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鳳

陳昌鳳

香港中文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訪問學者,日本龍谷大學國際社會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新聞傳播史、大眾傳播理論、比較新聞學、大眾傳媒與社會變遷、新聞與傳播教育。

基本信息

陳昌鳳,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1986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90~1991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習,1993年師從方漢奇教授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畢業後,到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傳播系任教,後轉入新聞與傳播學院,任副院長、新聞系主任。
所在院系:新聞與傳播學院
職稱:教授
學位:博士

個人簡歷

2007年以來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2001年至2008年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新聞系主任
2001年至2006年3月: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2001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訪問學者
1996-2001: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講師、副教授
1993―1996: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
1982―1986: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研究領域

1.世界新聞與傳播教育之研究
2.中外新聞傳播事業歷史,中西媒體比較研究
3.大眾傳播理論研究
4.大眾傳媒與社會變遷

學術專著

《中國新聞傳播史:傳媒社會學的視角》(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第一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中美新聞教育:傳承與流變》,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正在發生的歷史――中國當代新聞事業》(上、下冊),執行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魔鏡叢書》(媒介素養系列叢書,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香港報業縱橫》(當代香港報業史),法律出版社,1997。獲北大、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蜂飛蝶舞――舊中國著名的報紙副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大眾傳播學》(合作),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
《大公報百年史》(當代部分撰稿),方漢奇主編,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中國現代新聞史》(參與),新華出版社,1997年1月。
《中國新聞事業簡史》(合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2年重印。

發表論文

《選秀節目何以令人厭倦》,《中國廣播影視》2009.9
《泛媒介時代的全民媒介素養教育》,《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6.16
《傳媒是語言變革的積極推動者》,《新聞與寫作》2009.3
《如何進行有效的網路議程設定》,《網路輿情》(研究版)2009年第7-8期(2月)
《北京市屬報紙奧運報導策劃評估報告》,《新聞與寫作》2009年專刊
《電傳新聞對中美新聞敘事結構的影響——1870-1920年代申報與紐約時報的敘事結構比較》,《國際新聞界》2009年第1期
《研究輿論機制 設定正確的議題》,《新聞與寫作》,2008.12
《美國NBC成功轉播奧運的啟示》,《新聞與寫作》,2008.9
《大眾文化語境下,經典文化如何解讀》,《新聞與寫作》,2008.7
《災難報導請恪守“最小傷害”原則》(合作者王雪冬),《青年記者》2008.7(第18期)
News Coverage on Soong Meiling’s Death across Inland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in DISCOURSES OF CULTURAL CHINA IN THE GLOBALIZING AGE, (co-authored Zhang Jiani)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March 2008
《做負責的網上公民――從網路暴民引發的思考》,《新聞與寫作》,2008.4
《新生態下的發展與問題:21世紀的中國新聞與傳播教育》,《傳媒藍皮書2007-200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從預製性新聞論美國媒體與政府的關係》(合作者常江),《政府新聞學評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回歸以來的香港報業》,《報業研究》,2007.7
《美國新聞與傳播教育的認證指標:設定價值取向和教育目標》,《國際新聞界》2006、12《紐約時報公司的E化模式》,《網路傳播》,2006年第11期
《揭開央視“標王”價碼增長乏力之謎》(合作者郭琳),《傳媒觀察》2006第1期
A PARADOX: THE PRESS POLICY RESTRAINS THE DEVELOPMENTS OF MEDIA GROUPS IN CHINA,Conference on "Chinese Media and the WTO", Rockefell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er, Bellagio, Italy, 17-21 May 2004.
《美國新聞教育的傳統與現代之爭》,(合作者葉鐵橋)《中國記者》,2005年第6期
《中國新聞專業教育方式面臨轉變》,《新聞知識》(數位化期刊)2004年第2期
《中國傳媒集團發展的制度障礙分析》,《新聞與傳播評論》,武漢出版社,2004年10月
《解讀<1860新聞眼>》,《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5年第1期(轉載自《<1860新聞眼>的新聞專業主義》,《視聽界》,2004年第7期)
《電視媒體對未成年人社會化的影響》,《電視研究》,2004年第8期(轉刊於《現代教育》2004年第11期)
《新聞業務的西方視角》,《深圳特區報通訊》,2004年第6期
《困境中的美國新聞業與新聞工作者》,(合作者吳岑)《新聞記者》,2004年第10期
《日本占領時期<新民報>研究》,(合作者劉揚)刊於《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第一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刊日本龍谷大學《國際社會文化研究所紀要》2004年第6號單行冊。
《<新民報>社論研究》,(合作者劉揚)刊日本龍谷大學《國際社會文化研究所紀要》2004年第6號
《紐約時報公司的經營模式探析》,《國際新聞界》2003年第6期。人大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新聞與傳播》2004年第3期轉載。
《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匯流:世界新聞傳播教育走向研究》,《走向未來的人類文明:多學科的考察》,北大出版社,2003、7
《文化傳播與中國新聞教育之演進》,《經濟全球化與跨地區文化傳播》,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1
《從哈德森到夏德森:美國新聞史研究的視角和方法談》,《新聞春秋》,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3、6
《三十年來美國記者群體變化》,《中國記者》,2003年第6期
《調整新聞理念 加強傳播功能》,《廣播電視學刊》2003年第5期
《印度超前發達的新聞業》,《中國記者》,2003第2期
《香港傳媒:自由的邊界在哪裡?》,《時代傳媒》,2002年11月,總第10期
《應對慘澹經濟 最佳化人力資源:美國報業打起記者主意》,《時代傳媒》,2002第4期
《中國新聞教育現狀》,《時代傳媒》,2002第7期
《培養綜合性新聞人才》,《中國記者》,2002、1
《從課程設定探析美國新聞與傳播教育》,《全國第七次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南京大學,2001、10
《回歸以來的香港新聞業》,《中國新聞年鑑2000》,2001、1
《新聞媒體客群調查方法談》,《中國記者》,1999年第1期
《過渡時期香港報紙的報導熱點》,《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年第1期
《衝突:香港新聞史上兩起重大事件》,《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年第2期
《略論香港的新聞自由》,載《1996年國際社會與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
《香港報業競爭的消長》,《新聞記者》,1997年第7期
《香港的報業管理》,《產業化:青年報刊業的前景與挑戰》,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香港報紙獨特的發行機制》,《中國地市報人》,1997年第6期
《北京地攤報調研報告》,《中國新聞年鑑1996》(年刊),1996年12月
《從〈民生報〉停刊看國民黨南京政府控制下的民營報業》,《新聞研究資料》1993年3月
《市場經濟下大陸報業的轉變》,《自立晚報》,台灣,1995年5月4日
《黨報評論的模式化傾向》,《新聞戰線》,1991年第9期

翻譯著作

Michael Schudson著,《挖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合譯者常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尼克森:《真正的戰爭》(合譯者蕭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
科研項目:
1、主持《美國傳媒控制體系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4年立項。計畫2006年完成。目前已做相關的階段性研究如《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對美國傳媒格局的影響》、《美國政府網站的功能與影響》、《從“預製式新聞”談政府與傳媒的關係》。
2、主持“廣播影視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調查”,國家廣電總局社管司項目,2004立項。已出報告《廣播影視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現狀調查報告(2005)》。
3、主持“傳媒與中國社會變遷(教材),北大項目
4、主持《媒介素養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項目,2003立項
5、主持“中美新聞教育研究”,廣播電視出版社項目
6、參與日本龍谷大學國際社會文化研究所項目《日占時期的傳媒研究》(卓南生主持)
7、參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負責者:人民日報研究所),負責源流編,中宣部項目

獎勵榮譽

《香港報業縱橫》(當代香港報業史),法律出版社,1997年6月。獲北京大學第六屆哲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