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河岩水電站

隔河岩水電站

隔河岩水電站,位於湖北省長陽縣城附近的清江幹流上,是清江幹流梯級開發的骨幹工程,距葛洲壩電站約50千米,距武漢約 350千米。水電站於1994年建成,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年發電量30.4億千瓦小時,主要供電華中電網,並配合葛洲壩電站運行。

簡介

隔河岩水電站 隔河岩水電站

隔河岩水電站位於中國湖北長陽縣長江支流的清江幹流上,下距清江河口62km,距長陽縣城9km,混凝土重力拱壩,最大壩高151m。水庫總庫容31.2億立方米。水電站裝機容量120萬kW,保證出力18.7萬kW。年發電量30.4億kW·h。工程主要是發電,兼有防洪、航運等效益。水庫留有5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既可以削減清江下游洪峰,也可錯開與長江洪峰的遭遇,減少荊江分洪工程的使用機會和推遲分洪時間。1987年1月開工,1993年6月第一台機組發電,1995年竣工。

上游電站進水口隔河岩水電站壩址處兩岸山頂高程在500m左右,枯水期河面寬110~120m,河谷下部50~60m岸坡陡立,河谷上部右陡左緩,為不對稱峽谷。大壩基礎為寒武系石龍洞灰岩,岩層走向與河流近乎正交,傾向上游,傾角25°~30°、岩層總厚142~175m;兩岸壩肩上部為平善壩組灰岩、頁岩互層。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設計烈度7度。

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4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03立方米/s,平均年徑流量127億立方米。實測最大洪峰流量18900立方米/s,最枯流量29立方米/s。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744kg/立方米,年輸沙量1020萬t。工程按千年一遇洪水22800立方米/s設計,相應庫水位202.77m,按萬年一遇洪水27800立方米/s校核,相應庫水位204.59m,相應庫容37.7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200m,相應庫容34億立方米。死水位160m,興利庫容19.75億立方米。淹沒耕地1138公頃,移民26086人。

清江是長江出三峽後接納的第一條較大支流,全長423km,流域面積17000平方公里,基本上為山區。流域內氣候溫和,雨量豐沛,平均年雨量約1400mm,平均流量440立方米/秒。開發清江,可獲得豐富的電能,還可減輕長江防洪負擔,改善鄂西南山區水運交通,對湖北省及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工程

高邊坡處理 高邊坡處理

隔河岩水電站廠房內景隔河岩水電站位於湖北省長陽縣城附近的清江幹流上,距葛洲壩電站約50km,距武漢約350km。電站建成後主要供電華中電網,並配合葛洲壩電站運行。

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390立方米/s,年水量123億立方米。清江含砂量較少,多年平均含砂量為0.744kg/立方米,壩址處多年平均輸砂量約1020萬t。壩址岩層為寒武系石龍洞組灰岩,岩層厚148~185m,斷層及裂隙發育,又有不同程度的溶蝕洞穴存在,因此應注意岩溶滲漏及兩岸拱座部位的穩定問題,但經處理後可滿足修建高壩的要求。壩址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庫區兩岸山體雄厚,絕大部分庫段無水庫滲漏問題,僅羅家坳河間地塊的石龍洞組灰岩,存在溶隙性滲漏,通過多年地質勘探分析,不存在貫穿分水嶺的岩溶管道,不會產生危害性滲漏。庫區岸坡存在不穩定體多處,因距壩址較遠,不致造成威脅工程安全,但應注意庫岸局部失穩對移民安置的影響。當正常蓄水位200m時,水庫面積72平方公里,幹流回水長度95km。水庫淹沒涉及長陽和巴東兩縣,絕大部分在長陽縣。按0年一遇洪水標準移民,遷移人口26086人;按5年一遇洪水標準征地,淹沒耕地約17086畝(其中水田4361畝)。

隔河岩水電站廠房外景 隔河岩水電站廠房外景

隔河岩水電站為清江幹流主要梯級之一,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及航運等綜合利用效益。當正常蓄水位200m時,庫容31.2億立方米,死水位160m時,庫容12.2億立方米,調節庫容21.8億立方米,具備年調節性能。廠房內裝4台單機容量30萬kW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20萬kW,保證出力18.7萬kW,年發電量30.4億kW·h。電站建成後將成為華中電網的調峰、調頻骨幹電站之一,與系統內葛洲壩、丹江口及其他水電站補償調節,可發揮更大的效益。水庫正常蓄水位以下預留5億立方米防洪庫容,對提高荊江河道的防洪能力將產生有利的影響。目前通過壩址的貨運量為20萬t,另有木材5萬立方米,常年可通航15~20t船隻,待隔河岩及下游高壩洲建成後,可形成長約150km的5級航道直通長江。

隔河岩水電站為一等工程,樞紐由泄洪建築物、引水式地麵廠房、開敞式開關站及斜坡式升船機等組成。大壩最大壩高151m,壩頂弧長665.45m;溢流壩段布置在河床中部,壩頂表孔7孔,表孔堰頂高程181.8m,孔口尺寸為12m×18.2m;深孔孔底高程134 m,,孔口尺寸為4. 5 m X6.5m;底孔孔底高程95 m,孔口尺寸為 4.5mX6.5m。兩級垂直升船機布置在左岸,按5級航道,最大船舶噸位300t及年運輸能力270萬t進行設計。

隔河岩水電站對外交通採用公路交通方案。施工導流採用枯水期隧洞導流、汛期圍堰和基坑過 水的導流方式,導流標準3000立方米/s。導流隧洞布置在左岸,全長951m,其中進出口明渠分別為128m和199m,洞身段624m,隧洞斷面尺寸(寬×高)13×16m。

工程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設計,經過投標招標選定葛洲壩工程局和鐵道部第十八工程局等施工。1986年10月主體工程開工,至1988年底導流工程已完工,兩岸(包括廠房高邊坡)開挖正在 進行,並已進行混凝土澆築。預計1992年開始發電,1993年工程竣工。

樞紐布置

隔河岩水電站廠房內景 隔河岩水電站廠房內景

隔河岩水電站廠房外景隔河岩水電站樞紐建築物由河床混凝土重力拱壩、泄水建築物、右岸岸邊式廠房、左岸垂直升船機組成。

大壩壩頂高程206m,壩頂全長665.45m,壩型為"上重下拱"的重力拱壩,其封拱高程左岸為150m,河床為180m,右岸為160m,上游壩面採用鉛直圓弧面,外半徑為312m。下游壩坡:上部重力壩為1∶07;下部重力拱壩為1∶05,其間用鉛直線聯結。拱圈平面內弧採用三心圓,靠近拱冠部位採用定圓心大半徑等厚圓拱,拱端部位採用變圓心小半徑貼角加厚,壩坡隨之漸變為1∶0.75。頂拱中心角80°。

溢流段位於壩的中部,溢流前緣長度為188m。共設7個表孔,4個深孔和2個放空兼導流底孔。表孔堰頂高程181.8m,尺寸為12m×18.2m。深孔孔底高程134m,尺寸為4.5m×6.5m。底孔孔底高程95m,尺寸為4.5m×6.5m。各孔口均用弧形閘門控制操作,並在其上游設檢修平板閘門。表孔在設計和校核條件下的泄洪能力分別為17060立方米/s和19000立方米/s。

電站廠房位於右岸河灘階地上,採用隧洞引水。進水口設在大壩上游右岸山體邊坡上,底部高程142.5m。4條直徑9.5m的隧洞接直徑8m的壓力鋼管,單機單洞,分別接至4台30萬kW水輪發電機組。引水道總長4×599m,電站主廠房全長142m,基礎寬38.6m。水輪機為混流式,轉輪直徑5.74m,設計水頭103m,最大水頭121.5m,最小水頭80.7m,額定轉數136.4r/min,額定出力31萬kW,最高效率95.3%,單機最大引用流量328立方米/s。發電機為立軸三相同步半傘式,額定容量340MVA,額定功率因數0.9,額定電壓18kV。副廠房緊靠主廠房上游側,4台主變壓器布置在廠房上游側高程100m的平台上。出線為220kV和500kV各2回,高壓側均採用六氟化硫全封閉組合電器。

300t級垂直升船機位於左岸岸邊,總升程124m分為2級,年通過能力為340萬t。第一級與左岸重力壩相交叉,成為大壩擋水前緣的一部分,升程42m,可適合庫水位變幅40m的要求。第二級位於左岸下遊河灘,升程82m,銜接中間錯船渠和下遊河道。中間錯船渠長400m,寬30m。升船機採用全平衡鋼絲卷揚系統,承船廂有效尺寸為42m×10.2m×1.7m,帶水總重量1400t。

工程施工

上游電站進水口 上游電站進水口

高邊坡處理隔河岩水電站主體建築物工程量:挖填土石方567萬立方米,澆築混凝土328萬立方米(其中大壩混凝土265萬立方米),金屬結構總重25300t。

採取隧洞結合過水圍堰方式導流。設計導流流量3000立方米/s,可保證枯水期連續6個月的基坑施工期。導流隧洞位於左岸,長695m,斷面尺寸13m×16m,噴錨鋼筋混凝土襯砌,洞內流速達15~20m/s。上游碾壓混凝土圍堰最大高度40m,體積近13萬立方米,過水標準為12000立方米/s。下游土石過水圍堰,頂面用10m×15m×1.5m混凝土護面,最大過堰流量7360立方米/s,隧洞在一年內打通,碾壓混凝土圍堰在87天內完成,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截流的快速施工。

隔河岩水電站布置高、低輻射式纜機各2台澆築大壩混凝土,纜機固定端設在右岸,移動端設在左岸。低纜機月設計生產能力每台2.5萬立方米,高纜機月設計生產能力每台3.5萬立方米。206m高程以上的混凝土澆築則用10t塔機或門機進行。由右岸高、低2個砂石系統和混凝土系統供應混凝土,2個系統的生產能力均為360立方米/h。

在土石方開挖中,大量使用光面預裂爆破,特別是在廠房軟弱夾層和大壩底部、拱座等開挖部位,改進了工藝,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引水隧洞施工中,使用了針梁模板全斷面混凝土襯砌,並在襯砌中成功地施加環向預應力。

工程技術問題

(1)壩址河谷岸坡陡峻,壩基灰岩呈弧形帶狀分布,壩址距頁岩太近,採用上重下拱,上部封拱高程不同的重力拱壩,適合壩址地形、地質特點,改善了壩體內應力分布,與重力壩相比,可節省混凝土約70萬立方米。

(2)大壩最大下泄流量達23900立方米/s,上下游水位差104.7m,入水單寬流量為191.2立方米/秒;並且還存在下游頁岩抗沖能力低,拱壩泄洪引起的水流集中等問題。為適應上述特點,採用表孔、深孔和底孔的3層布置,以表孔為主、深孔為輔的泄洪方式。同時採用不對稱寬尾墩結合"水墊池"的消能布置,取得了良好的消能效果。

(3)廠房引水隧洞出口高邊坡,施工期間最大坡高155~222m,永久坡高110~170m,上部為石灰岩,下部為軟弱頁岩,2種岩層之間還有軟弱夾層,為了防止邊坡失穩,採用分區、逐級下挖的施工方法,以及採用混凝土置換軟弱夾層、系統錨桿結合噴混凝土、深層預應力錨索、排水系統等加固措施和加強監測的手段,使這一複雜問題得到了滿意的解決。

(4)壩基岩溶及順河斷裂構造發育,防滲帷幕線長達1.5km,帷幕灌漿總進尺達22萬m,最大孔深達130m,最大月灌漿進尺達1萬~2萬m且灌漿工藝複雜,這一問題的解決,為岩溶地區帷幕灌漿施工提供了新的經驗。

中國水電站導航

1905年7月中國第一座水電站台灣省龜山水電站建,裝機500千伏安。1912年,中國大陸第一座水力發電站雲南昆明石龍壩水電站建成發電,裝機480千瓦。1949年,全中國的水電裝機為16.3萬千瓦;至1999年底發展到7297萬千瓦,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到2005年,全中國的水電總裝機已達1.15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占可開發水電容量的14.4%,占全中國電力工業總裝機容量的20%。到2010年8月,隨著華能小灣水電站四號機組投產發電,中國電力裝機達到9億千瓦,其中水電裝機突破2億千瓦,繼續穩居世界第一。

中國水電百年典型工程

1910-2010年,100年來,我國水電事業歷經坎坷,由弱到強。舊中國水電建設十分落後,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水電裝機容量僅有36萬kW。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幾代領導人重視水電開發,水電建設迅猛發展,日新月異,經過幾代水電建設者的不懈奮鬥,到2010年我國水電裝機容量已經突破2億kW大關,成為世界水電第一大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