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貢院舊址

雲南貢院舊址

今天的雲南大學校址原來是明清兩代雲南的貢院,也就是全省舉行科舉考試(鄉試)的考場,貢院鄉試每3年舉行一次,考場分列在至公堂東西兩側,排列整齊,用《千字文》編號,巷口設號柵便於關鎖,東文場有900間,現存40間,為2層樓房,磚木結構,前後上下均有走廊。它一直是雲南文化教育的中心。

簡介

貢院,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各省舉行鄉試的考場。雲南貢院就坐落在今雲南大學校園內,現包含致公堂、東號舍、會澤院、映秋院、鐘樓等建築群,其中只有致公堂和東號舍為貢院原物,其他為民國所建。明代初期,雲南的考生要到遙遠的應天府(今南京)參加鄉試。到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朝廷命雲南舉行鄉試,開始籌建貢院。最早的貢院建在雲南布政司之東,約在今長春路、威遠街一帶。由於貢院房舍擁擠,不能適應雲南文化發展的需要,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在今雲南大學東陸園新建雲南貢院。這裡"背負城牆,面臨翠湖,居高瞰下,勢若踞虎",是難得的鐘靈毓秀之地。是全國現存的1300餘年科舉考試的實物之一。

標識牌 標識牌

貢院、至公堂、掄才堂(今澤清堂)、號舍和會澤院、映秋院以及有關碑刻,是研究明清時期雲南科舉制度及近代雲南高等教育的重要實證,198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布局

建築 建築

貢院布局嚴謹,中心大堂為至公堂,是決定考生命運之處,為兩面坡單檐硬山式建築,南北兩面開門,南門左右全為窗欞,中為樓空門扇,花紋圖案雕刻精緻,並施以金粉。門楣之上高懸"至公堂"橫匾,系明永樂進士嚴孟衡手書。正門兩側立柱掛有內外兩聯,內聯為清乾隆舊句:"立政待英才,慎乃攸司,知人則哲;與賢共大位,勖哉多士,觀國之光。"外聯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解元那文風原撰:"文運天開,風虎雲龍際會;賢關地後,碧雞金馬光輝"。門外東壁內嵌有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雲南總督卞三所撰的《重修貢院碑記》。整個建築莊重典雅,與會澤院一前一後,一中一西,交輝相映。1983年重加修茸。

至公堂後為衡鑑堂(建圖書館時拆除),為評卷之地,後又有鑒臨、提調、監試、考試4房,列以彌封,謄錄、對讀、供給4所,考試時,4房4所都是發放、收錄、登記考卷的場地;前為明遠樓(建會澤院時拆除);樓的東西兩側為文場,即考生考試、居住的地方;四角有鐐高樓;再往南為"科甲英才"坊(明末被毀)、儀門,大門外為旗台,左右各有l座牌坊;左為"騰蛟",內題"為國求賢",右為"起鳳",內題“明經取士",牌坊在"文革"朗間被拆除。貢院曾多次重修,但一直保持這個布局,並有所擴大。

歷史變遷

房屋 房屋

1999年重修,西文場775間,在今鐘樓前後。號舍"每號以八尺為度,捨得5尺,街路三尺,高其槽,寬其壁。舍內原為泥地,每逢風雨,泥水滿地,後改用蚌殼鋪地,道光六年(公元1821年)又改建號舍,均以磚鋪地。這樣的小號舍在康熙三年(公元16礎年)有2800多間,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增至4865間,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又增建西號舍,在今物理館附近。每科鄉試都在八月初九開始,連考3場,每場3天,應試者於初八即隨點名魚貫迸入號舍;每人1間,鳴炮封龍門及號柵,到交卷時才開門,平時以敲鑼報時。明代在貢院應試的除雲南士人外,貴州考生亦在此參加考試。隨著封建制度的衰落,雲南貢院也逐漸蕭條。鹹豐年間(公元1851一1861年),貢院一度為兵練駐紮。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燈宵之變,馬榮率軍突入省城,北門城樓及貢院均被占領。清末取消科舉,倡辦新學,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在貢院舉行了最後二次鄉試。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中等農業學堂遷至貢院,雲南貢院的歷史至此結束。

在貢院歷史上,還有3件事值得一提。

一是明清之際,貢院一度成為西南抗清鬥爭的中心。南明永曆十年(公元1656年)三月,永曆帝到昆明,將貢院作為其臨時皇宮,組織抗清鬥爭,至次年八月,才遷至孫可望設在五華山的泰王府。

二是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林則徐奉命任雲南鄉試正考官。鄉試後,他主持選編了試卷中"文藝詩策尤雅者"14篇,並寫了《乙卯科雲南鄉試錄序》和《乙卯科雲南鄉試策間》,反映了他對雲南教育的關心。

三是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先生在至公堂舉行的李公朴先生死難經過報告會上,曾拍案而起,怒斥國民黨的暴行。

主要建築

會澤院

雲南貢院舊址 雲南貢院舊址

在至公堂正前方是會澤院(因東陸大學是雲南省長唐繼堯主滇時創辦的,即以他的籍貫“會澤”命名),它是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成立東陸大學(今雲南大學)時興建的,於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竣工。會澤院呈H型,原為2層,下有地下室,一層四面均設有門。全院牆沿上下隔層萬窗框四周均用石條鑲砌,獨具特色。屋頂為露天平台,可登高遠望;後在頂上北側加蓋1層,系仿照巴黎大學主樓設計,是昆明較早的大型法式建築之一。會澤院依坡而建,坐北向南,前有95級石階,依《易·乾卦》有"九五,龍飛在天"之說,暗寓唐繼堯是雲南王,是"東大陸的主人"(東陸大學也由此得名)。從青雲街人校門,石階逐層迭起,上端平台矗立有4根圓形巨柱,上托陽台。正門設4扇巨型西式雕花柵欄鐵門。整座建築,氣勢宏偉,巍峨壯麗,使人有仰之彌高的感覺。樓內北側正中立有陳榮昌楷書的銅質《會澤唐公創辦東陸大學記》,記述了建校始末和辦學宗旨。

風節亭

會澤院東側有座八角"風節亭",飛檐碧瓦,小巧玲瓏,原為貢院附屬建築,後毀於戰火。清順治三年(公元16伯年),安南土司沙寶洲作亂,囚南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王錫衰於貢院。王錫袞常獨坐亭申,憂愁不已,作《風節亭恭記》以言志,拒不與沙寶洲合作,次年被害於貢院。民國十四年(公元19幼年),東陸大學重建單檐八角亭於會澤院東側,亭額由清末經濟特科狀元袁嘉穀手書,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又毀於戰火。1995年,東移10餘米再建。

映秋院

至公堂西為映秋院,是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28年)由雲南省主席龍雲的夫人顧映秋捐資修建的女生宿舍,由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梁思成及大人林徽因女士設計。映秋院為四合院式建築,東為走廊,其餘3面為樓房,內走道,東北設月門,西南有3層瞭望塔樓。古樸典雅,中西合璧,別具匠心,1995年重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