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道經

隋朝因為統治時間較短(581一618),而且實行崇佛抑道的政策,佛教勢力得到扶植,道教沒有太大發展。但是由於南北朝之後道教成為成熟的官方宗教,故爾封建皇室和道士關係密切。隋楊帝楊廣幻想長生不死,在洛陽西苑挖湖修造三座假山以充蓬萊、方丈、溉洲。

形成

隋帝還曾詔請擅長辟穀的道士徐則入宮;並崇敬宋玉泉、孔道茂等道士,還曾要求篙山道士潘誕給他燒鍊金丹。隋場帝曾向茅山道士王遠知執弟子禮,置玉清玄壇以處之,王遠知見到隋場帝荒淫奢侈,遂疏於場帝而倒向晉王季淵(即後來的唐高祖)。

興起

道教在這一時期最為突出的是,“內丹”之說開始興起。據(羅浮山志)記載:

元朗(蘇玄朗)不知何許人也。嘗學道於句曲(江蘇茅山),得司命(三茅真君)真秘,"……隋開皇中來居羅浮,…居青霞谷,修煉大丹,自號青霞子。作(太清石壁記)及所授(茅君歌),又發明太易、丹道為《寶藏論》。弟子從游者聞朱真人服芝得仙,競論靈芝春青夏赤秋白冬黑,惟黃芝獨產於嵩高,遠不可得。元朗笑曰 "靈芝在汝八景中,蓋向黃房求諸?諺雲:天地之先,無根靈草,一意制度,產成至寶。此之謂也。"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內丹矣。又以《古文龍虎經》、《周易參同契》、《金碧潛通秘訣》三書文繁義隱,乃纂為《龍虎金液還丹通元論》,歸神舟於心煉。

《羅浮山志》還記載了蘇玄朗的內丹理論,其中將爐鼎、神室、華池、鉛、汞、中央戊己、黃芽等外丹名詞,全部以體內的身、心、津、坎、離、意、脾土等解釋之。陳國符《道藏源流考》附錄6《說周易參同契與內丹外丹》一文認為,自隋代蘇玄朗始有內丹之稱。有趣的是,在南朝梁陳就曾出現過“內丹”概念,佛教天台宗第三祖慧思曾學道教神仙方術,他在《誓願文》中說:“籍外丹為修內丹”。說明內丹在漢魏時期就有所顯現。

主要內容

在史籍有關隋代道教的記載之中,《隋書·經籍志》記有隋代所存道教經書:“經戒三百一部,九百八卷;服餌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符篆十七部,一百三卷。”隋代道教所注重的經書是“首以《老子》為本,次講《莊子》及《靈寶》、《升玄》之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