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層系統

由亞里士多德至十九世紀中葉,生物學家(如林奈)將所有當時已知的生物歸為植物界和動物界,即雙界系統。 但是由於光學顯微鏡的發展,漸漸發現還有許多生物,如一些微小的水生的生物,不適合歸入植物界或動物界。 直到1969年,康乃爾大學的RobertH.Whittaker依生物的細胞構造及其獲得營養的方式,而提出了五界系統——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

生物分類的階層系統

近代的生物分類
傳統生物分類上,界被視為分類的最高階層。由亞里士多德至十九世紀中葉,生物學家(如林奈)將所有當時已知的生物歸為植物界和動物界,即雙界系統。此種分類法已有長久的傳統歷史,我們也因為居住在一個只用肉眼觀察的陸生範圍里,因此從小被教育成生物只有植物和動物兩個界。

但是由於光學顯微鏡的發展,漸漸發現還有許多生物,如一些微小的水生的生物,不適合歸入植物界或動物界。當時雖然已發現許多的微生物,但人們仍然一直沿用此雙界系統。其中如細菌因有堅硬的細胞壁,因此一直被歸在植物界內;真核且具有野驢體的單細胞生物(如單細胞藻類)亦被成為植物;菌類雖然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且和植物的構造不太相似,但因為他們市定居的,因此亦被歸為植物;會動且吞噬食物的單細胞原生動物則屬於動物界;眼蟲會動且不具細胞壁,被動物學家歸入動物界,但他又有葉綠體,可行光合作用,因此被植物學家納入植物界。

除了植物界和動物界以外,後來又有其他的界被提出,但都少被大部分的生物學家接受。如一個多世紀以前,德國的生物學家黑格爾即已提出第三界——原生生物界,將從前被放在植物界內的較簡單且含糊的生物,如細菌和大部分微生物,重新歸類在原生生物界內,此即為三界系統

1960年代,由於電子顯微鏡的發現和生物化學技術的進步,使得生物學家在細胞學上有了新的認識,而提出許多建議,以重新分類生物。直到1969年,康乃爾大學的Robert
H.Whittaker依生物的細胞構造及其獲得營養的方式,而提出了五界系統——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此五界只有原核生物界的成員具有原核細胞,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沒有核膜包圍,亦即沒有完整的細胞核;其他四界皆具有真核細胞,細胞內的遺傳物質均有核膜包圍,亦即含有真正的細胞核,因此又合稱為真核超界,而稱原核生物為原核超界。

真核超界中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三界為多細胞的真核生物,每一界各有特殊的構造及生活史,且營養方式各異。原核生物界的成員是最原始的一群真核生物,所有不適合上述三界的真核生物均歸於此類。原生生物界大多屬單細胞生物,但也包含了一些簡單的多細胞生物,生物學家相信這些簡單的多細胞生物是單細胞原生生物的直接子孫。

1980年代晚期,分類學家又比較了生物的核酸和蛋白質,以求得不同群之間的相關性,而得到與五界系統不同的理念。他們將原核生物再分為極不相似的兩個界,一為真細菌界,一為古細菌界。因此伊利諾大學的Carl
Woese率先提出了六界系統,此系統除了顧慮到生物的細胞構造和營養方式外,亦將演化關係列入考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