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棲寺竹徑

雲棲寺竹徑

《雲棲寺竹徑》是晚晴詩人夏敬觀寫的一首詩。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雲棲寺竹徑
【作品年代】
晚清

【作者姓名】夏敬觀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理安長楠直插地,雲棲大竹高參天,

二寺夐然止聖處,楠不蠹朽竹愈堅。

昔稱理安景無對,未看雲棲真枉然。

頃窺幽徑避白日,步步到寺循花磚;

又如葺葉作廊覆,左右柱立皆修椽。

露骨專車岩壑底,表影累尺僧房巔。

空亭住足一遐想,夜至風露宜娟娟。

蓮池大師涅槃去,香光寶墨彌新鮮。

老夫白髮回翠葆,欲借蒲團為坐氈。

人言此寺惟有竹,他景不勝名虛傳。

正惟有竹便佳絕,雜樹亦眾何稱焉!

願筍不盡成竹,連坡長到澄江邊。

作品鑑賞

雲棲寺,在杭州西湖南二十公里五雲山下,相傳為吳越國王錢俶於969年(宋乾德五年)創建,周圍修竹參天,幽靜秀麗。理安寺,故址在今杭州九溪十八澗,今已不存,周圍所長名貴楠木,乾高材堅,不畏蟲蛀。此詩開頭四句,將拔起而起端直挺立的理安長楠和節節向上高聳雲天的雲棲大竹對舉,極力稱道在二寺“夐(xiòng)然”(遠遠地)“止聖”(留住道德修養到達極點者)的地方,正有不被蠹蟲蛀朽的長楠和愈長愈堅的大竹吸引著他們。這是全詩展開的墊筆。 由“昔稱理安景無對(比對,相配),未看雲棲真枉然(徒然,毫無收益)”二句領起,著力襯托“雲棲竹徑”之勝景,從而引發“昔稱”不實、今來親看的描寫。“(才)窺幽徑避(遮蔽)白日,步步到寺循(沿照)花磚;又如葺(qì音,覆蓋)葉作廊(長廊)覆,左右柱立皆修(長)椽(chuán音,椽子)”。先用四句概寫步步到寺、處處竹徑的景象;接用四句專寫雲棲大竹長影飄拂的風光:“露骨(竹露骨節)專車(一節之長便滿一年,語出《國語·魯語》)岩壑底(長在山谷之間),表影(外伸竹影)累尺(數尺)僧房巔(指屋頂)。空亭住(同“駐”,停留)足一遐想(悠遠地沉思和想像),夜至風露宜娟娟(美好貌)。”最後再由“遐想”發揮雲棲寺引人留戀的史跡:“蓮池大師(明代主持雲棲寺的高僧,本姓沈,字佛慧,號蓮池)涅槃(佛教用語,本指超脫生死的境界,也用作佛家“死”的代稱)去,香光寶墨(指蓮池大師的墨跡)彌(更加)新鮮。老夫(詩人自稱)白髮回翠葆(返黑。“葆”,草,形容綠鬢),欲借蒲團(信佛者在打坐或跪拜時所用蒲草編成的圓形墊具)為坐氈。”經過這三層鋪寫,“雲棲寺竹徑”的寺景幽徑、竹節風影和爍古感今已寫盡。

詩人並不就此煞筆,進而議論風發,深化題旨。先以“人言此寺惟有竹,他景(另外的景物)不勝(優美)名虛傳”樹立靶子,接以“正惟有竹便佳絕(美好至極),雜樹亦眾何稱焉(何足稱道)”斷然駁盡。詩人不再申述為何“正惟有竹便佳絕”之理,因為前賢詠竹之中空(虛心)勁節(節操凜然)、直上(正直)嬋娟(美好)者不可勝數,以至有“不可一日無此君”之贊,所以才將“雜樹”一筆抹倒,正顯出詩人之詠“雲棲寺竹徑”全出於愛竹之品格所使然。於是終以“願筍不(斫,砍)盡成竹,連坡長到澄江(指錢塘江)邊”作結,表達其愛竹護竹以致竹滿杭州的願望,留給讀者悠然不盡的遐想。

《雲棲寺竹徑》一詩風格古淡,說明夏敬觀的詩學梅堯臣,不學黃庭堅,宗趣不同。

作者簡介

夏敬觀是晚清末年的著名詩人,為1894年(光緒二十年)舉人,官浙江提學使。辛亥革命後,曾任浙江

夏敬觀夏敬觀

教育廳長。 夏敬觀是近代江西詩人的代表之一,清末宋詩派名家陳三立以後,他被獨推為巨手。但其詩學梅堯臣,不學黃庭堅,宗趣不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