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嗣漢天師府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

是歷代張天師生活起居和祀神的地方,又是中國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和張天師曾經掌管天下道教事務的辦公衙門。天師府位於貴溪上清鎮,臨清溪,為歷代張天師起居之地,原建於龍虎山腳下。北靠西華山,門臨滬溪河,面對琵琶山,依山帶水,氣勢雄偉。占地3萬多平方米,建築輝宏,尚存古建築6000餘平方米,全部雕花鏤刻,米紅細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氣(被歷史上門許多皇帝賜號“宰相家”“天真人府”,尊為道教祖庭。天師府主持:張金濤天師,張金華助理。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是歷代張天師生活起居和祀神的地方,又是中國道教正一派祖庭和張天師曾經掌管天下道教事務的辦公衙門。它坐落在道教稱為32福地的江西鷹潭龍虎山風景旅遊區的上清鎮中部,南朝琵琶峰,背靠華山,門臨瀘溪河,依山帶水,氣勢非凡。1983年國務院頒布“嗣漢天師府”為全國重點宮觀保護單位,1987年列為全國21座重點道觀之一對外開放。經過歷史創傷後的嗣漢天師府在政府的扶植和海內外善信的贊助下逐年得到了修復,成為今天龍虎山區唯一的道教活動場所。

嗣漢天師府現占地(紅牆之內)4.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它坐北朝南,在保持明清建築的基礎上,以府門、二門、私第為中軸線,修建了玉皇殿天師殿玄壇殿法籙局提舉署萬法宗壇等,從而把宮觀與王府建築合為一體。

據清雍正時天師法官婁近垣編撰的《龍虎山志》和第62代天師張元旭補修的《留侯天師世家宗譜》載,嗣漢天師府始建於宋代。宋崇寧四年(1105)《水滸傳》開篇“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中所描述的30代天師張繼先由於聰明機智,道法高深,他在當時醫治瘟疫有功,得到了稱為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的賞識和嘉獎,敕建天師府於關門口(今天師府府門東約百米處)。元延?六年(1319)39代天師張嗣成遷建於長慶里(今府門西約500米處,現供奉元代御醫朱震亨),後因洪水泛濫沖毀又遷於今址,迄今已有六百多年了。明初,42代天師張正常為朱元璋發告天文書有功(說朱元璋奉天承運,消除了他因門第低,殺人多而鬧出的心病),朱元璋便於洪武元年(1368)封張正常掌天下道教事,視二品,撥白金十五鎰(約360兩)大建天師府,天師府才初定規模。之後,成化(1485年)、正德(1510年)、萬曆(1519年)皇帝都先後御旨重建府第。嘉靖年間(1522─1566年)命中官吳猷同江西撫按根據洪武年間的建置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和擴建。清康熙十三年(1674)上清發生動亂,天師府被燒毀,到乾隆四十三年(1779)57代天師張存義根據明朝的建置進行重建。鹹豐七年(1857)太平天國石達開的部隊攻占上清,天師府又遭兵火之災。同治年間(1862─1875年)61代天師張仁?再次仿照明時的建置進行維修。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

62代張元旭、63代張恩溥兩位天師絕大部分時間在上海傳教,1949年63代天師移居台灣,於是多年失修的天師府便改作它用。1950─1953年天師府內設貴溪縣上清區糧管所,1953─1955年鷹廈鐵路鐵道兵後勤部住天師府,1956─1960年江西冶金公司地質勘探第十一隊住天師府,1961─1978年上饒地區教師進修學校設天師府,1978─1982年上清師範設天師府,1982─1990年貴溪三中設天師府。落實宗教政策後,1984年12月29日貴溪縣成立了嗣漢天師府修復領導小組,1986年2月5日成立了貴溪縣上清嗣漢天師府管理委員會,1993年9月18日天師府劃歸鷹潭市風景旅遊區管理,1998年5月又劃歸鷹潭市宗教局管理,同時成立了龍虎山嗣漢天師府管理委員會,實行道士民主管理。?嗣漢天師府是因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忽必烈封36代天師張宗演為“嗣漢天師”而得名。明朝朱元璋封42代天師張正常為“正一教主護國闡祖通誠崇道弘德大真人”,嗣漢天師府便改稱“大真人府”。明憲宗成化三年(1467)御賜“大真人府”匾額。民國時(1927年)63代天師張恩溥維修天師府,“大真人府”便改用原名“嗣漢天師府”。

天師道的主要特點是教主天師世襲制。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於東漢和帝時(89─105年)在江西龍虎山煉丹得道,之後才於順帝年間(126─144年)創立五斗米教,故此龍虎山便成為中國道教的發祥地。第4至63代世襲天師遵祖之囑在江西龍虎山傳道布教,歷時1800餘年,眾多天師以護國佑民為宗旨,得到了朝廷的器重,歷有封賞,位極人臣。其府第卻不一般。經過修復後的天師府還可以讓人回味其輝煌歲月的情景,感受到黨和政府對宗教的關懷。

進上清古鎮,入紅牆大院,眼前巍峨高大府門映入眼帘。天師府府門系1990年重建,正門三間,東西耳房各一間,鋼筋水泥仿古建築,其朱垣碧瓦,金鋪銅沓冒。正門上懸“嗣漢天師府”直匾,正門兩旁掛有“江西省道教協會籌備委員會”、“江西龍虎山道教協會”、“龍虎山嗣漢天師府管理委員會”三塊木牌標誌。府門東側紅牆上鑲有1983年國務院頒布嗣漢天師府“全國重點宮觀保護單位”的黑色大理石牌。府門廊柱上有抱柱對聯:“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對聯繫明嘉靖年間在朝禮部尚書、大書法家董其昌所作,意為天師府既是漢代麒麟殿上神仙客人留侯張良後代的家,又是具有宰相之尊的龍虎山中38代天師張與材(元武宗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賜金印,視一品)的家。由此可以看出張天師顯赫的社會地位。府門前院水泥板塊地面正中有一個直徑3.3米的先天八卦太極圖,圖的東西兩邊有一對高大的石麒麟守護著大門。

進府門,有一條百餘米的鵝卵石鋪成的寬闊甬道直通二門。甬道正中,原有儀門,現正在籌建之中。甬道兩旁,松、柏、槐、楊、桐竹、花草等各具特色。甬道東側是1998年重建的玄壇殿,系鋼筋水泥仿古建築,正殿三間,東西屋各三間,前有院門廊房,呈四合院式,背東朝西,占地492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五年(1526)的玄壇殿內祀財神趙公明,傳聞系天師在府中做小型法事之處,隨著63代天師赴台,此殿破敗不堪,1978年上清師範設天師府時將殘殿拆除。甬道兩側是1998年重建的法籙局和提舉署。其建築及規模與玄壇殿相同,只是方向相對。提舉署是張天師掌管天下道教事務的辦公之所。署中設有提點、提舉,為正、從六品,他們是協助張天師管理道教事務的政府官員。法籙局是張天師掌管法?的辦事機構。提舉署和法籙局始建於明嘉靖五年,清康熙十三年(1674)上清發生動亂時燒毀,今改建為嗣漢天師府的領導辦公之地。

二門系1996年重建,正門三間,東西耳房各一間,鋼筋水泥仿古建築。東西兩壁砌上青石版刻的老子《道德經》。六扇門上分別繪有隋唐名將秦瓊尉遲恭程咬金單雄信羅成楊林的神像,喻示道教對忠、孝、仁、勇、信、義的崇拜。正門兩旁有書畫家彭友善教授題書的“道教聖地龍盤虎踞千古勝,人間仙鄉鬼斧神工十分奇”門聯。門前廊柱上有德高望重的上海道教協會會長陳蓮笙大師所書的對聯“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

進二門,過鵝卵石甬道,旁《龍虎山志》描述的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當年開鑿的“靈泉井”(因水清香甘洌有異於諸泉而得名。傳聞歷代天師畫符建醮取井之水,故又稱法水井),便來到玉皇殿。此處原是天師的演法大堂,是天師演練道法及其府中道士每天誦經禮懺之處。大堂初建於明嘉靖五年,民國初大堂堂壁正中還掛有大幅的墨龍穿雲圖和乾隆七年(1742)御賜的“教演宗傳”匾。1992年大堂破損拆除,改建了今天看到的玉皇殿。玉皇殿占地500多平方米,高19米,它是目前天師府最大的建築。殿以鋼筋水泥材料,建成歇山翹角仿古型。其朱垣碧瓦,雕樑畫棟,巍峨矗立。殿內供奉著9。99米高的玉皇大帝神像,左右有金童、玉女,東西有岳飛、朱彥、苟興、寵喬、張驕、鄧忠、溫瓊、殷郊、畢環、劉甫、陶榮辛環十二天將,殿中,八根大柱上雕塑著八條盤龍,殿門兩旁置有鍾、鼓,故此張貴華道長在殿門廊柱上題書對聯“金童玉女侍九龍十二天將揚道法,暮鼓晨鐘震四海九五仙尊布玄機”。玉皇殿前有一較寬的平台,平台正中擺有大型看爐與燭台,香爐前面斜放著一個大型的雙龍戲珠石雕,與靈泉井相依映襯,讓人回味無窮。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

玉皇殿四周古木參天,花草茂盛。殿西邊沿院牆上砌有一排“道教箴言薈萃”石刻。石刻前卵石鋪成的地面上置有上清宮大鐘和仁靖真人碑及44代天師張宇清的墓碑(1995年移此保管)和嘉慶十五年(1810)“重修上清宮碑記”石碑。上清宮大鐘系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40代天師張嗣德會同上清宮提點戴永堅、提舉龔同德等人在杭州製造的。鍾用赤金九千斤,鍾高一丈,鍾圍一丈八尺,鍾厚三寸八分,上有雙龍戲珠鍾掛。它原懸於上清宮鐘樓內,1971年移到天師府以便保管和供人參觀。仁靖真人碑道教玄教創始人張留孫(江西貴溪人)的功德碑。張留孫的弟子吳全節於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奉賜立碑於龍虎山上清宮。碑文系趙孟?所書,計1648個字,詳細地記載了張留孫的生平事跡,碑型為??碑,高12米,清鹹豐時被損,1979年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把它修整後移天師府保管。玉皇殿後便是天師私第。天師私第是張天師的食宿生活區,始建於明洪武元年,清同治六年(1867)61代天師張仁?大修真人府時修建。現從私第門屋頂樑上還可以看到當時的記載:“皇清同治六年桂月中秋之前,襲封六十一代敬修延綿”。私第門屋上刻“相 ?府”四個大字。道書載張道陵為西漢人間國家宰相張良的九世孫,張良後來明哲保身跟赤松子做神仙去了。故此用“ ”代表著張良的雙重身份,作為“國”的異體字。門聯“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傳為明太祖朱元璋御賜給43代天師張宇初的對聯,因此便有皇帝口諭肯定了南張北孔的宗教地位。私第門內有一堵古老的照壁(寬4米,高3.5米,厚0.4米,整塊大石砌成),把門路左右分開。照壁面外繪有道教標誌陰陽太極圖,圖上方書有“道炁長存”四個金字,圖左右配有對聯“道貫古今包宇宙,法遵自然馭人神”。照壁面內是一副自然風光圖,雕塑有鶴、鹿、蜂、猴、梅、蘭、竹、菊、青松、靈芝、山川、陽光等,既象徵性地反映了張天師具有高官厚祿的社會地位,又體現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還表達了道教徒對光明、永生、祥瑞的追求。私第門內東西兩側各有一株奇樹。東為桂光樹,既會開花結籽,還可以播種育苗,屬於稀有品種。西為羅漢松,植於清初,“文革”時枯黃,落實宗教政策後枯木逢春,枝繁葉茂,因此被人稱為神奇的感情樹。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

天師私第分前、中、後三廳,面闊五間,占地1100平方米(長50米,寬22米)。其青磚灰瓦,系石鋪地,木樓貫通,雕樑畫棟,天井裝點,具有濃郁的古代王府建築特色。私第前廳本為客廳,又稱三省堂《張天師的都省、許真君的泰省、葛仙翁的玄省》,是張天師掌教後的主教議事之所。它始建於明,清光緒七年(1881)重建,1985年改成天師殿。殿門上方有江西省政協副主席葉學齡書寫的匾額。

天師殿內供奉著五尊神像,正中仗劍危坐的是祖天師張道陵,東西端坐的分別是《水滸傳》中描述的30代天師張繼先和明代永樂時編寫《道藏》的43代天師張宇初,祖天師前東西持劍、捧印而立的分別是與祖天師同時得道的王長和趙丹,玉帝分別封他倆為左、右侍宸真人。神像前面的幡簾圖案龍虎奪丹、仙鶴騰雲、翠竹與文房四寶等都映襯出所塑三位天師的豐功偉績。廳堂的旗幡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排開,分別繡有“泰玄上相正一真君”、“虛靖元通守悟真君”、“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范大真人”等三位天師的賜號。天師殿正中大柱擎起的穿枋上有三塊金匾,中為“道契崆峒”,系民國三年(1914)袁世凱復辟帝制時贈給62代天師張元旭的,意為天師道符合神仙廣成子在甘肅崆峒山向黃帝所講的治身之道。東為“仙派名裔”,指張天師是神仙張良的後代;西為“納甲?呈”,指天師府普遍呈現著以八卦與天干、五行、五方相配合的道炁。東西兩匾作於何時何人無考。進殿門處有一塊古老的翠綠色天然圓盤石,鼓狀,表面積約1平方米,人稱“迎送石”,傳為歷代天師站在客廳迎送客人之處;又稱“太極石”,表面有一個天然的金魚形花紋,猶如一個不規格的太極圖。天師殿東西兩旁擺有九種兵器,喻示傳聞天師享受半副鑾駕的待遇。殿的東西廂房分別置有明清時嗣漢天師府的規模沙盤圖和清雍正九年(1731)重修龍虎山大上清宮的規模沙盤圖。

天師殿內有降魔護道的天師,有森嚴神聖的法壇,有宗傳祥瑞的道炁……它是今天天師府道士早晚誦經、演練法事、齋醮祈禳的主要活動殿宇。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

天師私第前、中廳搭接處,東有紫氣門,西有金光門,中廳門上石刻“道自清虛”四字,提醒世襲天師依道傳教。私第中廳原為天師內客廳,系接待貴賓之處,譽稱“壺仙堂”。堂有木樓與後廳木樓貫通。堂東西各有套房兩間。現壺仙堂堂壁上掛有30代天師張繼先的畫像,下有供桌,堂的東西板壁上配有當今書法家書寫的張繼先的詩詞名作。

天師私第中、後廳之間有一個40多平方米的天井,天井東西建有廂房,廂房之外廊房四周貫通。在天井四周的廊房木板壁上,分別掛有《龍虎山張天師世系表》、《張天師的世傳稀寶─法印、法劍》、《齋醮和符籙》,龍虎山、上清宮、天師府、天師道等文字和圖片資料。天井前上方(中廳堂壁後)還掛有“宗傳”金匾。此匾原為玉刻,系明朝萬曆五年(1577)十一月萬曆皇帝詔書恢復50代天師張國祥“正一真人”封號時御賜。據傳,63代天師張恩溥原在匾下放有一張方桌,經常在此看書畫符,遵照祖宗的意願傳教演法。

天師私第後廳也叫“上房”,是張天師食宿生活之處。中堂原是天師餐廳,清時兩旁有太師椅四把,茶几四個,四壁貼有名畫詩詞,房門用珠簾裝飾。中堂後壁懸掛著祖天師張道陵的畫像。香案上有屏風、淨瓶、時鐘、燈台、香爐供器等,古樸典雅。故此天師後廳既可以叫迎客宴賓廳,又可以稱供奉祖先之堂。現中堂堂壁上掛有號稱“列仙之儒”的43代天師張宇初的神像。神像上方掛有乾隆七年御賜給56代天師張遇隆的匾額“教演宗傳”。中堂前穿枋上掛有民國時江西督軍陳光遠題贈給62代天師張元旭的花甲壽匾“壺天春永”。中堂之中現仿古擺設了桌椅,東西木板壁上貼有古代名人詩作。中堂東西穿房各二間,東為當年天師的居室,現仿63代天師時的擺設重新布置,以供遊客參觀;西為退位天師或天師繼承人所居,現修為天師府陳列室,陳列著海內外道教朋友及名人雅士贈送的各種墨寶。天師後廳木樓西邊還有當年天師的觀星台,登高遠眺,還能看到龍虎山的奇秀風光。

出天師私第後廳反門,便是靈芝園。靈芝園是歷代天師栽花種藥之地,也是天師茶餘飯後的逍遣場所。園門為八卦形,正面為先天八卦,並配有鶴、鹿、松、梅、靈芝等吉祥圖案;反面為後天八卦,左右配有門聯“八卦涵宇宙,雙龍衛乾坤”;上面為大型的雙龍戲珠浮雕。園為四合院式。東西廡各四間,後為敕書閣殘垣圍牆。靈芝園內今鵝卵石鋪地,兩旁含笑氣質無比,敕書閣遺址前東西對峙的月月桂稀奇罕見。位於靈芝園後的敕書閣始建於明嘉靖五年,系皇帝敕建,面闊五間兩層,內藏曆代皇帝的詔書和道教經典,故又稱藏經樓,毀於清鹹豐七年,現在遺址上栽花種草美化庭院。敕書閣後有納涼居,建於清同治年間,三室一廳,臨真武池東岸,是歷代天師納涼、品茶,觀月賞花之處,現待維修恢復原來的風貌。天師府後的真武池因位於府的最北端,又在真武殿後而得名。池的水面約1700平方米,古時四周有松篁花卉,池中有亭、橋,水面比如今也大得多。

天師私第東面原有天師家廟和味腴書屋,今改建為道士宿舍。天師家廟系天師家人在府中祭祖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五年,有享堂五間,東西廡各五間,正殿三間,後殿五間。廟內供奉著已故天師的神像。清康熙十三年燒毀。天師家廟後面為味腴書屋,亦稱書院,是天師眷屬子弟讀書之私塾學校。始建於明代,清同治四年(1865)61代天師重建,規模超前,上下兩棟共九間,分前後二進,中有天井兩廂構成四合院式,占地540平方米。石門上還鑿有“泮芹蔓衍芹期來,丹桂花開欄可攀”對聯。此書院後來年久失修於1991年報批拆除。

天師私第西面有萬法宗壇、橫金梁四合院、後花園、真武殿遺址等。萬法宗壇是道教最高的法壇,是萬神聚集的地方,是張天師作為道教教主以及掌管天下道教事務的象徵。據記載,道教原有四派法壇,漢末天師張盛龍虎山宗傳創建正一玄壇,東晉葛仙翁的後代在江西閣皂山開創靈寶玄壇,東晉許真君的弟子在南昌西山開創淨明宗壇,南北朝時陶弘景在江蘇茅山興建上清法壇。元時38代天師張與材賜封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包括淨明宗壇)符籙,遂改龍虎山的正一玄壇為萬法宗壇。萬法宗壇系明嘉靖五年(1526)敕建,坐北朝南,正殿五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前有門屋,組成四合院。當時嘉靖皇帝還御賜了三清四御、三官五老、南北二斗、二十八宿、三十六天將等138尊銅像供奉在壇內。1927年因破除迷信萬法宗壇遭到損壞,1985年落實宗教政策後根據原貌而修建了三清殿、靈官殿、財神殿和土地廟。萬法宗壇古時是張天師在府中祭神的地方,現在是海內外道教弟子參神謁祖、授籙傳籙的聖地。正殿三清殿朱垣碧瓦,面闊五間,系鋼筋水泥代木結構仿古建築。殿內供奉著三清四御、三官五老共15尊神像,且配有法壇、神幡;殿外正中廊柱上有抱柱對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東配殿為靈官殿,面闊三間,坐東朝西,木質結構。殿內供奉著道教護法神都天靈官王善。殿外廊柱上有篆書對聯“慧眼穿射爾肺腑,孽徒莫怪我金鞭”。西配殿為財神殿,建築與靈官殿相同,方向相對。殿內供奉著騎虎舉鞭托寶的財神趙公明,殿外廊柱有對聯“莫笑我泥塑偶像許個願試試,哪怕你多財善賈不燒香瞧瞧”。財神殿南側有一個矮小的土地廟,廟內供奉著土地公和土地婆。萬法宗壇還保留著清同治年間修建的門屋,上有原中國道協會長黎遇航大師題書的“萬法宗壇”匾。壇中還有東西對峙的千年雌雄羅漢松,傳為南宋紹興年間高宗皇帝親手所栽。

橫金梁四合院倚天師私第而建,是明建清修的建築。院為三廳十間,前門上方刻有“橫金梁”三個字和飄旗式標記,後廳上方原懸“為觀其志”一匾。相傳這裡原是供天師的先生和師爺及外來道友、嘉賓等住宿的地方,1933年紅四與紅十方面軍在上清會師很多高級將領就住在此院,現修作天師府招待所。

真武殿遺址在三清殿後。其殿建於明嘉靖五年,正殿五間,東西屋各三間,殿後小屋九間,內祀真武大帝銅像及龜蛇二將神像。清康熙十三年毀於兵火,僅存小屋三間。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57代天師張存義在此建“繡像寶閣”,供奉著御賜宮繡老君像。鹹豐七年被石達開的部隊燒毀。現真武殿的遺址成為天師府後花園的一部分,栽花種樹,景色迷人,加上後花園中眾多千年古樹,成為今天世人修煉精氣神的理想之地。今天,在黨的宗教政策的光輝照耀下,逐步走向輝煌的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借著天師的威名、龍虎福地的奇觀、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每年都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道教弟子前來參神謁祖、受?傳度,眾多的善男信女、遊人信士慕名前來觀光朝聖。相國仙府的蓬蓽增輝,既架起了世界人們的友誼橋樑,又促進了地方經濟的高速發展,使道教祖庭龍虎山嗣漢天師府這顆道教燦爛的明珠,更顯得光彩奪目。

相關連結:東嶽廟 少林寺 廣化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