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龍川縣,趙佗為令,設縣治於今佗城。 ”按今之龍川佗城的地理位置,適為河源東北水路一百七十五里,這與元和志所說正好相吻合。 今之龍川佗城西北正接嶅山,南臨龍川江。

佗城是佗城鎮的簡稱,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河源市龍川縣南部,西南毗鄰河源市的柳城,藍口,葉潭等鎮,東北與龍川縣的黃布, 附城,鶴市等鄉鎮接壤,西北連義都鎮。總面積163,5平方公里,人口36780人,距河源市區99公里。
地勢南北高中間低,中部有廣東四大河流之一的東江,從東北向西南斜穿而過,河兩岸多為狹窄的平原谷地和丘陵地帶。 西北部多山地,與本縣義都鎮交界的大帽山,海拔1175 米,為本鎮最高峰。其餘地區多為丘陵地帶。鎮政府所在地佗城,座落在本鎮的中心,西南距廣州302公里,東北距龍川縣新縣城勞隆鎮10公里,北枕險峰連綿的熬山,南頻奔騰不息的東江,205國道自西向東橫貫北郊。這裡自古以來是往返粵中,興海,贛南乃至閩西之間的必經之處,為東江流域兵家必爭之地。
佗城是嶺南最早設定的古縣龍川縣城,又是廣東省首批公布的十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稱龍川城,後稱循州城。民國30年(1941年)為紀念龍川首任縣令趙佗,教育會通過改名為佗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龍川縣,趙佗為令,設縣治於今佗城。自秦代至民國,佗城都為龍川縣治所,同時又是五代南漢至明初循州(路)治所。佗城歷經2000餘年滄桑,曾為粵東北部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古城初為土築,方形,城東至老城街,城南至縣前街,城西至城東,城北至北角塘,城垣周長約800米。據原《龍川縣專》載:“宋熙寧年間(1068——1077)龍川遷至老龍(按老隆)”。民國28年(1939年)拆毀老城牆時,發現刻有“循州磚石使白”、“循州造”、“甲寅”等字樣的城磚。“甲寅”為宋神宗趙項熙寧七年(1074年),據此可證,熙寧年間曾改建縣城。改建後,老城街東擴至小東門、大東門,縣前街向南擴至南門街的南門,北角塘向北擴至北門,城垣周長增至約2400米。城池外圍增闢護城河。 明嘉靖年間,佗城又擴築上五里城、下五里城、下廓城和新城等4個附城,以保護主城。 佗城商業頗盛,至建國前夕,保持完整的仍有縣前街、南門街、大東門街、小東門街、百歲街等,店鋪約300多間。 佗城至今仍留下眾多古蹟和古建築,如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坑子裡、牛背嶺;秦時古城基、越王井、趙佗故居、馬前崗等遺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時代的城隍廟、越王廟、孔廟、東河 、仙塔橋、新塔、考棚等舊址及古建築。
佗城歷史 佗城是廣東省最古老的縣城之一,至今已有約2200年的歷史,關於佗城,歷代史籍有詳細記述:(1)史志記載

據《史記.主父偃傳》記載,在秦軍第一次南平百越時,趙佗屠睢同為秦軍主要將領。公元前218年,秦軍第一次進軍嶺南。秦主將屠睢的軍隊,在西線的西甌地區慘敗,屠睢被殺,“伏屍流血數十萬”。東線的趙佗一路大軍,實行剿撫結合政策,得到越人支持,在閩越一帶建立穩固基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任囂為主將,趙佗輔佐之,南平百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任命任囂為南海郡尉,趙佗為龍川令。因趙佗是東線一路軍,進軍路線很可能是從西江進入龍江,即東江上游(今龍川東北部),順江而下,直至龍川老隆建立軍事營寨,在今之龍川佗城築土城設治所。龍川旅台學者近年編修的《龍川縣誌》載黃勛著《南越王趙佗龍川老隆行轅考》一文云:“趙佗率軍最初抵達老隆設營寨頂、指揮設防部署,得川安謐後隨之開邑龍川(龍城),建築城池,以龍川令侯霸業自主。”今老隆寨頂的古堡殘垣仍隱約可見,相傳是南越王營寨處。老隆寨堡的南面約10公里處就是龍川佗城。佗城,三面環山,山峰秀麗,東臨東江,江水如龍。趙佗選擇此地築土城為縣治,是有道理的。更為重要的是,佗城處於東江、韓江分水界附近,西南可順東江而下控制龍川南部,東南可順韓而下控制龍川東部,戰略意義十分突出。
唐宰相李吉甫所修《元和郡縣誌》(卷三十四)河源縣條目中記:“龍川故城在縣東北水路一百七十五里,秦龍川縣也。秦南海尉任囂疾,召龍川令趙佗,授之以政,即此處也。”按今之龍川佗城的地理位置,適為河源東北水路一百七十五里,這與元和志所說正好相吻合。 宋樂史撰的《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五十五)龍川條目中記云:“舊雷鄉縣廣南劉 偽號乾亨六年改為龍川縣,仍移就縣,古趙佗城,西接嶅山,南臨 水。在西北五里,龍川江舊名 溪,自虔州安遠流至縣界。”龍川江(即東江)源頭從江西省安遠縣流入廣東的第一個縣即龍川縣。今之龍川佗城西北正接嶅山,南臨龍川江。這與《太平寰記》所說的地理位置正好相一致。
王象之撰《輿地紀勝》引《循陽志翁韶序》云:“宋紹興十五年,知州韓京遷於城東,即尉佗之故宅,有台有井。”又說:“龍川故城在循州治三十步。”當年循州治所即在今佗城鎮府的右側一帶。 唐《元和郡縣誌》(卷三十四第八九頁)河源縣條目記云:“龍穴山今名龍川山,在(河源)縣東北三百四十里。”這是迄今的見最早記載龍川“龍穴山”的古籍。再查考明嘉靖《惠州府志.輿圖.惠州府境總圖》中所畫的“龍穴山”的方位,正是龍川縣的廣信都、十一都毗鄰的地方。這也是迄今所見最早畫有“龍穴山”的輿圖。據龍川縣文化名城調查組的同志親自到實地考察,證實了今之龍川廣信、十一都毗鄰處(今龍川東北部,即麻布崗、岩鎮等地)就“龍”取名山水8處,其中有一處“即穴流泉”十分形象地如顏師古等所說的景觀相似。經查考,“即穴流泉”處同元和志所記和惠州輿圖所畫的方位相吻合。查考明嘉靖《惠川府志.輿圖.龍川境圖》記云:“(佗城)西至柳城村河源界20里,西南到允下村河源界20里。”同書的《惠州府志.輿圖.河源縣境之圖》記云:“(河源)東北到龍川允下村界一百五十里。”據此可證,趙佗故城愉好在今之龍川佗城境內。

(2)文物古蹟考證

根據龍川縣博物館考證有關史料,秦時建龍川縣城限於人力、物力、財力,築的是方形土城。近年佗城出土的秦漢時期的墓葬,其墓室均為土墳墓,沒有磚室墓,直至隋唐時代才有磚墓。由此說明,考古發掘的情況是符合歷史事實的。歷經二千多年的變遷,古龍川縣城今已不存在,但許多文物遺蹟仍保存完好,如位於龍川縣佗城光孝寺內(今佗城中山街何屋側面)的越王井,是秦縣令趙佗的汲井,後趙佗為南越王,故曰:“越王井”。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重修,邑賢韋昌明作有井記,勒之於石。《越王井記》云:“南越王趙佗,昔令龍川時,建治於嶅湖之東,阻山帶河,四面平曠,登山望景,惟此為中,厥土沃壤,草木漸苞,墾闢定規制。北距嶅山十里,東距五馬峰五里,南距河裡許,相對即海珠山也(現佗城東壩對岸案下山下江中有石,光圓如珠,故名)。鑿井於治之東偏,曰越井。”《越王井記》所指的正是今之龍川佗城的地理位置。井記又曰:“昌明祖以陝中人來此,已幾三十五代矣!實與越井相終始。”昌明是循州第一個進士,在唐僖宗時,官至御史翰林學士,治學嚴謹,加之其祖與趙佗是同輩人,從陝中跟趙佗同來,故城之事,祖輩相傳,可信。
佗城內築有趙佗故宅、趙佗台、趙佗弩營處,城郊有趙佗訓練軍隊的馬箭崗等,遺址至今尚存。
佗城至今仍留下眾多古蹟和古建築,秦時古城基、越王井、趙佗故居、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時代的城隍廟、越王廟、孔廟、東河、仙塔橋、新塔、考棚等舊址及古建築。

(3)龍川八景有五景在佗城

【嶅湖秋月】嶅湖位於佗城西北一公里,古代湖面縱橫有兩公里多,水深可行舟。宋代端平初年循州(龍川古時一度稱循州)太守宋翊築堤蓄水成嶅湖,從城濠開閘,灌溉堤下千餘畝田。湖口有山叫湖山,湖內有湖光亭、飛躍亭、台隱堂、蘇陳堂、關帝廟、嶅湖書院,有東橋、西橋、北橋、龍津橋、白雲橋。宋元符二年蘇轍被謫為化州別駕,安置在龍川,居湖上白雲橋西閉門著述,曾在湖東築堤抗旱。後人為紀念他,將他所築的堤命名為“蘇堤”。嶅湖風景優美,特別是在月明如晝的秋夜,湖水清徹碧綠,波平如鏡,湖光月色,交相輝映,使人流連忘返。蘇東坡曾賦詩讚美嶅湖景色:“嶅湖湖水水澄清,最喜秋來月漾金,夜靜問渠天在水,嫦娥推倒玉輪沉”。元末至順二年,嶅湖湖堤崩毀,後屢築屢崩。明、清以來,湖水逐漸乾涸,淤而為田。湖上亭、閣、寺廟雖不存,但湖內秋月潭、蘇堤故跡仍在。
【東山暮鍾】東山寺位於今佗城鎮東瑤村的東山,離鎮東約兩公里多,建於隋大業年間,因寺位於東山,故名東山寺。寺四周松篁交翠,環境幽靜。寺內有大鐘,鐘聲洪亮,黃昏時敲鐘,十里內可聞。
【梅村橫舟】在佗城鎮東北兩公里的渡船頭(地名,系東江渡口),與對岸梅村遙遙相望。兩岸農舍櫛比,人煙稠密,是佗城鎮通往老隆鎮的必經之路。由於東江中隔,古時南北兩岸載客渡江的小舟數十艘,滿江帆影,一片篙聲,漁歌互唱,此唱彼和。蘇東坡曾寫有“梅村渡口看橫舟,水自清清江中流”的讚美詩句。從前梅村一帶,河邊遍植梅花,故名梅村。每當梅花盛開季節,花影波光,匯成巨海,人游其中,幾不覺身在舟中抑在梅林。近三百年來,由於屢遭兵燹,梅林被毀。1936年,橫跨東江的“大江橋”建成後,來往不用舟楫,“梅林橫舟”一景已不復存。有人建議此景改為“長橋臥波”。
【龍台晚眺】佗城至老隆水路之間河岸半山上,有一寺院,名曰“龍台寺”。寺院門前一方寬闊石台,名“龍台”。登臨其上,老隆、佗城一帶盡收眼底。每當紅日銜山,霞光映石,景色奇詭,周圍山樹,凝綠聚翠,附近村落,炊煙裊裊,宛如一幅天然圖畫。
【合溪溫泉】合溪在佗城鎮西約五公里。溪床有幾股溫泉從地穴湧出,溫度頗高,遊人到此多洗澡,洗時可引冷泉調整水溫。洗澡後,披襟當風,身心愉快。周圍野花遍山,百鳥啼鳴,尤使人心曠神怡。溫泉含硫磺質,可治療皮膚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