,短頸,鼓腹,雙立耳,四扁形獸足。器身飾花紋,以回紋、勾連紋為地,口沿下為一周對蟬紋,器腹主體紋飾為四組獸面紋,四足紋飾與造型相結合,形如上攀之龍。

銘文內容

器外底有陰鑄篆體銘文,字口填漆。方款為“敬一主人”四字,邊款環以“大明崇禎玖年潞國制肆拾器”字樣。

工藝特點

大明崇禎玖年潞國制銅鼎底款大明崇禎玖年潞國制銅鼎底款

作為仿古彝器,此鼎融三代禮器的造型、紋飾於一體,把方鼎的四足移到圓鼎上,同時採用扁平外撇的獸體替代圓而直立的柱足或蹄足,從而打破了傳統的圓鼎三足而立的形式,完成了造型上對方鼎和圓鼎的雙重模仿。紋飾的仿鑄採用商周時期普遍流行的蟬紋和獸面紋,布局上也不改三代以獸面紋為主體、以蟬紋帶為附屬的古風。

關鍵字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一種,原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後逐漸成為祭祀征伐、喪葬等活動中陳設的一種禮器。同時,鼎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所謂“鐘鳴鼎食”,即指代貴族。此外,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徵,《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即窺視中原王權之意。鼎數目的多寡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別。即: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潞國

指明朝晚期潞王朱常的封國,位於河南衛輝府。潞王朱常淓“習文翰,嗜古玩”(《衛輝府志·封爵第六·卷九》),用大量銅仿鑄三代彝器,因此潞國仿古彝器的銘文序數能以肆拾計。

仿古彝器

青銅彝器即指青銅禮器。《左傳·襄公十九年》臧武仲對季孫說:“……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銘其功烈,以示子孫。”晉杜預註:“彝,常也,謂鐘鼎為宗廟之常器。”故後代仿製的三代時期的青銅器習稱“仿古彝器”。

獸面紋

獸面是古代人們想像中的怪獸的面部,將其刻畫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紋飾稱獸面紋。宋代的學者把獸面紋稱為饕餮紋
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蟬紋

中國古代青銅器紋飾之一。多見於青銅器、玉器、陶瓷器上。《說文》:“蟬,以旁鳴者。”蟬又名蜩,《詩·大雅·盪》:“如蜩如螗”,毛享傳:“蜩,蟬也。”螗也是蟬的一種,別有寒蟬稱蜺。蟬是季候的蟲,《詩·豳鳳·七月》:“五月鳴蜩。”舊說,漢代侍中以蟬為冠飾,取其居高食露,精潔可貴之意。青銅器蟬紋,蟬體大多作垂葉形三角狀,腹有節狀條紋,無足,近似蛹,四周填雲雷紋;也有長形的蟬紋,有足,也以雲雷紋作地紋。盛行於殷末周初,主要裝飾在鼎、爵的流上,少數觚、個別盤上也飾有蟬紋。可能意味蟬紋和飲食及盥洗有一定聯繫,其取義大約是象徵飲食清潔的意思。蟬又名復育,《論衡·無形篇》:“復育轉而為蟬”。蟬紋中有的無足,似蛹,可能就是復育,如此,蟬紋還有象徵死而轉生之意。早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時期就已出現了玉蟬,而蟬紋最早出現在青銅器上是在商代.他們分為無足蟬紋、兩足蟬紋、四足蟬紋和變形蟬紋四種類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