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泉仙館

雲泉仙館

雲泉仙館位於廣東佛山市南海市西樵鎮“白雲峰”西北麓。“雲泉仙館”原名“攻玉樓”,因館內有“小雲泉”故稱“雲泉仙館”,是乾隆[愛新覺羅·弘曆]四十二年(1777)南海石崗鄉李攻玉創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擴建為雲泉仙館,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重建。1952年,雲泉仙館被政府解散,後交由旅遊部門接管。1958年及1989年經縣政府撥款重修。1991年經批准作為宗教場所開放。

基本信息

簡介

外景雲泉仙館外景
雲泉仙館,始建於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其前身為一書院。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南海人李攻玉建攻玉樓,讓一班讀書人在此攻讀,準備參加科舉考試。後又有南海人岑懷瑾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興建三湖書院,來此攻讀的學子逐漸增多,遂將房屋予以擴建,改名為玉樓書院。但由於士子們只是暫時藉此地讀書,每到秋闈考試,各走東西,各奔前程,庭院無人看管,難免荒蕪。於是眾議將其改建為「雲泉仙館」,供奉呂祖,由道士住持。仙館為二進歇山頂建築,有大殿、前殿、鐘鼓台、邯鄲別邸、祖堂、墨莊、帝親殿、自在樓、倚虹閣與小桃源等。整組建築依山而建,氣勢磅礴,精湛別致的木石雕刻、陶塑襯托,別具一格。

歷史背景

雲泉仙館雲泉仙館
嘉靖初(公元1525年前後),里人何東江在山西麓白雲洞劈石築室潛修。其子亮,繼志增闢。自後文人墨客,慕其境清幽,相繼結吟廬、築書室,設館授徒,白雲一洞,遂甲勝西樵。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洞內逸叟名儒,晚年好道,在逍遙台上奉祀呂純陽仙師,招有道之士守居其地,信士日眾。其時,有同道馮贊勛、仇效憲、李宗簡、盧守戎等先賢,擬籌建仙館。愛集同道醇金,選定蘊玉山房與攻玉樓故址,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破土動工,鹹豐八年(1858年)告竣。門額為“欽差大臣、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兵部尚書、兩廣總督、宗室曹英書”。仙館依山而建,坐東北,向西南,三面環山,遠挹西江,前有三湖秀麗,後可達峰頂天湖。左為飛流千尺、曲水流淌;右聳奇峰萬疊,紫氣祥雲;四圍古木參天,花樹蒼鬱,有若仙境。

乾隆丁酉年(1777年),南海石崗李藹廷把蘊玉山房改名為攻玉樓。後又有南海人岑懷瑾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興建三湖書院,來此攻讀的學子逐漸增多,遂將房屋予以擴建,改名為玉樓書院。但由於士子們只是暫時藉此地讀書,每到秋闈考試,各走東西,各奔前程,庭院無人看管,難免荒蕪。於是眾議將其供奉呂祖,由道士住持改建為“雲泉仙館”。

結構布局

雲泉仙館雲泉仙館
仙館一座兩進,前殿供奉黃靈官,糾肅威儀隆法界,察明善惡正玄綱。中隔放生池。後殿為贊化宮,奉祀呂純陽仙師,大道修成緣一夢,眾生度盡歷千秋。從此廣納道侶,擴建樓台,左為墨莊、祖堂,後為正陽殿;又左為飲虛台、永春園、唾綠亭。宮後,右為倚虹樓、養真閣,上有養雲廬。雖是廁身全真支派,奉道務在志誠,修道派,定規章,侶徒日眾。

“雲泉仙館”門楣的落款是欽差大臣、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兵部尚書、兩廣總督、皇室宗親耆英題。第二進大殿叫做贊化宮。贊化宮是仙館的大殿,正壇奉祀孚佑帝君呂祖仙師第三進大殿是帝親殿,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仙館後依崖增建,奉祀漢鍾離太祖師及呂祖孚佑帝君父母、祖父母和曾祖父母三代的牌位,以示“一人證果,三代飛升”。由仙館住持公耐道人陳兆平等倡建。自此,館舍皇然,層檐疊閣,道派綿延不斷。

管理維護

雲泉仙館雲泉仙館
抗日戰爭期間,西樵淪陷,同門四散。1952年,西樵雲泉仙館道眾被遣散,所有殿宇樓台由1958年成立的西樵山旅遊服務社(後易名西樵山中國旅行社)代管。八十年代末,發現大殿、前殿下陷,四圍牆壁崩裂,棟柱傾斜,瓦頂滲漏,析桶發霉。南海縣人民政府為保存古文物,於1989年5月成立西樵山古文物修繕委員會,撥款150萬元,西樵山中國旅行社撥款80萬元,會同旅港雲泉仙館同仁合力進行全面修繕。前後殿用棚架支頂上蓋,揭頂吊柱,地面鑽洞灌注水妮砂漿,保持原牆,全面加固基礎,使地基不再下沉。所有殘梁缺檐及剝落磚灰雕陶塑,皆按原貌換補更新。修繕歷時三載,使仙館傑閣流丹,重展原貌。旅港雲泉仙館同仁捐獻殿內金葆道場諸物,展現祖師光華,道心至誠,千秋並永。1958年及1989年經縣政府撥款重修。1991年經批准作為宗教場所開放。

1992年,雲泉仙館奉準恢復宗教活動,組成由馮宏奮任組長,梁根初、付明新、林誠華和梁希為管理成員的管理小組,對原有殿宇樓台,幾經交涉,由代管單位西樵山中國旅行社先後無償或補償退回。再經多次修葺及添置道具法器,使殿壇日趨完善。1998年10月24日(戊寅年九月初五)值仙館建立150周年慶典,邀得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和秘書長、北京白雲觀監院、廣東省宗教局長及南海市宗教管理負責人等往臨剪采致辭,並蒙香港雲泉仙館館長吳耀東、澳門雲泉仙館館長李社霖、香港玄圓學院聯合會主席趙振東和香港青松觀觀長侯寶垣等參加典禮,並隨喜開壇闡教,齋儀鼎盛。
仙館自恢復正常活動以來,對宮觀之管理維修、道場之充實整飾、道眾之維繫發展、文獻之保存添置,莫不修行其道,多立功德,以至各方善信到館慕道者莫不紛至沓來。幾年來,仙館廣施仁義,善與人同,為社會福利、助學興教、救災解難、扶貧助困等捐獻超百萬元。

景觀介紹

贊化宮與帝親殿

雲泉仙館帝親殿雲泉仙館帝親殿
贊化宮是仙館的大殿,正壇奉祀孚佑帝君呂祖仙師。呂祖名岩,字洞賓,唐京兆即陝西西安一帶人,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四月十四日巳時降生,出生的年、月、日均屬陽數,故號純陽子。人終南山得道,全真道奉為北五祖之一,故稱呂祖。是世傳“八仙”之一。
據《國史》記載,呂祖本為儒生,有詩才,好劍術,因科場不第,接受五代隱士鍾離權指點,轉而學道,得內丹旨要。又據《神仙列傳》記載,呂祖的形象是:道骨仙風,鶴頂龜背,虎體龍腮,鳳眼朝天,雙眉人鬢,頸修顴露,額闊身圓,鼻樑聳直,面色白黃,左眉角一黑子,足底紋起如龜。身長八尺二寸,喜頂華陽巾,衣黃視襯,系大皂滌。仗雌雄劍游江淮,扶弱濟貧,有劍俠豪氣。歷為帝王所崇奉,宋宣和元年(1119年)敕封“妙通真人”,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贈“純陽演正警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年)加封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帝親殿,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仙館後依崖增建,奉祀漢鍾離太祖師及呂祖孚佑帝君父母、祖父母和曾祖父母三代的牌位,以示“一人證果,三代飛升”。由仙館住持公耐道人陳兆平等倡建。殿閣高敞,背靠石崖壁,面積68平方米,磚木結構,歇山頂。殿高兩層,二樓作殿堂。三面檐廊,每面立4根圓形木檐柱,柱上穿插橫樑仿,檐下築欄基。樓下是原生岩石。門口設在左側,內築石梯級供上落。門額石匾刻“更上一層樓”五字。殿廊右側有門可通小桃源。
墨莊墨莊
祖堂與墨莊

祖堂,建於仙館前殿左側,坐東南,向西北,面積190平方米,清鹹豐元年(1851年)始建。抬梁木構架,硬山頂,方塊磚地面。堂內立4根圓形花崗石柱,柱上刻有對聯。堂進深9.85米,寬11.05米。堂前是露天井,花崗石地面,三面圍牆,正面圍牆中設方形窗框,嵌以鐵條構成“壽”字形花窗格。天井上設有奇雅別致的花木壇。堂內境況清幽,向為歷代道士靈位供奉處,靈淑所鍾;今對外開放,供四方信眾安放祖先牌位,永供香果,崇姐豆於名山。
墨莊,是仙館接待及書墨藏處。始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民國8年(1919年)重修。建於仙館大殿左側。磚木結構,高兩層,抬梁木構架,硬山頂,方塊磚地面,進深12米,寬12米,中為客廳,廳前是露天井,花崗石地面。正面牆頭,有山水人物灰塑。天井兩側為廂房,有門通外。堂中懸有“征西將軍岳飛書”於“紹興丙辰良月”的木刻橫匾,內進古雅清幽。
邯鄲別邸
邯鄲別邸是供道眾藏修和游旅停居的一群園林式的建築物。當中有形似船狀的船廳(建於鹹豐年間)、守真閣、唾綠亭、永春園、
雲泉仙館邯鄲別邸雲泉仙館邯鄲別邸
逍遙台、戴雲精舍(建於民國22年即1933年)和聽泉樓(由清道光二十一年即1841年建的高士祠於民國23年即1934年擴建)。新中國建立後,經西樵山旅行社多次修葺。船廳長20米,寬9米,原為磚木結構,歇山頂。脊壁灰塑草木花鳥圖。牆壁周圍裝飾各種圖案的彩色玻璃窗。外環走廊。造型別致,具有濃厚的民族建築風格。門額木刻“雲海天船”四字。白雲洞裡春夏多霧,船廳附近祥雲繚繞,靜坐廳中品茶茗酒或抱卷細讀,如坐船航行於茫茫雲海之中。船廳內側花木扶疏,有玉堂春、丹桂、四方竹、佛肚竹、茶花等。玉堂春為國內稀有花木,樹高丈余,早春花發,花形碩大,滿樹皆白,遠望似浮香的雲團,也像一群沖天的瑞鶴。1962年春郭沫若到游時,目睹此一樹繁花,喜不自勝,認為只見此一樹芬芳,便不負此行,當即在樹下成詩一首以致意。現詩刻立於樹旁供瞻仰。戴雲精舍高三層,聽泉樓高四層,房室清雅,遠避塵囂,現開設為旅舍。30年代,陳濟棠主粵時,曾偕莫秀英下榻於戴雲精舍,因沿例只接待男賓,不接待女賓,陳濟棠慨捐500元白銀作香油錢,才破例夫婦一起住下。沿精舍旁曲瞪直上,入永春園,經
清暉亭,過一段天橋,就是逍遙台。台建於峭壁之半,孤峭而奇。舊稱曝書台,是當年在三湖書院讀書的學子春日曬書處。其後建亭立像,奉祀孚佑帝君,易名逍遙台。登臨遠眺,西江在目,白雲人懷,“逍遙晚望”或“逍遙長嘯”成為清代白雲洞二十四景中的一景。
自在樓、倚虹閣與小桃源
仙館右側有額題“自在”的小門樓,經龍口泉和琴壑石右登自在樓,原為兩層磚木結構,抗日戰爭時被毀,近年修復,作為道眾居室。樓前建亭,遍植花木。樓左有倚虹閣,高三層,原為磚木結構,面積26平方米,硬山頂,琉璃瓦,正脊飾鰲魚對珠。經修葺,梯級及三樓底板改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整體保持原樣。三樓正面有圓窗,外鐫“登雲梯”三字,上塑“倚虹”二字。進門橫匾石刻“扶搖直上”四字。
倚虹樓後有聖像亭,亭中立有呂祖的石刻線像,“文革”動亂時被毀,並易名為小雲亭。亭依山建築,左右崖壁,中通小徑。亭為六角,攢尖頂,綠色琉璃瓦,檐緣飾木雕花草圖案,亭內裝有天花板,亭角分別立花崗圓石柱,柱上刻聯。面積約14平方米,造型別致,境況清幽。亭左側有小雲泉迂曲流人“洗紅池”,右側有“試劍石”與“活缽”。試劍石在坡面上斷作上下兩截,斷面呈弧形,相距約3尺,相傳是呂祖試劍斬成,石上多題詠。活缽內嵌於崖邊,有內泉不斷湧出,水清冽,相傳飲此可療瘤疾。過滌塵橋,再上就是昔日的養雲廬。廬建於清道光年間,是仙館道侶居所,側有園,上接小雲泉,蓄水成池,題名“讓水”,園中舊有隱翠亭,同毀於抗日戰火中,只余瓦礫一片。廬旁有“通德”門,直通山頂天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