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錦昌

陸錦昌

陸錦昌,絲綢印染專家。長期從事絲綢印染工藝試驗和印染設備研製,1982年起負責上海絲綢行業的科研、技改和產品開發工作。他主持和參與的研究成果曾多次獲獎,對絲綢行業的發展有突出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陸錦昌,1958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染化系。在校時參加了安徽蕪湖絲綢廠和廣東佛山紅棉絲綢廠年產2500萬米印染車間的設計,畢業後分配到廣東省紡織工業局技術處任技術員,主管老廠改造工作,參加引進染整設備的技術談判,積極採用活性染料,研究、開發自動篩網印花框架等新技術、新設備,還參與研製我國第一批彩色茛紗綢,對廣東省絲綢印染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1963年10月調上海市絲綢工業公司技術研究所任技術員,負責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試製。1964-1965 年到崇明縣和奉賢縣參加農村四清。1970年4月任上海市絲綢工業公司印染工藝研究室負責人,積極做好科技情報工作,出版《上海絲綢科技》,受到各廠歡迎。他還與有關工廠共同完成了錦綸織物塗層防水工藝設備、滌/絹綢和滌/絹/粘綢等新產品的生產工藝、滌綸低彈染整工藝、立式煤氣紅外線定型機等科研項目。

1972年參加上海市紡織工業局組織的去湖南長沙馬王堆考察研究出土文物,參與對出土絲綢的印染技術進行分析和仿製,並寫成專題報告。

1977年參加毛主席紀念堂黨旗、墊絨的試製工作,及時完成了任務。項目組得到毛主席紀念堂現場指揮部頒發的獎狀,陸錦昌本人獲得了表揚獎。

1978年10月調上海市絲綢科學技術研究所,先後任印染研究室負責人、副所長、工程師,負責科研及產品開發工作。他參與的雙噴染色工藝設備研製、滌綸長絲仿真絲綢、真絲綢精練劑及精練技術三個科研項目,分別獲得了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2年紡織部科技成果三等獎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在精練劑研究項目中,陸錦昌個人獲得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2年起任上海第一綢緞練染廠副廠長、廠長。他通過企業整頓,加強管理,使企業面貌有了很大變化,成為行業中效益最好的企業。

1984年起任上海市絲綢工業公司副經理、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在他的帶領下,上海絲綢行業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顯著進步。真絲綢低溫染色和耐綸平網印染塗層傘綢兩個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三等獎。技改工作也取得了較大進展。1988 年上海第七印綢廠技改項目和1989年上海第一綢緞練染廠技改項目,是上海市重大工程項目。陸錦昌任項目領導小組副組長,參與項目實施的全過程。他努力按照市場經濟要求對行業進行調整、重組,加強企業管理,不斷開發、生產上檔次、深加工的新產品,以滿足市場需要,促進了行業發展。他還兼任上海絲綢職工大學校長,培養了大批人才。

1994年到齡退崗。由上海絲綢公司經改組成的上海金達國際絲綢有限公司聘他擔任首席顧問。1996年年底退休後,又任嘉興中意合資埃迪爾絲綢有限公司高級顧問和杭州凱地絲綢有限公司高級顧問。

陸錦昌在絲綢行業有較高的知名度。他曾當選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絲綢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流行色協會第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紡織工程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和理事會顧問,上海市服飾學會理事,上海工業設計促進會理事。他結合生產實踐和研究工作撰寫了不少論文。曾是中國紡織出版社編審委員會委員,《絲綢》雜誌編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絲綢通史》編審委員會顧問,《染整工業詞典》、《紡織品大全》、《漢英紡織辭彙》《上海絲綢志》、《絲綢染整平檢修》、《噴水織造實用技術》等編委。現任《中國絲綢年鑑》副主編、《紡織學報》第六屆編委。

陸錦昌1965年被評為上海市五好職工,197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79年榮獲上海市紡織工業局優秀黨員稱號。

個人簡歷

1934年8月26日 生於上海市川沙縣。

1958年 華東紡織工學院染化系畢業。

1958-1963年 廣東省紡織工業局技術處技術員。

1963-1969年 上海絲綢工業公司技術研究所技術員。

1970-1978年 上海市絲綢工業公司印染工藝研究室負責人、技術員。

1978-1982年 上海市絲綢科學技術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長、工程師。

1982-1984年 上海第一綢緞練染廠副廠長、廠長、工程師。

1984-1994年 上海市絲綢工業公司副經理、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95-1996年 上海金達國際絲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

1996年12月 退休。

1996-1998年 中意合資埃迪爾絲綢有限公司高級顧問。

1997-1998年 杭州凱地絲綢有限公司高級顧問。

所獲榮譽

真絲綢精練劑及精練技術研究項目由中國紡織大學、上海絲綢研究所、上海第一綢緞練染廠共同承擔,陸錦昌代表上海絲綢研究所參加研製。從立題、分析和試驗,在全部研製過程中,他做了大量工作。1982年項目完成後,獲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項目和他個人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為了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發展我國滌綸仿真絲綢產品,1980 年上海絲綢研究所成立了滌綸長絲仿真絲綢研究小組,陸錦昌任研究小組副組長,具體負責組織領導工作。在他的組織領導下,研製出了一批達到當時日本中上水平的產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陸錦昌結合自己的專業,在印染設備的選擇、工藝的確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包括起皺設備及工藝的選擇,鹼減量工藝的試驗研究等關鍵問題,對項目中印染後整理的完成起了主要作用。

主要論著

1.陸錦昌.上海絲綢行業聯苯胺結構染料代用情況.絲綢,1978(7)

2.陸錦昌.化學纖維在絲綢行業中的套用.合成纖維,1980(5)

3.陸錦昌.雙噴染色工藝和設備的研究.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絲綢專業委員會1980年學術討論會論文

4.陸錦昌.絲綢染整手冊.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82

5.陸錦昌.絲綢染整手冊.第2版.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2

6.陸錦昌.關於絲綢印染技術改造方向.絲綢,1983(3)

7.陸錦昌.加速技術改造,振興上海絲綢.上海絲綢,1986(1)

8.陸錦昌.滌綸織物低浴比快速染色的進展.絲綢,1987(4)

9.陸錦昌.加速技術改造,發展絲綢生產.上海絲綢,1988(4)

10.陸錦昌.絲織物染色(1-3章).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88

11.陸錦昌.上海發展滌綸仿真絲綢的對策.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1990(10)

12.陸錦昌.開發運用信息資料,為振興上海絲綢服務.上海絲綢,1995(4)

13.陸錦昌.真絲低溫射頻乾燥.絲綢,1997(5)

14.陸錦昌.都市紡織中的上海絲綢.上海絲綢,1998(3)

主要貢獻

1959年,陸錦昌代表廣東省紡織工業局,參加了由紡織工業部科學研究院染化室主任郭卓民牽頭組織的彩色莨紗綢(香雲紗)研製小組,具體負責工藝試驗。他與研製小組內的佛山曬莨廠的領導和技術人員一起,通過小樣、中樣到大樣的反覆試驗,採用塗料生產出國內首批彩色莨紗綢。當時恰逢國慶十周年,在北京展出時,大受歡迎。陸錦昌積極參與改進了傳統產品莨紗綢的生產工藝。他組織佛山曬莨廠的有關人員,共同對莨紗綢的生產過程進行了調研和試驗,對生產原料薯莨及洗曬的河泥進行了分析,制定了新的工藝處方,並進行理論探討,解決了存在的問題,為莨紗綢生產進一步提高質量、增加品種和科學生產打下了基礎。他還組織廣州市有關絲綢印染廠在絲綢印染中採用活性染料。活性染料的印染成品有較好的耐洗牢度,但當時主要用於棉布的印染。絲綢印染廠採用活性染料以後,在提高絲綢色牢度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0年代初期,陸錦昌擔任上海絲綢工業公司技術研究所工藝研究組組長,具體負責試製新產品的染整工藝試驗,為行業新品種小批量生產提供基礎資料。當時生產的產品採用的都是真絲和粘膠纖維,滌綸和錦綸織物還剛剛開始使用。他結合新產品試製,與有關生產廠共同研究,提出了滌綸和錦綸長絲織物染整的生產工藝,為合纖絲綢織物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在後整理方面,除柔軟等整理外,還首次研究了“合纖防水整理”。他與上海第一綢緞練染廠一起研究軍工項目“錦綸織物塗層防水工藝設備”,項目成功後為國防建設提供了急需的防水塗層織物。1970年,為了使科研與生產相結合,上海絲綢工業公司印染工藝研究室搬進上海第二絲綢印染廠。1971年,陸錦昌與上海第二絲綢印染廠有關工程技術人員成立研究小組,研究新產品滌絹綢的分散/活性染料同浴熱熔染色和樹脂整理。經過不斷的探索、研究,對從試驗室到車間,從試驗到投產,再發展到滌絹粘三合一織物分散/活性染料同浴軋染到分浴套色,制定出一整套工藝,使這些產品成為產量高、產值高、受廣大消費者歡迎的產品,也成為當時上海第二絲綢印染廠的主要產品。1974年,他參加上海第二絲綢印染廠攻關組,研究滌綸低彈織物染整工藝。經過反覆試驗,最後採用絲綢行業傳統的掛練方式,再加熱熔軋染和繩染熱固工藝,終於攻克難題。產品質量達到要求,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同時還解決了廠里的產品積壓問題。

技術成就

絲綢行業長期以來都是沿用手工台板的方式進行印花,這種印花方式的弊病就是工人勞動強度大,產品質量容易波動。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陸錦昌於60年代初,組織廣州協進印花廠技術人員,經過反覆試驗、改進,研製出“小電車”(自動篩網印花框架)印花,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又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小電車”絲綢印花技術的誕生,邁出了絲綢印花技術改革的重要一步,為以後進一步設計開發定型的自動篩網印花框架奠定了基礎。1971年,上海第一綢緞練染廠因定型設備不足嚴重製約生產的發展。根據廠房和經費等條件,企業決定研製立式煤氣紅外線定型機。陸錦昌參加了由上海第一綢緞練染廠和上海第一絲綢機械廠共同派員組成的五人研製小組,試製成功行業第一台立式煤氣紅外線定型機,解決了制約生產發展的“瓶頸”,提高了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真絲綢染色有一個主要病疵“灰傷”,長期以來得不到解決,嚴重影響產品質量和出口。陸錦昌組織科研人員對形成“灰傷”的原因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和分析,提出採用“低張力,少摩擦”的噴射染色設備進行染色的構想,並寫了立題報告,經公司同意後,成立了由研究所、第一綢緞練染廠和第一絲綢機械廠共五人組成的雙噴染色工藝設備項目課題組。他是該項目的主要人員之一,負責項目理論部分,提出研究方案,並擔任具體工藝試驗。先由他設計了試驗裝置,對不同染料、助劑的工藝條件做了大量試驗,積累了大量數據資料,然後提出工藝要求,再由機械廠負責設計、製造設備,最後由練染廠負責生產試驗。雙噴染色工藝設備研製成功後,大大減少了“灰傷”病疵,提高了真絲綢染色的質量。該項目於1980年獲紡織部科技成果三等獎,有關研究結果及論文曾被推薦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1980年年會論文,並刊登在全國性刊物《絲綢》雜誌上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