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如冬

陳如冬

陳如冬,1970年5月生於江蘇蘇州,少年曾受業於陳德奎先生。擅長山水翎毛、間作花卉草蟲。創作作品沿襲吳門繪畫的精神品質,追求筆墨精微、寫意空明的文人氣息,在清韻雅正中體會詩境之美。學術上強調筆墨,傳承吳門文脈的同時,一洗依傍,借古開今,抒寫畫家內在的自然心境。 2006年蘇州古吳軒出版社出版《滄浪十八景圖詠》、2010年雲峰畫苑出版社出版《陳如冬中國畫》。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陳如冬 陳如冬

1994年遊歷涉足:山峽、黃山、峨嵋、青城、九寨、敦煌,歸後畫藝大進,創作《絲綢行》被蘇州市博物館收藏。

1998年元月,在深圳市地王大廈舉辦《虎虎生威—陳如冬工筆畫展》個人畫展。

2000年五月作品入編《中國畫·當代畫風》大型畫冊。

2003年至2005年為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動物掛曆作品。

2005年2月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陳如冬中國畫集》。

2006年蘇州古吳軒出版社出版《滄浪十八景圖詠》,9月作品入編《中國畫當代優秀畫家繪畫選·六》大型畫冊。

2007年11月應中國藝術網邀請,於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舉辦《霜天曉角—陳如冬中國畫展》。

陳如冬動物畫作品 陳如冬動物畫作品

2009年9月於中央美術學院舉辦《陳如冬中國畫展》。

2010年12月在日本京都建仁寺舉辦《慶賀建仁寺八百年—陳如冬繪畫展》。

2013年6月22日於蘇州環球188天悅會舉辦《陳如冬& 7501 畫瓷展》。

2015年10月在台北舉辦《吳門牧雲—陳如冬台北水墨展》。

2016年9月《園裡源外——陳強 陳如冬中國畫展》。

2017年5月深圳前海壹會舉辦《陳如冬—江南慢》;同年11月蘇州古舊書店《陳如冬小品展》

繪畫風格

氣息雅淨

陳如冬花卉作品 陳如冬花卉作品

如冬的畫,有一種雅淨的氣息。說起這雅實已被畫人們用得太俗,所以有“媚雅”一說;淨,則是出世的一種極致,其過程則是靜,清靜超拔,也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尤其對於當代的讀書人。舉目畫壇,多以粗俗為大氣,矯情的雅致,工藝製作為古典主義,刻意經營的清淨高逸,審美標準的混亂,成為當代繪畫墮落的必然遭 遇。

善畫動物

如冬以畫虎見稱,其實他善寫各類動物。工寫兼融,以形寫意,造境傳神,更以生命的憐愛付諸筆端,那些活躍自然、遊戲林泉的生命,“眉目傳情”、“顧盼生動”,迥異清季動物繪畫的“市井習氣”也完全不類當下畫師筆下的工藝媚俗。如冬筆下的“老虎”用筆細韌鬆動,設色溫雅,神態逼真。常見畫中的老虎不是一味張揚八面威風山林皆栗的氛圍;就是板滯牽強,匠氣十足;更多千虎一面,陳式舊本,缺乏生機,流於市井之氣。如冬畫虎,憨鞠可愛,從它們各種眼神和動作中可以尋繹人一樣細膩的情感,充盈一種天真、質樸、諧和,更以對生命的關愛與憧憬顯得十分深刻而真切。故他的畫在帶給我們視覺享受的同時,也傳遞著深刻的情感共鳴,如冬嘗試突破山水作為動物的“補景”傳統,林樹泉壑與動物自然融洽,而非作為訓獸師般地讓動物在作表演狀。這種“結合”還不止是物象上的統一,如冬反覆嘗試探索筆墨技法語言上的諧和。

陳如冬山水畫作品 陳如冬山水畫作品

他的繪畫思想的建構有著哲學意義中的形而上的理想,更有著傳統意義上的“意象”空間。如冬有點“無心插柳柳成蔭”,作為動物畫“環境”存在山水,漸漸地從如冬的畫中凸顯,而引起人們的關注。作為具有吳門繪畫傳統的蘇州一帶,倒是秉承了繪畫商業化的傳統,而文衡山沈石田輩們風雅逸韻早已煙消雲散。如冬以其“邊緣”的生活狀態和他獨立的審美視角,在雅與俗(實則是藝術與市場也便是畫家與藏者)間不斷地作出選擇,他的小青綠山水由文(徵明)而止,以宋人的峭拔冷峻,對應元以後文人繪畫雅逸淡遠,葆守文人繪畫等筆墨審美的獨立價值,用心靈去體會文人繪畫的特有書卷氣息,因此,這種“南北二宗”的統攝融合,本乎於心,發乎於情 ,筆墨精神更得以充分體現,也力避明代浙派師法北宗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空乏。“韻”與“思”的空間延伸開來,空靈而雋永;或墨清而蘊藉,風骨俊俏,色澤雅致,山石或勾而無皴,青綠賦色,林木穿插有致,刻畫精微。古秀雅逸與清遠溫潤結合,一派平淡天真的藝術風格。

山水繪畫

如冬喜愛徜徉山水遊戲林泉,但他和我一樣,並不會袖著個小本到處去作對景寫生的經營。看山、讀畫,更從古人文字里去尋求山水象外之境,這是中國山水繪畫夢寐以求的境界,也是元明以來文人繪畫的審美取向。但,在今天的畫壇,它已被技巧的炫耀造化之模狀等等時髦的“創變”所顛覆。如冬平靜而平淡地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我相信他的“山水畫”創作可能會真正地體現陳如冬的審美理念和藝術的理想境界。

青年畫家

如冬自幼酷愛繪畫,少年時受業於陳德奎先生,打下了紮實的傳統筆墨基礎,然後又經過現化繪畫技法的專門訓練,具有造型、色彩方面的深厚造詣。更重要的是,他長期深入生活,體察自然,積累素材,觸發靈感,力求創作出真實可信、形神兼備、情景交融、動人心弦的藝術作品,師法自然成為他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作為一個職業畫家,他清楚地認識到,作品的藝術尺度和社會的客觀需求,乃是矛盾的統一體,既要具有高妙的藝術境界,又要符合日常的審美趣味,就像“明四家”的作品一樣,既受到文人士夫的欣賞,也為引車賣漿者所喜歡。這自然是不容易的,他的藝術道路也就充滿了艱辛。如冬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在艱辛的探索中,他不斷開拓藝術視野,觸發創造靈感,引起人生思考,一幅又一幅精品佳作,受到業內外人士的廣泛讚譽。因此他成為當今青年畫家中的佼佼者,他卓然成名的經歷,也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藝術特色

陳如冬是位富有藝術思想和藝術創造力的青年畫家,他1970年生於蘇州,三十七年來未嘗離開家鄉。蘇州是中國繪畫的沃土,“明四家”、“清初四王”乃至近代以來的吳湖帆、顏文梁、吳作人等都是蘇州人,“元四家”、“海上畫派”等也都深受蘇州文化的薰陶,汲取了蘇州文化的營養。如冬也不例外,他的創作之所以能在當代畫林獨樹一幟,離不開蘇州,與此同時,他的創作也豐富了當代繪畫的實績。

陳如冬在繪畫上兼擅人物、山水、花鳥各科,尤精走獸,所作涉及虎、獅、豹、狗、馬、鹿、兔、猴等。畫動物古已有之 ,至近代形成獨立畫種,名家輩出,各領風騷。如冬從事這一題材創作,有其更高的志向,他要把自然界的真、善、美充分表現出來,並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完整的動物畫體系。為此他在不斷努力的探索,並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首先是以形寫神,通過準確的造型,傳達表現對象的本性和神韻。如冬經常直接觀察動物,捕捉它們的瞬間特徵,體察最能反映它們自然秉性的表情和神態,創作時再加以提煉、概括,並運用素描、速寫、水彩等寫實技巧,準確地造型,並通過典型的動勢和表情,來凸現其稟性、神氣、使之形神兼備。其次,如冬在描繪動物時,傾注自己真摯感情和獨特感悟,並賦予比擬人生的社會屬性,使動物也能表達人的感性,充滿人性化的意味,達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也撥動了觀賞者的心弦。這種擬人化手法,使自然界的真、善、美與人世間的真、善、美合而為一,作品的審美意趣和文化內涵得到升華,有力地提高了作品的格調和品位。第三,如冬所繪動物,造型準確,結構分明,形體富有明暗立體感,毛羽具有極強的質感,這些都顯示出紮實的西畫功底,即對解剖學、透視學以及素描、水彩技法的稔熟,而運用的缺是中國畫的筆墨,包括勾、厾、皴、染以及設色、沒骨、水墨等,因物而施,運用恰當,真實而細緻地反映了表現對象的環境和不同情態下的特定環境,選擇最能突出主體和背景加以布景造勢,力求動物和環境和諧、統一,景象更貼近自然。這些背景,既有力烘託了表現主體,也營造出濃郁的抒情意境。

陳如冬在筆墨技巧上,還總結出幾點富有創意的經驗。一是弱化線條,向“沒骨”靠攏,吸收水彩的繪畫技巧,使背景更富有層次感;二是借鑑攝影特寫技術,縮小視野,形成近距離感,或取法聚焦主體於中景的效果,虛前而實後,使之在構圖上更加靈活和豐富;三上以大膽的潑墨、潑彩來烘托畫面的氣氛,突出深谷峻岭與動物之間的緊張關係和不同的心理狀態,並通過水氳墨障和巧妙留白,來顯示動物真性,並寄寓主體的情緒和感受。這些技巧重在水墨性、寫意性,既適合於背景的描寫,也與工整細膩的動物畫法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陳如冬的動物畫,已形成日趨成熟的個性風格,然而他仍繼續保持著探求的稅氣,不斷圖變求新。如他所作的《松雨洗塵埃圖》、《靈猿仙骨圖》等,背景畫法已趨於精細,少見大片潑墨、潑彩和濃淡水墨渲染,更多傳統的勾、厾、皴、染法的水彩設色也正在淡出。他似乎是想減弱西畫的因素,增強傳統中國畫的筆墨意味,這種探求是十分可貴的。我相信,如冬必將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創作出真正具有民族特色並寓有時代精神的新中國畫。

藝術評價

陳君藝術知法明理,上承近代先賢,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尤能以詩人比興思維,借鑑象徵手法,在歷史記憶中注入感受,利用文化積澱賦予新意。其歷年佳作,或謳歌自然生態之平衡,或抒寫熱愛生命之真情,或寄託關乎真善美之理想,於人文關懷確有用心,此尤難能可貴者也。 ——薛永年評價

陳如冬的動物畫已形成日趨成熟的自身風格,並得到社會首肯,但也繼續保持著探求的銳氣,不斷圖變求新。這些探求使畫風更具傳統性,也更富文人畫的雅淨氣,可以說在復興吳派繪畫,這種回歸傳統有鼎革傳統的探求是十分可貴的,不斷努力,必將達到新的高度。 ——單國強評價

不同的經歷、性格、興趣、知識結構等,都影響畫家的審美指向。在生命的歷程中,陳如冬曾幾經風雨,因此,他對生命的體悟要比一般人深刻,這種發自內心的反省,更加促使他勤奮不已,春去秋來,貫之以一。他把珍愛生命的渴望全部融入筆翰,造化出一批又一批極具人性化的動物。觀如冬的畫,只用目視不夠,還需心度。 ——周矩敏評價

他筆下的馬、虎、鹿之類,往往在形似中得筋力,在筋力中傳精神,具有盎然的生氣,即石濤和尚說的“鳥獸草木之性情”。如冬甚至將它們擬人化,讓觀賞者能作直接的體驗,並與它們進行交流,如他題為“竹林七賢”的七馬圖,題為“商山四皓”的四鹿圖,雖然畫的是馬或鹿,體現的卻是人的精神狀態。 ——王稼句評價

陳如冬的畫最打動我的就是馬和梅花鹿,看了這幾幅作品之後,我覺得古代就在眼前了,那些馬和梅花鹿,有一絲悲憫的神情,雙眼是那樣的安靜而文雅,仿佛生在城市山林中的古代文人,仿佛就是陳如冬自己。 ——陶文瑜評價

當下的理論常常有“新××派”,“後××派”之說,如果說有“新吳門派”,我覺得如冬的山水畫也該是真正體現了吳門繪畫傳統在當下的可能性。他基於文、沈作為起點尋繹生機——他以其開放的心態去探索“文人”與“作家”繪畫形成的必然,當然,由於環境和文化生態的影響,如冬的繪畫可能更多地透露著文人繪畫的傾向,但他並不一味從古人那兒討生活,胸有丘壑,筆底自有煙霞。 ——許宏泉評價

陳如冬好像是不太焦慮的。他的老虎也不焦慮。它們肯定不是武松要打的那種虎。它們更像是古典中國的一種符號。

陳如冬的畫裡很少有非常神秘的空間和大片大片的墨團——我們很容易想見它們在中國繪畫中可能代表的情感意義。 只是很少的時候,或許陳如冬自己都不太在意的時候,那些動物有了些細微的變化。它們好像在等待什麼。眼神有些茫然。好像在聆聽這世外的什麼聲音(它們的世界是畫家陳如冬設定的)。

但它們只是在聽,非常誠懇和無辜。它們拒絕外面那個混亂嘈雜的世界。它們漠然堅定、絕不妥協。 ——朱文穎評價

如冬的畫筆,讓這種我們既熟悉又陌生、既喜愛又敬畏、既真實又仿佛傳說的偉大動物,在紙上成為現實,成為神話,成為詩,成為力量與勇氣的象徵。

如冬的馬,沒有了虎畫中的霸道雄風,取而代之的,是極度的寧靜飄逸。夢境般的氣息依然存在,但已經不是往日歲月崢嶸的英雄舊夢,變成了平靜,變成了遼闊,變成了高遠,變成了奇古,變成了沒有人間煙火氣,甚至還有了滄桑,還有了孤獨,還有了一份悲涼。他的畫法,也似乎更在傳統的隧道里往後退了百年千年,畫中有了古人的孤獨悲愴,有了宮延繪畫的高貴,郎世寧般的寫實與寫意兼具。 ——荊歌評價

作為畫家的如冬是時間、心境、定力三者均得之。而定力一德如冬不得不讓我扼腕嘆服。用句不恰當的形容可稱為“坐懷不驚”。在如冬的畫室里有時訪友滿座,儘管朋友們在其畫台左右前後談笑歡聲,如冬竟能獨自沉浸在他畫筆下的飛禽走獸,陶然在畫紙上的山水天地之中。可見如冬是何以的心定作畫,專心致志,才妙得筆下靈動、畫中之儒雅了。畫如其人,人如其畫是句藝術評論上的套話,但如冬不但如此,他的畫裡空濛中還躍然出一片靈氣的眾生,我們並可以從中窺見一座千古芳名的城池並連帶她源遠流長的深厚文化。 —— 劉華評價

個人畫展

陳如冬作品&amp 陳如冬作品&amp

被譽為“動物畫家”的中國畫畫家陳如冬個展2009年9月18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禮開幕。120張畫家創作的動物、花鳥、山水畫較為全面的展示了這位吳門畫派青年翹楚的不凡實力。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導、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書畫碑帖組召集人薛永年等專家學者出席了陳如冬畫展的開幕式,薛永年還主持了隨後進行的作品研討會。專家們對陳如冬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據悉,此次畫展是該美術館首次對中央美院以外的畫家開放展廳。

此次展覽是陳如冬迄今為止展出作品量最大的一次,他擅長的虎、猴、鹿、兔等題材皆有作品,還有以吳門畫派為宗的青綠山水及尺幅頗大的花鳥畫。著名美術評論家金維諾教授表示:“作者在動物、花鳥、山水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而且其表現力之恰如其分,在他這個年齡段非常難得。特別是我從畫面上看到了畫家對動物情態的捕捉有獨到的一面,對這種情趣的表現,應該來自於畫家與動物們有所了解、經常接觸。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薛永年教授對70後的陳如冬已在中國畫傳統基礎方面擁有深厚紮實的功力大加讚賞,他認為,陳如冬的畫作在設色中化入水彩,又於工筆中輔以寫意,以具象手法表現走獸、飛鳥,又能以半抽象的手法畫出襯景;所畫畜獸用了“沒骨”的筆法,以形寫神,形、體、質感都不錯;而與動物並重的花石林木,潑墨潑彩、有氣有光,非常活潑灑脫;在一片古意盎然的筆墨里讓畫面保持了難得的氣韻生動。

當代國畫名人系列

具象、抽象、意象均是畫家追求自然美的結果。同是一回事,繪畫是自然心理美的表述。作品成功與否關鍵是否有個人的繪畫語言,現介紹當代主要的國畫名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