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腳黃連

鴨腳黃連

鴨腳黃連,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裂葉星果草Asteropyrum cavaleriei (Levl. et Vant.) Drumm.et Hutch.的根及根莖。分布於湖南西部、廣西北部、四川西南部、貴州、雲南東南部(文山)。具有清熱解毒,利濕之功效。常用於濕熱痢疾,泄瀉,黃疸,水腫,火眼目赤腫痛。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脾、大腸、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利濕。

主治

濕熱痢疾,泄瀉,黃疸,水腫,火眼目赤腫痛。

相關配伍

1、治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急性結膜炎:(鴨腳黃連)根3-9g。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2、治黃疸病:水黃連、女兒紅各30g。煨水服。(《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煎水外洗;或研粉撒。

採集加工

定植3-4年後,於冬初期收穫,除去地上部分,洗淨曬乾或烘乾。

形態特徵

裂葉星果草,又名五角連、鴨腳黃連。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密生許多條黃褐色的細根。葉2-7枚;葉片輪廓五角形,寬4-14厘米,三至五淺裂或近深裂,頂端急尖,基部近截形,並常在中央具一淺圓缺,裂片三角形,邊緣具不規則的淺波狀圓缺,表面綠色,稀被貼伏的黃色短硬毛,背面淡綠色,無毛;葉柄長6-13厘米,無毛,基部具膜質鞘。花葶1-3條,通常高12-20厘米,無毛或疏被柔毛;苞片生於花下的5-8毫米處,卵形至寬卵形,長約3毫米,近互生或輪生;花直徑1.3-1.6厘米;萼片橢圓形至倒卵形,長7-8毫米,寬3-5毫米,頂端圓形;花瓣長約為萼片的1/2,瓣片近圓形,下部具細爪;雄蕊比花瓣稍長,花葯黃色,長約1毫米;心皮5-8。蓇葖卵形,長達8毫米;種子橢圓球形,長約1.5毫米,徑約1毫米,棕黃色。5-6月開花,6-7月結果。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50-2400m的山林地下、路旁或水旁陰處。分布於湖南西部、廣西北部、四川西南部、貴州、雲南東南部(文山)。

性狀鑑別

根莖極短,密生細長鬚根。鬚根長5-20cm,直徑1-2mm;表面鮮時黃色,乾後棕褐色,有毛狀較短的支根。質柔脆,易折斷,斷面棕色,無明顯木心。氣微,味苦。

相關論述

1、《貴州草藥》:“清利濕熱,利水。治黃疸病,水腫,腹水。”

2、《廣西本草選編》:“清熱解毒。治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急性結膜炎,瘡瘍潰爛,外傷出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