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黃連

雲南黃連

雲南黃連,毛茛科植物,是滇西北高黎貢山地區最負盛名的藥用植物之一,由於長期過度採挖和生境不斷遭到破壞,野生居群已處於滅絕的邊緣,黃連是常用名貴藥材之一,在中國最早的醫藥典籍《神農本草經》中就已有記載,並將其列為上品。在中國被列為二級瀕危保護植物,漸危種。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雲南黃連雲南黃連
拉丁名:Coptis teeta Wall
中文名:雲南黃連
拉丁科名:Ranunculaceae
中文科名:毛茛科
保護級別:2
分布:雲南西藏墨脫察隅
現狀:漸危種。雲南黃連根莖入藥,為常用中藥之一。由於生長慢,採挖過度,現已危及種源。
海拔下限(米):1500
海拔上限(米):3000

概述

雲南黃連是滇西北高黎貢山地區最負盛名的藥用植物之一,始載於明朝蘭茂的滇南本草,多為野生,質量好,但商品量也小,清宮醫案》雲連列為極品,提倡使用本種。在印度孟加拉國,民間將其具有苦味的根莖作為藥物廣泛使用也有相當悠久的歷史。由於長期過度採挖和生境不斷遭到破壞,本種的野生居群已處於滅絕的邊緣,在中國被列為二級瀕危保護植物,漸危種。按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瀕危等級和標準,應將本種列為瀕危(EN)一級,理由是觀察、估計或推測種群在過去的10年或3個世代內,致危因素沒有停止,至少減少50%,雖未達到極危,但在可預見的不久將來,其野生狀態下滅絕的機率極大。

形態學特徵

雲南黃連雲南黃連
雲南黃連根莖彎曲成勾狀,表面深黃色、皮質粗糙、多為單枝結節狀,體細小、質硬易斷、斷面金黃色而不整齊、髓部中空,節間密、節部密生多數鬚根,年限越長的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越少,但根莖較粗大;葉面主脈及側脈上有錐狀微毛,通過顯微鏡觀察,葉表皮細胞為常見的不規則型;氣孔為隨機分布型,開口基本與主脈平行,並且只出現在下表皮。

果實是由8~15枚較原始的半開啟類型的離生心皮發育而成的葖果,每個心皮的腹縫線上著生有兩行相間排列的倒生胚珠,12至16枚不等;1個果內含有4粒左右成熟種子,呈棕褐色,長橢圓球形並稍有彎曲,表面有縱向條狀花紋;每個頂芽分化為1個花序或2片幼葉或2條黃色的營養繁殖體(稱為覓養枝),而腋芽只長出覓養枝或幼葉。從頂芽和腋芽生出的覓養枝頂端又著生1個花序或1-2個營養芽,節部生鬚根並再長出新的覓養枝,由此沿地面枯枝落葉層或腐殖質層匍匐漫延,覓養枝節間長115-215cm,從1個腋芽生出的覓養枝可在離母株根莖30cm的範圍內構成多分枝無性系,其中最長可分化為12個覓養枝,離母株最近的2-4個節間木質化或半木質化為棕褐色根狀物,著生鬚根的節部膨大成球形或橢圓球形,其上的腋芽又散生出新的覓養枝,只有在整個營養繁殖體系最末端的覓養枝頂端才萌生出土幼葉,自然條件下覓養枝極少與母株發生斷裂。

雲南黃連高約20-30cm,但地下根莖較瘦小,覓養枝不甚發達,大都出土成“蘆頭”,在母株周圍未形成緻密的多分枝結構,有部分實生苗,居群內個體散布在林下,為群落中的伴生種;各居群間甚至居群內在葉的形狀、顏色、斑紋、大小以及覓養枝發生和發展等方面也有較大的分化。

生活史

雲南黃連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株壽命長達10年以上。花序軸通常在每年1-2月從根莖頂端總苞中抽出,20-25天內長至離地面不超過10cm高,在花序軸長高后的10天左右,幼花成熟,花蕾於每天上午10時至12時開放,花期約15天左右;多歧聚傘花序,花3-4朵、綠白色,而包含花芽的混合芽於上一年7月底就已開始分化;種子5月上旬成熟,成熟後果實炸裂,種子散落於母株四周不超過40cm,次年2月份子葉才出土,更多的幼苗則是由覓養枝發出,無論是實生苗還是無性系苗,第一年只有一片進行營養生長的新葉(實生苗出土的子葉可宿存到8月),次年春季發出第2片葉,秋季葉基部根莖才開始膨大成球形或長橢圓球形,同時腋芽發出幼小的覓養枝,到了第3年,葉增至4-6片,這時的營養生長才對根莖的膨大和整個植株生物量的增加起重要作用。

生存環境

雲南黃連雲南黃連
雲南黃連多生長在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和與之相接的鐵杉針闊葉混交林下陡峭山坡(坡度大於40°)陰濕環境中,但又有在山間凹谷、緩坡生長的生態位選擇趨勢,這些森林在鬱閉林冠下一般分為3-4層,幾乎沒有直射陽光能夠到達林下層,相對濕度達80%以上,地面為深厚的枯枝落葉層所覆蓋,厚達4-12cm,各居群植株的根系基本都在枯枝落葉層內,極少與土壤接觸。西坡生態帶降水更多,更濕潤,東西坡生態帶在年均溫上沒有大的差異,但存在著同海拔西坡溫度更低的趨勢。

雲南黃連適生生境的土壤以富含腐殖質、偏性、由花崗岩、花崗片麻岩、片麻岩、砂頁岩及粉砂質泥岩發育而成的黃棕壤、棕壤和暗棕壤為主,土壤剖面發育好,枯枝落葉層較厚,分解良好,腐殖質層發達,為沙壤粘壤,粒狀、核粒狀結構,理化性能較好,自然肥力高。

繁殖特點

雲南黃連兼具有性生殖無性繁殖,在自然條件下,居群數量增長以發達的地下營養繁殖體(稱為“覓養枝”)行無性繁殖為主:高黎貢山西坡居群,特別是野生居群的一些個體,能以有性生殖方式繁育實生苗,另外一些個體和東坡居群的幾乎所有個體都以營養繁殖方式繁育無性系小株。

該物種每一個體開花、結實雖然正常,但種子有長達半年的後熟過程,加上較低的種子傳播效率,實生苗在居群中只有很少的比例。成年植株的花芽在7月開始分化,次年1~2月開花,5月種子成熟,完成生活史,個體生命周期則長達10多年。本種以小居群規模分布在狹小、呈片斷化的特殊生境中,生態位極其狹窄,基本限於在溫涼濕潤的常綠闊葉林下陡坡生長。土壤和群落小氣候因子對其自然分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藥用價值

雲南黃連雲南黃連
黃連是常用名貴藥材之一,在中國最早的醫藥典籍《神農本草經》中就已有記載,並將其列為上品。《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集的黃連品種有:湖北的味連,四川的雅連,雲南的雲連。雲黃連主要分布於雲南省西北及西藏的東南部,而雲南的主產區在福貢、貢山瀘水騰衝德欽等地。明代蘭茂《滇南本草》載:“滇連,一名雲連……功效勝川黃連百倍”。“雲連”因此得名。歷來暢銷內地和香港等地區。原植物根莖黃色,較少分枝;葉基生;株高15-30厘米;多歧聚傘花序;長骨突莢果,種子長圓形;花果期2-6月。商品呈彎曲的長條形,具“過橋桿”,斷面金黃色,味極苦。能瀉火燥濕、解毒殺蟲,治療各種熱毒及燒燙傷。含多種生物鹼,其含量和抗菌消炎藥效比川黃蓮好。

怒江是雲連的最佳適生地和正宗的原產地,“雲黃連”列入怒江種植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怒江雲連根,含水薜喊6-7%,莖含2-3%,葉含1-1.97%,可謂全身是寶。騰衝雲黃連又稱為“光明連”。雲南1955年收購22噸,1988年出口5噸,1996年產量約為4-6噸。雲黃連市價比川黃連高2-3倍,用根莖繁殖,為家種或半家種,成本高,費工時,單產低(1畝僅產0.5-2千克)。

雲連以獨有的藥用優等品質走銷海內外市場,是雲南省的特色藥材品種之一。“雲連”這一野生植物藥種時下成了瀕危物種,2002年雲南省對外公布的30來個瀕危物種中就有“雲連”,國務院的野生藥材資源保護條列中也有“雲連”。雲連已成為國家的二級重點保護藥材。怒江州福貢縣是“雲連”的第一故鄉,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福貢區帶是“雲連”的最佳適生區域。

分布狀況

雲南黃連屬於中國-喜馬拉雅特有種,分布於北起印度阿薩姆、中國西藏東南部的米什米什山區,南至中國騰衝北部、西北部的高黎貢山地區,其中米什米什山區位於中國西藏藏族自治區的察隅縣和中印兩國有邊界爭議的印度

雲南黃連高黎貢山
東北部阿薩姆地區,本種的模式標本也采於此。高黎貢山是緬甸恩梅開江(伊洛瓦底江的上游)與怒江(薩爾溫江的上游)的分水嶺。怒江與瀾滄江分水嶺的碧羅雪山西坡和東坡的麗江、維西等地也有分布。

由於雲南黃連一直是當地各民族最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騰衝一度是當時流入東南亞和香港地區的名貴中藥“雲蓮”的集散地,在高黎貢山中部東坡、碧羅雪山西坡以及騰衝縣北部某些地段的常綠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下,生長著雲南黃連野生栽培居群,估計不少於1萬畝,居群較大,植株矮小,地下營養繁殖體非常發達。這一地區的雲南黃連野生栽培居群源於100多年前由福貢縣的傈僳族緬甸引入種植的野生黃連,以後一直都種養於類似該種在緬甸原生生境的常綠闊葉林下,極少進行人工管護和相應的栽培管理,產量很低,每畝只有3kg左右,由此可見,

目前真正的雲南黃連野生居群已不多見,而野生栽培居群卻保持有相當的數量,由於近10年來生境得到了有效保護,其歷史悠久的種植模式和存留的個體,是科學地進行保護和持續利用研究的重要線索和寶貴的種質資源。

保護措施

為了保存其種質資源,免於絕滅,應加強保護。產地福貢、碧江、貢山三縣已劃為怒江自然保護區,保山、騰衝、瀘水三縣已劃為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應將本種列為保護對象並繁殖栽培。

用分根和播種法繁殖。秋季或早春在黃連根莖處採挖所萌發的新根狀莖,分栽於天然林下,極易成活。如採用種子繁殖,能發芽成苗,增加繁殖係數。但遷地栽植時需要遮蔭、噴霧降溫,且生長較慢,較為費工。

中國稀有瀕危植物2

在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機體,均屬於生物。生物應分為幾個界,把行固著生活和自養的生物稱為植物界,簡稱植物。植物的特點是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就是說它可以藉助光能及動物體內所不具備的葉綠素,利用水、礦物質和二氧化碳生產食物。釋放氧氣後,剩下葡萄糖——含有豐富能量的物質,作為植物細胞的組成部分。植物通常是不運動的,因為它們不需要尋找食物。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些植物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