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瓘

陳瓘

陳瓘(1057-1124年),字瑩中,號了齋,沙縣城西勸忠坊人。宋元豐二年(1079年)探花,授官湖州掌書記。 歷任禮部貢院檢點官、越州、溫州通判、左司諫等職。 陳瓘為人謙和,不爭財物,閒居矜莊自持,不苟言談,通《易經》。《宋史》稱其諫疏似陸贄,剛方似狄仁傑,明道似韓愈。與陳師錫被稱“二陳”,同斥蔡京、蔡卞、章敦、安敦等。雖為之忌恨,然其人品無不為之折服。因之坎坷,遭遇尤慘。四十二年間,調任凡二十三次,經八省歷十九州縣。欽宗即位,平反昭雪。其精神與岳飛、文天祥同輝,共祀於南通文廟、狼山準提庵及如皋定慧寺等處。著有《了齋集》《了齋易說》《尊堯集》《論六書》等。陳瓘於書法,造詣亦頗深。真跡傳世唯《仲冬嚴寒帖》。李綱曰:“了翁書法,不循古人格轍,自有一種風味。觀其書,可以知氣節之勁也。”鄧肅曰:“開卷凜然,銅筋鐵骨,洗空千古,側眉之態,蓋魯公之後一人而已。”明陶宗儀曰:“精勁蕭散,有《蘭亭》典型”。由是觀之,其書法出神入化,可謂高妙矣。

人物生平

陳瓘書法陳瓘書法

宋元祐四年(1089年),陳瓘出任越州通判。當時,大奸相蔡京的胞弟蔡卞為越州太守。蔡卞聽說陳瓘很有才華,想收為已用,便多方加以籠絡。陳瓘知道蔡卞心術不正,不與同流合污,多次以病為藉口,要求辭官歸隱。後,陳瓘改任溫州通判。北宋時期,朝廷沿襲唐代的職分田制,按內、外官和服務性質的不同,授予職官員80畝到12頃的職分田,以其租充作俸祿的一部分。陳瓘認為自己的職分田收入頗豐,只取其中一部分作為生活費用,其餘充公。

紹聖元年(1094),章惇為相 。章惇聽說陳瓘很有才華,十分器重,向他徵詢當今朝政應以什麼為重。陳瓘直言不諱地告訴章惇:當今處理朝政應該持公正,不能再搞朋黨政治。他舉乘舟為例,說:“移左置右,偏重一邊都要復舟,都是不可取的。”章惇說:“司馬光奸邪,應該罰治是當務之急。”陳瓘明知章惇與司馬光政見相悖,卻在章惇面前為司馬光辯護說:“這就錯了,就像乘舟一樣,偏重一邊,有失天下之所望。”章大怒說:“司馬光不務織述先烈,而大改成緒,誤國。如此不算奸邪又是什麼呢?”陳瓘毫無懼色,以理力爭說:“不了解人的心跡,就懷疑人家的行為,是不可為的;沒有罪證,就指責他人奸邪,盲目處治才是最大的誤國。當今之急是消除朋黨,公平持正,才可以救弊治國。”章惇雖然十分氣憤,但也不得不佩服陳瓘的膽識和學識。陳瓘被任命為太學博士。蔡卞等人就抓住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大做文章,大舉排除異已。陳瓘上書言朋黨之爭誤國,因而忤犯了蔡卞一夥,被貶“出通判、滄州知衛州。”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宋徽宗即位後,陳瓘被任命為右正言,後又升為左司諫。陳瓘身為諫官,認為職責所在,不能不對朝政秉公進言。他對朋黨之爭深為痛絕。他在回答微宗詢問時說:“做事應該持公正態度,顧及大體,不要抓住人家枝節小事不放,以其一點,攻擊其餘。尤其是作為諫官的更應該尊重事實,不要以自己的孤見寡聞來妖言惑眾。”御史龔尖因彈劾蔡京誤國,被蔡京一黨驅逐出京。陳瓘不畏強權,挺身而出,嚴正陳詞說:“紹聖以來七年間就有五次驅逐朝廷大臣的事件。被罷免放逐的都是蔡京不同政見的官員。今天又要驅逐龔尖,公理何在?”他公然上書奏請治蔡京等人結黨營私,誤國誤民之罪。陳瓘還上書抨擊皇太后干預朝政等事,得罪太后一黨,被貶為揚州糧科院監官;不久又轉任無為軍知事。翌年,陳瓘被召回京城,任著作郎,後改任右司馬員外郎兼代理給事中。其時,蔡京的黨羽曾布為相。曾布派門客私下告訴陳瓘,將授予他實職,企圖以高官收買他。陳瓘不為所動,他對兒子陳正匯說:“我與宰相議事多有不合,現在他們以官爵為餌來籠絡我,如果我接受他們的推薦,那么與他們所為有什麼區別呢?這樣做於公於私都有愧。我這裡有一道奏章,論及他們的錯處,準備呈上去。”表現了陳瓘大公無私、為人正直的品德。不久,陳瓘就被貶為泰州知府。

陳瓘的兒子陳正匯在杭州舉報蔡京一黨有動搖東宮的企圖。蔡京一黨以同謀罪逮捕陳瓘。陳瓘說:“正匯舉告蔡京將不利社稷的文書還在路上,我怎么有可能預先得知呢?既然我不知道,而要我違心地去指證他們犯罪,是情義所不容的;挾私憤,作偽證來迎合你們,是道義所不為的。蔡京奸邪,必定為害國家,這是我多次奏明的,用不著今天才說。”陳瓘大義凜然。字字擲地有聲,連內侍黃經臣聞之都為之感動。他說:“皇上正要知道事情真相,就據陳瓘所言上奏吧。”後來,陳瓘被貶置通州。蔡京一黨變本加厲地迫害陳瓘,宣和六年(1124年),陳瓘病逝於楚州,終年65歲。

靖康元年(1126年)宋欽宗即位後,蔡京一黨受到了清算;蔡京也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同年,朝廷追封陳瓘為諫議大夫,並在縣學中建齋祠奉祭。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對輔臣們說:“陳瓘當初為諫官,正直的議論,對國家大事多次陳言,現在看來都是對的。”因此,特謚陳瓘為“忠肅”,賜葬揚州禪智寺。

史籍記載

陳瓘,在北宋徽宗的朝廷里,為“左司諫”,因為正直不苟的諫言而不被相容,不久就被外放擔任官職。後來又回到京城擔任“右司員外郎”,提供謀略給朝廷中央。由於忤逆了宰相曾布,因此又被外放出任泰州知府。徽宗崇寧年間(西元1102至1106年),被貶謫流放到袁州,後來移往通州,接著再度被貶斥到台州。最初陳瓘喜好《華嚴經》,自號為“華嚴居士”。等到遇見明智法師,請益參問天台宗的宗旨,明智開示他上根利智者所修的止觀不可思議境界,用本性的工夫取代事相的修行,以成就無作之行,陳瓘聽聞後深深有所契入。陳瓘自從到了台州之後,就放下紙筆不再作文章,專修念佛三昧。曾作《淨土十疑論後序》云:“人心無常,法也沒有定法。”心與法之所以會呈現萬千的差別現象,其根本就在於此。如果能夠相信這個道理,就能夠遍信《華嚴經》所說的十信;如果懷疑這個道理,就完全懷疑智者大師所說的淨土十疑。如果能夠出離疑念而入於信心,一入就永入,不離於當下,即能到達究竟之處。所謂的極樂淨土,即是究竟之處,此處有說法之教主,名“無量壽”,此佛說法未曾間斷。如果懷疑障礙了耳根,則就如同聾人而不能聽聞佛法。如果懷疑障礙了我們的心,則愚昧而不能覺悟真理。因為不聞法不覺悟,而安住在惡劣的習氣。因此就讚嘆不念佛為是,而隨喜無知的粗心。於是就任意妄指蓮華化生為虛幻荒誕,從來不反省自己分段生死的色身,是從何而得,自何而來?不知道自己受生的胎獄污穢惡濁,其真實性又何在呢?只相信憑藉著虛妄的業識,而自己遠離於真如實際。在這本來皆是幻境之中,排斥彼極樂淨土而執著此娑婆世界。因此生生世世不能覺悟靈知,而永絕成聖成佛之路。

因為如是的緣故,釋迦如來,起大慈悲心憐憫眾生,在污穢的五濁惡世中,發大音聲,讚嘆彼西方淨土無上美妙之快樂。於生死輪迴的暴流中,為大航海家,以法船載度眾生,令人趨向淨土彼岸,晝夜不斷地度化眾生,無有停止休息。然而阿彌陀佛的究竟之岸,本來沒有彼岸此岸之分;釋迦如來的大願法船,實際上也沒有往返來去之相。譬如一盞燈,分照於八個鏡,鏡子雖有東西之分,而光影則無二無別。阿彌陀佛說法,遍在於所有的光影之中;而釋迦如來以方便法,獨指西方極樂這個鏡子。因此只有到達究竟彼岸的人,才可以捨棄此岸彼岸的分別。尚未悟入於法界的人,那裡能夠泯除東方西方、污穢和清淨的不同呢?

於此淨土法門之中,若是未能究竟了知,則不可停滯執著於一方,不要分別彼此,我們只有應當正念諦信而已。此是彌陀、釋迦二聖的意旨,而智者大師之所以相信不疑也。信者,萬善之母;疑者,眾惡之根。能順其萬善之母,則能鋤其眾惡之根,那么我們前面所說的有障礙因緣的眾生,聾者可以再能聽聞佛法,愚昧的可以再覺悟自心。未出生死的人,得以出離生死;未往生淨土的人,可以得生淨土。隨順著釋迦如來的教誨,往西方面見阿彌陀佛;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力,回來協助釋迦如來教化眾生。在此娑婆世界而遍歷十方,即彼西方淨土而普入諸鏡。自從此二聖人建立教化以來,能夠達到如是境界的人,有如恆河沙數之多。眾生為什麼而不相信呢?為什麼而懷疑呢?能夠自己具足信心,又能夠設立方便善巧,令諸未信之人,無不相信淨土法門者,此就是智者大師之所以為具足大悲心之聖者的緣故啊!’

陳瓘居住台州五年,又復官“承事郎”。準備移往楚州居住,中途經過廬山,於是定居下來。曾經告訴他所親近的人說:‘我往年遭受患難,所懼怕的唯有一死而已,如今則死生皆置之度外了!’不久之後往生,時年六十五歲.

作品一覽

滿庭芳

1.滿庭芳

槁木形骸,浮雲身世,一年兩到京華。又還乘興,閒看洛陽花。聞道革呈紅最好,春歸後、終委泥沙。忘言處,花開花謝,不似我生涯。

年華。留不住,飢餐困寢,觸處為家。這一輪明月,本自無瑕。隨分冬裘夏葛,都不會、赤水黃芽。誰知我,春風一拐,談笑有丹砂。

2.滿庭芳

擾擾匆匆,紅塵滿袖,自然心在溪山。尋思百計,真箇不如閒。浮世紛華夢影,囂塵路、來往循環。江湖手,長安障日,何似把魚竿。

盤旋。那忍去,他幫縱好,終異鄉關。向七峰迴首,清淚班班。西望煙波萬里,扁舟去、何日東還。分攜處,相期痛飲,莫放酒杯慳。

3.滿庭芳

淮葉繽紛,江煙濃淡,別尊同倒寒暉。未逢春信,霜露惹征衣。往事元無是處,無須待、回首知非。春鵑語,從來勸我,常道不如歸。

家山,何處近,江樓簾棟,夕卷朝飛。問西江筍蕨,何似鱸肥。且置華胥舊夢,忘言處、千古同時。君知我,平生心事,相契古來稀。

卜運算元

1.卜運算元

身如一葉舟,萬事潮頭起。水長船高一任伊,來往洪濤里。

潮落又潮生,今古長如此。後夜開尊獨酌時,月滿人千里。

2.卜運算元

只解勸人歸,都不留人住。南北東西總是家,勸我歸何處。

去住總由天,天意人難阻。若得歸時我自歸,何必閒言語。

3.卜運算元

黃了舊皮膚,最是風流處。多少紛紛陌上人,不聽春鵑語。

觸目是家山,到了須拈取。雲散長空月滿天,好個還鄉路。

4.卜運算元

夢裡不知眠,覺後眠何在。試問眠身與夢身,那個能只對。

醉後有人醒,醒了無人醉。要識三千與大千,不在微塵外。

5.卜運算元

咄咄汝何人,眼在眉毛下。明月相隨萬里來,何處分真假。

問著總無言,有口番成啞。荊棘林中自在身,即是知音者。

一落索

體上衣裳雲作縷。不論寒暑。世間多少老婆禪,猶苦問、台山路。

堪笑龐翁無趣。臨行卻住。古人公案不須論,還了得、如今否。

減字木蘭花

1.減字木蘭花

大江北去。未到滄溟終不住。淮水東流。日夜朝宗亦未休。

香爐煙裊。濃淡卷舒終不老。寸碧千鍾。人醉華胥月色中。

2.減字木蘭花

華胥月色。萬水千山同一白。南北相望。獨醉香山舊草堂。

淮岑妙境。十載醺酣猶未醒。一腹便便。也讀春秋也愛眠。

3.減字木蘭花

世間藥院。只愛大黃甘草賤。急急加工。更靠硫黃與鹿茸。

鹿茸吃了。卻恨世間涼藥少。冷熱平均。須是松根白茯苓。

醉蓬萊

問東州何處,境勝人幽,兩俱難得。狼山相望,有高堂千尺。妙曲轟空,彩雲翻袖,樂奏壺天長日。笑我飄然,蓬窗竹戶,只延山色。

擬棹觥船,徑沖花浪,直造雕筵,共醺仙液。仍乞蟠桃,向廬山親植。未舉江帆,早逢淮雁,問故人蹤跡。遠老池邊,陶翁琴里,此情何極。

臨江仙

聞道洛陽花正好,家家庭戶春風。道人飲去百壺空。年年花下醉,看謝幾番紅。

此別又從何處去,風萍一任西東。語聲雖異笑聲同。一輪深夜月,何處不相逢。

蝶戀花

海角芳菲留不住。筆下風生,飛入青雲去。仙籙有名天賜與。致君事業安排取。

要識世間平坦路。當使人人,各有安心處。黑髮便逢堯舜主。笑人白首歸南畝。

青玉案

碧空黯淡同雲繞。漸枕上、風聲峭。明透紗窗天欲曉。珠簾才卷,美人驚報,一夜青山老。

使君留客金尊倒。正千里瓊瑤未經掃。欺壓梅花春信早。十分農事,滿城和氣,管取明年好。

驀山溪

扁舟東去,極目滄波渺。千古送殘紅,到如今、東流未了。午潮方去,江月照還生,千帆起,玉繩低,枕上鶯聲曉。

錦囊佳句,韻壓池塘草。聲遏去年雲,惱離懷、餘音繚繞。倚樓看鏡,此意與誰論,一重水,一重山,目斷令人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