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陀城

佗城歷史

佗城是廣東省最古老的縣城之一,至今已有約2200年的歷史,關於佗城,歷代史籍有詳細記述:

(1)史志記載

據《史記.主父偃傳》記載,在秦軍第一次南平百越時,趙佗屠睢同為秦軍主要將領。公元前218年,秦軍第一次進軍嶺南。秦主將屠睢的軍隊,在西線的西甌地區慘敗,屠睢被殺,“伏屍流血數十萬”。東線的趙佗一路大軍,實行剿撫結合政策,得到越人支持,在閩越一帶建立穩固基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任囂為主將,趙佗輔佐之,南平百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任命任囂為南海郡尉,趙佗為龍川令。因趙佗是東線一路軍,進軍路線很可能是從西江進入龍江,即東江上游(今龍川東北部),順江而下,直至龍川老隆建立軍事營寨,在今之龍川佗城築土城設治所。龍川旅台學者近年編修的《龍川縣誌》載黃勛著《南越王趙佗龍川老隆行轅考》一文云:“趙佗率軍最初抵達老隆設營寨頂、指揮設防部署,得川安謐後隨之開邑龍川(龍城),建築城池,以龍川令侯霸業自主。”今老隆寨頂的古堡殘垣仍隱約可見,相傳是南越王營寨處。老隆寨堡的南面約10公里處就是龍川佗城。佗城,三面環山,山峰秀麗,東臨東江,江水如龍。趙佗選擇此地築土城為縣治,是有道理的。更為重要的是,佗城處於東江、韓江分水界附近,西南可順東江而下控制龍川南部,東南可順韓而下控制龍川東部,戰略意義十分突出。
唐宰相李吉甫所修《元和郡縣誌》(卷三十四)河源縣條目中記:“龍川故城在縣東北水路一百七十五里,秦龍川縣也。秦南海尉任囂疾,召龍川令趙佗,授之以政,即此處也。”按今之龍川佗城的地理位置,適為河源東北水路一百七十五里,這與元和志所說正好相吻合。 宋樂史撰的《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五十五)龍川條目中記云:“舊雷鄉縣廣南劉 偽號乾亨六年改為龍川縣,仍移就縣,古趙佗城,西接嶅山,南臨 水。在西北五里,龍川江舊名 溪,自虔州安遠流至縣界。”龍川江(即東江)源頭從江西省安遠縣流入廣東的第一個縣即龍川縣。今之龍川佗城西北正接嶅山,南臨龍川江。這與《太平寰記》所說的地理位置正好相一致。
王象之撰《輿地紀勝》引《循陽志翁韶序》云:“宋紹興十五年,知州韓京遷於城東,即尉佗之故宅,有台有井。”又說:“龍川故城在循州治三十步。”當年循州治所即在今佗城鎮府的右側一帶。 唐《元和郡縣誌》(卷三十四第八九頁)河源縣條目記云:“龍穴山今名龍川山,在(河源)縣東北三百四十里。”這是迄今的見最早記載龍川“龍穴山”的古籍。再查考明嘉靖《惠州府志.輿圖.惠州府境總圖》中所畫的“龍穴山”的方位,正是龍川縣的廣信都、十一都毗鄰的地方。這也是迄今所見最早畫有“龍穴山”的輿圖。據龍川縣文化名城調查組的同志親自到實地考察,證實了今之龍川廣信、十一都毗鄰處(今龍川東北部,即麻布崗、岩鎮等地)就“龍”取名山水8處,其中有一處“即穴流泉”十分形象地如顏師古等所說的景觀相似。經查考,“即穴流泉”處同元和志所記和惠州輿圖所畫的方位相吻合。查考明嘉靖《惠川府志.輿圖.龍川境圖》記云:“(佗城)西至柳城村河源界20里,西南到允下村河源界20里。”同書的《惠州府志.輿圖.河源縣境之圖》記云:“(河源)東北到龍川允下村界一百五十里。”據此可證,趙佗故城愉好在今之龍川佗城境內。

2)文物古蹟

根據龍川縣博物館考證有關史料,秦時建龍川縣城限於人力、物力、財力,築的是方形土城。在04年佗城出土的秦漢時期的墓葬,其墓室均為土墳墓,沒有磚室墓,直至隋唐時代才有磚墓。由此說明,考古發掘的情況是符合歷史事實的。歷經二千多年的變遷,古龍川縣城今已不存在,但許多文物遺蹟仍保存完好,如位於龍川縣佗城光孝寺內(今佗城中山街何屋側面)的越王井,是秦縣令趙佗的汲井,後趙佗為南越王,故曰:“越王井”。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重修,邑賢韋昌明作有井記,勒之於石。《越王井記》云:“南越王趙佗,昔令龍川時,建治於嶅湖之東,阻山帶河,四面平曠,登山望景,惟此為中,厥土沃壤,草木漸苞,墾闢定規制。北距嶅山十里,東距五馬峰五里,南距河裡許,相對即海珠山也(現佗城東壩對岸案下山下江中有石,光圓如珠,故名)。鑿井於治之東偏,曰越井。”《越王井記》所指的正是今之龍川佗城的地理位置。井記又曰:“昌明祖以陝中人來此,已幾三十五代矣!實與越井相終始。”昌明是循州第一個進士,在唐僖宗時,官至御史翰林學士,治學嚴謹,加之其祖與趙佗是同輩人,從陝中跟趙佗同來,故城之事,祖輩相傳,可信。
佗城內築有趙佗故宅、趙佗台、趙佗弩營處,城郊有趙佗訓練軍隊的馬箭崗等,遺址至今尚存。
佗城至今仍留下眾多古蹟和古建築,秦時古城基、越王井、趙佗故居、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時代的城隍廟、越王廟、孔廟、東河、仙塔橋、新塔、考棚等舊址及古建築。
越王廟

(3)五景

【嶅湖秋月】嶅湖位於佗城西北一公里,古代湖面縱橫有兩公里多,水深可行舟。宋代端平初年循州(龍川古時一度稱循州)太守宋翊築堤蓄水成嶅湖,從城濠開閘,灌溉堤下千餘畝田。湖口有山叫湖山,湖內有湖光亭、飛躍亭、台隱堂、蘇陳堂、關帝廟、嶅湖書院,有東橋、西橋、北橋、龍津橋、白雲橋。宋元符二年蘇轍被謫為化州別駕,安置在龍川,居湖上白雲橋西閉門著述,曾在湖東築堤抗旱。後人為紀念他,將他所築的堤命名為“蘇堤”。嶅湖風景優美,特別是在月明如晝的秋夜,湖水清徹碧綠,波平如鏡,湖光月色,交相輝映,使人流連忘返。蘇東坡曾賦詩讚美嶅湖景色:“嶅湖湖水水澄清,最喜秋來月漾金,夜靜問渠天在水,嫦娥推倒玉輪沉”。元末至順二年,嶅湖湖堤崩毀,後屢築屢崩。明、清以來,湖水逐漸乾涸,淤而為田。湖上亭、閣、寺廟雖不存,但湖內秋月潭、蘇堤故跡仍在。
【東山暮鍾】東山寺位於今佗城鎮東瑤村的東山,離鎮東約兩公里多,建於隋大業年間,因寺位於東山,故名東山寺。寺四周松篁交翠,環境幽靜。寺內有大鐘,鐘聲洪亮,黃昏時敲鐘,十里內可聞。
【梅村橫舟】在佗城鎮東北兩公里的渡船頭(地名,系東江渡口),與對岸梅村遙遙相望。兩岸農舍櫛比,人煙稠密,是佗城鎮通往老隆鎮的必經之路。由於東江中隔,古時南北兩岸載客渡江的小舟數十艘,滿江帆影,一片篙聲,漁歌互唱,此唱彼和。蘇東坡曾寫有“梅村渡口看橫舟,水自清清江中流”的讚美詩句。從前梅村一帶,河邊遍植梅花,故名梅村。每當梅花盛開季節,花影波光,匯成巨海,人游其中,幾不覺身在舟中抑在梅林。近三百年來,由於屢遭兵燹,梅林被毀。1936年,橫跨東江的“大江橋”建成後,來往不用舟楫,“梅林橫舟”一景已不復存。有人建議此景改為“長橋臥波”。
【龍台晚眺】佗城至老隆水路之間河岸半山上,有一寺院,名曰“龍台寺”。寺院門前一方寬闊石台,名“龍台”。登臨其上,老隆、佗城一帶盡收眼底。每當紅日銜山,霞光映石,景色奇詭,周圍山樹,凝綠聚翠,附近村落,炊煙裊裊,宛如一幅天然圖畫。
【合溪溫泉】合溪在佗城鎮西約五公里。溪床有幾股溫泉從地穴湧出,溫度頗高,遊人到此多洗澡,洗時可引冷泉調整水溫。洗澡後,披襟當風,身心愉快。周圍野花遍山,百鳥啼鳴,尤使人心曠神怡。溫泉含硫磺質,可治療皮膚病。

資源

佗城自然資源較豐富,主要有土地、森林、水力、礦泉(含地熱)等四類。有土地資源26萬畝,可耕地2千萬畝;有林地23萬畝,植物品種100多種,森林覆蓋率達71.8%;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180千瓦;礦產資源有石灰石、煤礦、鎢礦、鐵鈷礦、稀土礦、陶土、大理石、硃砂石、水晶石、瑩礦石、麻石等10餘種,量多且質優。合溪溫泉,聞名遐邇。各村盛產糧糖、油作物及水產品、畜禽、果、茶、蔬菜、竹木等

佗城姓氏之謎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龍川首任縣令趙佗設縣治於佗城,其中趙佗設縣治駐地的佗城村,該鎮2007冬季未作細緻調查前,當時估計該村至少也有130多個姓氏,而真正的“中華姓氏第一村”,給“佗城”冠名應該當之無愧。
為此,佗城鎮政府於07年11月份開始,派出多個工作組著手調查當地18個行政村姓氏史料,經過為期一個多月的上門挨家挨戶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佗城鎮竟然會聚了179個姓氏,其中該鎮佗城村就包容了140個姓氏之多!
對於中華姓氏文化的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姓氏文化研究專家袁義達認為,中國人的姓氏和姓氏分布是中國一項特有的國情,它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祖宗遺留下來的基因資源分布、當今海內外的尋根,以及今後人口發展趨勢等諸多問題。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目前我國漢族人口常用姓氏有3000個,《百家姓》則收集了438個姓氏,而佗城鎮調查統計出來的179個姓氏就幾乎占了《百家姓》的三分之一。
據查證,佗城姓氏的這一發現,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是一種獨特的和重要的歷史文化現象。
據悉,龍川縣佗城鎮正在準備申報中華姓氏金氏世界紀錄,並將該鎮佗城村打造成名副其實的“中華姓氏第一村”。
曾有記者就此事電話採訪了廣東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當黃偉宗教授從記者口中獲知佗城鎮發現179個姓氏的訊息後,顯得非常興奮。黃教授說,早在2002年他在考察珠江水系文化源頭時,曾在龍川縣佗城鎮發現了37座秦朝大軍民間化重要標誌的姓氏宗祠遺址,這對確定50萬秦軍下落具有重要的歷史參考價值,但是,當時調查考察時,當地政府並沒有提供當地姓氏的準確數據,因此還不能完全證實50萬秦軍的下落。而此次179個姓氏的發現,“完全解開了這一歷史謎團”。
黃教授肯定地說,這179個姓氏和37座姓氏宗祠遺址的發現,就是當年南下秦軍在此駐紮、雜處、生息、繁衍乃至散行到嶺南和世界各地的歷史見證,並從而使佗城成為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結合的發軔之地,其文史價值和政治意義十分重要。

旅遊業

以旅遊業促第三產業經濟發展。佗城自公元前214年在此建立龍川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歷代都有文物遺存和傳世的典故,是地道的歷史萬花筒。如趙佗親手所掘之越王井,千年古井猶照今人之面;城外始建於唐代的正相塔,曾經為南宋名相吳潛遮風避雨;塔下一條通往城中的“蘇堤”,為北宋文學家蘇轍所建,蘇氏兄弟曾在此把酒論詩;及至明清,更有了城隍廟、孔廟、考棚等,記錄了那些朝代的民俗風情,歷史文化。佗城還有良好的生態資源和溫泉資源,具備了發展旅遊業的天然條件,為此佗城的旅遊業正逐漸完善並致力於打造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旅遊業將成為佗城的支柱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