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首壺

雞首壺

雞首壺因壺嘴作雞首狀而得名,是西晉至唐初流行的一種瓷壺。雞首壺除在江蘇、浙江大量出土外,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安徽、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也都有發現,範圍很廣泛。雞首壺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作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器的一個重要類別,雞首壺在當時非常流行,反映了人們對於安定生活、繁榮經濟的渴望。

概述

因壺嘴作雞首狀而得名。是西晉唐初流行的一種瓷壺。西粳時器形較小,圓腹,肩部貼一雞首,小而無頸。壺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實心,壺肩部有系,小平底。東晉時,其主體也是圓腹盤口壺,但雞首下有短頸,喙由尖變圓,冠加高,並首次出現以雞尾作把柄的情況,而且柄的上端高於口沿,肩帶橋形方系。至南朝時,壺身整體加高,雞頸較前期加長,盤口加深,柄也加高,肩部系多為雙系。隋代壺身更高,雞頸不僅更長,而且作仰首啼鳴狀,雞尾柄變塑貼龍首柄,系的開關也更加複雜。

歷史

白銅雞首壺白銅雞首壺

雞首壺流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社會大動盪的時期,也是瓷器大發展的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大批中原居民和士族地主紛紛南下,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南方制瓷工藝逐步提高,北方瓷系出現,從此我國制瓷業形成南北兩大系統,互相促進,互相影響。

在南方,以瓷器製造為主的手工業進入迅速發展的階段,尤其是奠基於東漢的青瓷燒造開始了它的輝煌時期。東南沿海的江、浙、閩,長江中下游的川、鄂、湘、贛都相繼設立瓷窯,著名的越窯、德清窯、洪州窯、甌窯、婺州窯、岳州窯等先後出現。這一時期的瓷器種類也不斷增加,除罐、尊、壺、碗、盤、洗、耳杯等外,還有雞首壺、香熏、唾盂、虎子、硯台、鎮墓獸、蓮花尊、豬圈、雞籠、灶、多格盒、水注等等。裝飾內容也更為豐富,堆塑、貼花、模印、刻劃、鏤孔、施彩等工藝的使用,使得瓷器造型生動,樣式繁多。有的將整個器形做成動物形狀,如臥羊形、蛙形等,有的則捏塑動物頭部,如雞頭、羊頭、虎頭等為裝飾,以祈求吉祥和辟邪。後者占了動物類裝飾內容的絕大部分,雞首壺即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形。

雞作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家禽,很早就與人們的經濟生活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雞的國家之一,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如河北武安磁山、江西萬年仙人洞中,就曾出土過家雞祖先——原雞的雞骨。漢代《韓詩外傳》中將雞稱為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德禽”。西晉東晉的墓葬中有大量陶瓷雞和雞捨出土。以雞為裝飾的瓷器盛行一時。

發展特徵

青釉雞首壺青釉雞首壺

雞首壺除在江蘇浙江大量出土外,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安徽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也都有發現,範圍很廣泛。在從出現到逐漸消亡的過程中,雞首壺因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些細微的變化成為我們進行斷代的重要依據。下面我們就按時代順序,來說說它的發展特徵。

西晉雞首壺,以小件為主,肩部貼塑雞首,雞首無頸,與之相對應的一面貼有雞尾,肩部其他兩面有弧形雙系。雞首狀的流不通壺腹,不能用於傾注。

東晉雞首壺,器形比西晉時高大,壺頸部比西晉時要高。雞首也有很大變化,雞冠加高豎挺,雞首下有頸,雙目圓睜,雞口圓張。雞尾演變成弧形柄,上端與盤口粘接,下端裝在肩部,且柄上端略高於盤口,更宜實用。肩部有橋形系。

黑釉雞首壺,的造型與青釉雞首壺基本相同,釉色勻潤,器形規整,為德清窯之精品。德清窯主要分布在浙江德清縣東郊的焦山和西南郊的戴家山、陳山、丁山等處,以生產黑瓷為主,亦兼燒青瓷。黑釉瓷器使用含鐵量很高的紫金土配製釉料,當氧化鐵含量高達8%左右,上釉時再特意加厚釉層,經高溫燒制即可達到純黑的效果。德清窯從東晉開始燒造,到南朝初期結束,100多年時間,產品運銷到浙江江蘇,甚至遠達四川。雞首壺為當時德清窯的常見器形。南朝時期的雞首壺,壺頸加長,器腹加深,變得瘦長。烏冠高聳,引頸作嗚叫狀。壺柄的弧度減少而長度增高,更高於壺口。從東晉晚期開始,部分壺柄與盤口的連線處設計為龍首。肩部仍有橋形系。有的壺身還以蓮瓣紋、龍紋作裝飾,造型更加挺拔秀麗。從東晉開始,還出現了一部分雙首、雙柄的雞首壺。至此,作為日常生活用器,雞首壺的製作趨於規範,器形修長瘦削,線條流暢,曲線優美。隋朝雞首壺,壺頸細長,中間飾以弦紋。器身上腹較圓鼓,下腹瘦長,顯得更為纖細修長。雞頭雄健,雞頸粗壯,造型趨向寫實。壺柄弧度減小,銜龍造型也更為生動。肩部的系多為複式系。

白瓷是在青瓷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最早可追溯到北朝晚期,如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元年(570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但白瓷真正燒製成功是在隋代。西安隋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共出土瓷器17件,其中白瓷6件,胎釉已完全看不到白中閃黃或白中泛青的痕跡,呈現象牙白的質感。傳統的雞首壺也在隋代穿上了白色的“新衣”。

總之,雞首壺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作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器的一個重要類別,雞首壺在當時非常流行,反映了人們對於安定生活、繁榮經濟的渴望。

雞首壺的燒制

雞首壺雞首壺

燒制雞首壺的瓷窯主要有越窯甌窯,壺的造型與盤口壺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側安雞首,另一側是雞尾,前後對稱。雞首有空心、實心之分,前者多為實用,後者是冥器。三國末年的器皿較為少見。西晉時期的雞首壺特點是壺身、壺頸比較矮,雞首多無頸,雞尾甚小。

東晉壺體略高,雞首有了頸部,雞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於壺口的圓股形曲柄。東晉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飾龍首和熊紋,器形優美。1972年江蘇南京化纖廠東晉墓出土青瓷雞首壺,底部刻“罌主姓黃名齊之”、可知晉時稱此類器形為罌。南北朝時期,壺體修長,雞首的冠部較大,頸部細長,盤口增高。浙江紹興南池鄉尹相公山南朝墓出土一件雞首壺,碗形口,下接細長的弦紋頸,肩部前有圓嘴的雞首,後貼上翹的雞尾,壺下有承盤,湖南曾出土龍柄三足壺,裝飾與上述南朝墓雞首壺相似。

隋代的壺雞首趨於寫實,作昂首曲頸打鳴狀,壺柄貼塑龍形飾。此外,還派生出羊首、鷹首或虎首壺。隋代以後。雞首壺幾乎匿跡。清代康熙時期,宜興陶藝大師陳鳴遠制有紫砂天雞壺,直口,長頸,豐肩.肩—側設雞首形流,其風格與上述雞首壺相似,是仿古作用。

黑釉雞首壺欣賞

黑釉雞首壺黑釉雞首壺

年代:東晉

高:17厘米

口徑:7厘米

浙江省德清縣出土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由裝飾到實用

雞首壺,因器身飾雞頭得名,最早出現於西晉,由越窯首創。東晉時,雞頭由裝飾性變為實用性,雞頸與腹相通可出水,短尾變成曲柄,以便捏拿,之後,雞首壺的器形多次變化,在唐初時被執壺代替。此器是其中的代表。

昂首雞鳴

壺的造型為盤口細頸圓腹平底。肩的一側凸起雞首形流,另一側為曲形把手,連線口肩,並稍高於壺口,流與把手之間有一對撟形系,以拴繩系掛。此器造型別致新穎,特別是雞首上昂引頸遠眺,與把手一高一低,遙相呼應,既莊重古樸,又增加了外形曲線的生動性。

漆器色澤

壺的精彩之處還在於它的釉色,東晉時浙江的德清窯以燒制黑釉瓷器聞名,此壺算是一件精品。通體施黑釉,釉層豐厚,釉面滋潤,勻淨無瑕,其烏黑髮亮的色澤頗具漆器的藝術效果,讓人刮目相看。

吉之夢想

人們喜歡雞首壺,還因為“雞”與“吉”諧音,寓意吉祥安寧,是那個戰亂年代的一種夢想。

相關報導

福建出土完整雞首壺

將樂縣博物館昨日訊息,該縣一處工地日前挖出一座古墓,出土4件青瓷器。經專家鑑定,證實古墓年代為東晉(公元316年至420年),其中一件東晉時期完整的雞首壺,還是首次在三明地區發現。

出土的四件青瓷(從左到右):青瓷碗、帶蓋四系罐、雞首壺、帶蓋雙系罐出土的四件青瓷(從左到右):青瓷碗、帶蓋四系罐、雞首壺、帶蓋雙系罐

將樂縣博物館館長郜驊介紹,10月27日下午3時許,古鏞鎮龜山新村安置房建設工地在挖土時,挖掘機挖掘到古墓。工地負責人立即向文化部門反映,縣文體局聞訊後立即組織博物館人員趕到現場察看。墓室後壁被挖掘機挖出一個洞口。從洞內可看到古墓是一座磚式墓,磚頭呈紅褐色。古墓的地面上堆積著厚厚的淤泥。

郜驊說,該墓系長方形磚室墓,坐西北朝東南,由墓室、甬道兩部分組成,平面呈長“刀”字形,全長5米,全部用印有同心圓紋的花紋磚砌築。

墓壁的砌法是錯縫平鋪,墓壁的厚度正好是一塊磚的寬度。長方形墓磚長35厘米、寬14厘米、厚8厘米;楔形磚長、寬及厚的一側與長方形磚相同,薄的一側厚5厘米。甬道長1.5米、寬0.8米、高1.43米,在左右兩壁高1.1米處,以長方形磚和楔形磚向上發券至頂。墓室長3.5米、寬1.45米、高1.8米,在距墓底0.85米處用長方形磚和楔形磚相間起券至墓頂。

在墓室靠近甬道處,清理出了青釉雞首壺等4件隨葬品。分別為雞首壺、帶蓋四系罐、帶蓋雙系罐、青瓷碗。

郜驊說,將樂是三國吳(景帝孫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縣,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為閩越地(福建省)早期建縣的七個文明古縣之一。以往的考古發現中,東晉的墓比較少見,這件雞首壺是東晉至唐代流行的樣式,在各地這一時期的古墓中均有發現,因壺嘴作雞首狀而得名。

青釉雞首壺:出土的這件青釉雞首壺(左三)形體典雅,主體是圓腹盤口壺,到兩耳。雞首下有頸,雙目圓睜,雞口圓張。雞尾演變成弧形柄,上端與盤口粘接,下端裝在肩部,且柄上端略高於盤口。輕輕提起雞首壺,水可以從雞嘴處流出來,十分巧妙,也很實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