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是法國的一部電影,根據法國文學巨匠維克多·雨果之女阿黛爾·雨果的經歷改編。講述了為追求年輕的英國軍官平松,阿黛爾從法國跑到美洲,然而平松卻表現得十分冷漠。阿黛爾卻近乎“喪心病狂”地繼續愛著這個不再愛她的男人,最終在法國孤獨終老。

基本信息

劇情梗概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這部1975年的影片根據法國文學巨匠維克多·雨果之女阿黛爾·雨果的經歷改編。

為追求年輕的英國軍官平松,阿黛爾從法國跑到美洲,然而平松卻表現得十分冷漠。阿黛爾卻近乎“喪心病狂”地繼續愛著這個不再愛她的男人,最終在法國孤獨終老。

人物性格悲劇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阿黛爾的悲劇緣於她有幸生在一個不平凡的家庭,生而為一個偉人的。於是,她的一生注定要隱沒在父親——維克多·雨果的萬丈光焰所投下的陰影里。她將作為小姐而聞名,以雨果小姐的身分締結一個體面的、也許是幸福的婚姻,她的丈夫將在家世才華上堪為雨果家的東床。當阿黛爾不再是雨果小姐的時候,她仍將有名:她將是××夫人。阿黛爾沒有、也不大可能會有機會因為她自己而為世界所關注,她的名字將永遠為他人的名字所遮蔽並賦予意義。但阿黛爾不甘於這在她出生時便已然注定的命運,她在尋找機會逃離她的命運,逃離父親近乎無所不在的光芒。只有這樣她才有機會成為她自己,使她自己的名字有意義。阿黛爾必須逃離的還不止於此:她除了有位偉大的父親,還有一個著名的姐姐萊波爾黛,她因成就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悲劇而為世界所知曉。萊波爾黛以19歲的韶華之年,在新婚之旅的路上溺水而亡,當她的丈夫確知她已不能復生之時,便投水與她同去。於是,全世界為這段悲劇而欷、而讚嘆,她的故事成了雨果所開創的浪漫主義時代的一個至為美麗而淒婉的故事,成了雨果的藝術世界之外的一次活的愛情證明。她的婚紗端掛在雨果的家中,成了一件愛情與悲劇的聖物。她的故事成為了對浪漫主義信念和愛情話語的印證:“不朽的愛情戰勝死亡”,“不求同生,但願同死;不求同室,但求同穴。”而愛情痛苦死亡是一切永恆的悲劇和永恆的愛情故事所必需的三元素,所謂“誰不曾痛苦而無望地愛過,誰就不懂得愛情”。在萊波爾黛的身旁,所有正常的婚姻、哪怕是幸福的婚姻都會顯得平庸而乏味,令人不屑。萊波爾黛頭上聖潔而浪漫的光環加重了遮沒阿黛爾的陰影。所有這一切作為背景並未在影片中顯影,但它卻在《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不斷地被轉述,不斷地被印證。事實上,維克多·雨果和萊波爾黛是本片中最為重要的“缺席的在場者”。

當影片開始的時候,我們看到阿黛爾已開始了她的逃離之旅,完成了由古老的歐洲到新大陸的危險而艱辛的旅行,一隻小船正將她載往新大陸的登入點,這是她在這幕悲劇的重要場景中登場的時刻。而在此之前,悲劇已經開始:作為阿黛爾逃離之行中的一程,她拒絕了與她“般配”的追求者,而選擇了平松。正如在影片的展開部分所揭示的,阿黛爾之所以選擇了平松,不僅在於他的優勢:風度翩翩、英俊瀟灑,而且他作為一個情場老手,顯然是少女心中理想的白馬王子。他在阿黛爾處的“入選”,更在於那些顯然為阿黛爾所知的劣勢:家世可疑、嗜賭成性且身無分文。這是一個典型的冒險家,投身軍界,以圖靠他的相貌、靠他在情場上輝煌的戰績締結一門“理想”的婚事,以洗盡他身世的可疑,更重要的是,徹底解脫他經濟上無可解脫的困境。這樣的一位“騎士”無疑是為維克多·雨果及其階級所不恥的。而這“不恥”卻是阿黛爾的期冀,全力去贏得他,意味著對父親及其階級為她注定的模式的反叛,意味著真正的、不被附加條件所玷污的愛情,而且意味著痛苦:她可能為家庭和她的階層所阻撓,乃至放逐,而那將為阿黛爾提供一個她所渴求的舞台,讓她出演一次偉大的、自我犧牲的愛情。她將因此而使自己的名字別具意味。然而,阿黛爾在逃脫之旅的起點已然落網:此後所呈現的一切將表明,平松之於阿黛爾的全部興趣甚或不是一個好色之徒對一個少女的覬覦,而在於她是雨果小姐——著名的維克多·雨果的女兒。她並不是他所需要的女人:她不夠風騷,她的家?尤其是在流亡中的雨果)遠不具平松所需的殷實。但征服雨果小姐仍是一件饒有興味的事,而且占有她將構成對傲慢的雨果先生的報復。他所不曾料想的是,對於他,阿黛爾全然是一座不設防的城。他更不曾構想的是,阿黛爾已把他作為一次偉大愛情或不朽悲劇的起點,不論他是否願意,他將成為阿黛爾劇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影片開始處,阿黛爾正穿越大洋、穿越夜色、踏上危機四伏的美洲大陸,來追隨他,並藉此登上她的悲劇舞台。她將用全部身心來擁抱這一悲劇。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然而,阿黛爾的逃脫之旅同時也是落網之旅。在她抵達新大陸之後,除委託一位公證人為她尋找平松之外,她所做的第二件事便是買“一整令紙……作傳記用”。此後,不論是饑寒交迫,還是絕望心碎,阿黛爾惟一不可或缺的是紙,惟一不能中斷的是記錄、寫作。與其說,她所關注的是“從舊世界到新大陸,去與她的愛人結合”,不如說是去經歷這一經歷,並且記錄它。此時,阿黛爾已在雙重意義上落網:其一是當她渴望逃離父親的光芒與陰影時,她所能想到的和尊崇的是父親的方式——寫作。同時,作為一個她生活的時代的離軌者,她卻成為了某種時代觀念的俘虜:女人之寫作只能是一種記錄,為她自己的生活與經歷作傳記。於是,除了絕望地、屈辱地、費盡心機地去追逐平松外,我們看到阿黛爾所做的另外一件事便是瀕於瘋狂地寫作。淪落到貧民收容所中時,一個女人窺視阿黛爾的衣箱,阿黛爾幾乎瘋狂了,她從床上滾落下去,又從床下的另一端爬過來,伏在箱子上入睡。因為“別碰它!那是我的書!”

而阿黛爾正是以同樣的方式來逃離萊波爾黛——她要以一段令萊波爾黛的愛情故事黯然失色的愛來逃脫萊波爾黛傳奇的光環。不過那是更為複雜的心態中的落網,是忌妒認同恐懼與仿效間的徘徊。在阿黛爾不多的行裝中有一隻“聖箱”,其中有始終未出現在影片中的兩件最為重要的道具。一件是平松曾寫給她的情書,另一件則是萊波爾黛的婚紗。顯然,這是一種忌妒驅使下的褻瀆:萊波爾黛是一個聖潔的、不朽的新娘,而阿黛爾則是一個失身的、甚至未得男人的承諾便私奔的女人。但這同時也是一種認同:如果她在自己與平松的婚禮上穿上這套婚紗,她便在某種意義上化身為萊波爾黛,而不再是她光環下的無名的妹妹,而是一個同樣著名的新娘。於是,貫穿在整部影片中,阿黛爾不斷地陷入一個可怖的噩夢:溺水、窒息、絕望地掙扎。最初,畫面中所呈現的只是阿黛爾自己的手扼住了自己的喉嚨,她在沉睡的床上輾轉、掙扎。當影片第二、第三次呈現這一夢魘時,銀幕上出現了阿黛爾的夢境:那是一張泛黃的照片般的溺水女人,一幅褪色而猙獰的影像。對阿黛爾來說,那是萊波爾黛不散的陰魂,也是阿黛爾的自居與對被認同的渴望。它同時是一種恐懼,如果她像萊波爾黛那樣死去,那將是一次孤獨的死。沒有人會去救她,更不會有人為她而去赴死。當阿黛爾第一次在新大陸上與平松“重逢”,得到的卻只是無望的告白之後,阿黛爾女巫般地扶乩,呼喚萊波爾黛。正面中景鏡頭中,阿黛爾一襲白衣,披著長長的黑髮。她的大眼睛空洞而迷亂,平舉的雙手伸在一張小圓桌上,她伴著半懸空的桌腿的碰擊聲低喚著:“你在那裡嗎,萊波爾黛?萊波爾黛,我知道你在這兒。請你幫幫我。”萊波爾黛是阿黛爾的幽靈、魔影,也是阿黛爾的偶像和神靈。當阿黛爾充滿希望地與現實中的絕望掙扎時,她在不列顛銀行對一個小男孩詭密地聲稱自己叫萊波爾黛,一發現她接到的竟是父親為她所脅迫做出的對她和平松結婚的書面認可時,她轉身快樂而親切地對孩子說:“我騙了你,我叫阿黛爾。”這一名字的遊戲事實上是阿黛爾的一段獨白:成就她與平松的這段離軌之愛意味著阿黛爾的名字具有意義,意味著對萊波爾黛之名的成功逃離。直到徹底的無望與絕望降臨,她才狂亂地塗下下列句子,這是一次心靈真實的告白:“兩個新婚的人埋葬在一起,甚至死亡也不能把他們分開……那死去的年輕新娘的禮服陳列在她父母的家裡……可那也是我的家呀!新娘的長袍對於一切訪問者好像是一件紀念品。可是我有什麼?我能做什麼?”

阿黛爾的悲劇正在於這一逃脫中的落網。她試圖以父親的方式(寫作)去戰勝父親,以萊波爾黛的方式(不尋常的愛情)去戰勝萊波爾黛,這意味著她將自己置於一個離軌者的位置上,意味著她將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了一場注定要輸掉的戰鬥。從充滿自信的逃脫,到以一種落網的方式試圖完成這次逃脫,阿黛爾從隱藏起自己雨果小姐的身份,到不擇手段地利用這個身份。她迫使父親出具同意她自行結婚的檔案,到藉助他的名字換取江湖騙子的“幫助”——那是一個有趣的場景:阿黛爾在雜耍場的後台,用她那帶著手套的纖細手指在一面骯髒的、蒙滿灰塵的鏡子上寫出了維克多·雨果的名字,鏇即把它擦掉了。她意識到雨果小姐——維克多·雨果的女兒的身份,是她全部的、也是惟一的一點兒尊嚴與價值。她對善良的桑德爾士太太最後的話是:“你錯了,桑德爾士太太。我才是拒絕結婚的人。我認為結婚對女人是一種墮落,特別是像我這樣的女人。我的工作需要獨身,這是我父親的思想。我永遠不會放棄雨果小姐這個稱呼。”在影片中,她僅有的得到人們承認的時刻是當人們認出她雨果小姐的身份的時刻,無論是書店的惠斯勒先生、她的醫生,還是最後救了她的善良的黑人婦女。

阿黛爾終於落網了。她以雨果小姐的身份無名地跨越了一個世紀,默默無聞地死去。她始終未能逃脫——未能給自己的名字以獨特的意義。但阿黛爾又終於逃脫了。那便是由於她自己所“成就”的悲劇,由於她留下的書信和用密碼寫就的日記,在她出演了自己的悲劇一百年之後,1968年,美國作家弗蘭西斯·維諾·蓋爾出版了她的傳記。第二年,我們所討論的特呂弗的這部著名影片問世。阿黛爾·雨果不僅是一個別具意味的名字,而且是一個時代、一種性格、一種命運的代名詞。因此特呂弗宣稱:“當代,像阿黛爾式的人物還存在、活動,甚至創造著。”

謎面分析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謎面1:“我知道你不會忘記我,當一個像我這樣的女人把把她自己交給一個男人的時候,她就是他的妻子了。我不會哭泣。每個人不能調換他的父親、母親和孩子,同樣地也不能調換他的妻子和丈夫。我永遠是你的妻子,直到死亡把我們分開。”
謎面2:“你錯了,桑德斯太太。我才是拒絕結婚的人。我認為結婚對女人是一種墮落,特別是像我這樣的女人。我的工作需要獨身,這是我父親的思想。我永遠不會放棄雨果小姐這個稱呼。”
謎面3:“一個年輕的姑娘,獨自漂洋過海,從舊世界到新大陸,去和她的愛人結合。這件難以做到的事我將要完成了。”

影片分析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根據法國偉大浪漫主義文學家維克多·雨果的女兒阿黛爾·雨果的真實經歷創作而成,由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代表性作家弗朗索瓦·特呂弗攝製於1975年,表現一段風雲激盪時代不可能實現的浪漫情懷。

影片完成至今將近30年了,30年後再看這樣一部由一代電影大師攝製的人物傳記片,大師和影片本身都構成了一個有趣的文化現象。

“一個女孩站在河邊

從舊世界來到新世界

與愛人重逢

這就是我的願望

這是影片中的一首詩,可以視為對阿黛爾·雨果命運的一種隱喻。

1863年,阿黛爾·雨果,一個法國貴族小姐,人類最偉大的文學家的女兒為了追尋她的戀人——一個正在與美國人作戰的英國軍官,隻身一人遠渡重洋,猶如一片落葉從歐洲飄落於加拿大的哈里法斯。

這是一個風雲激盪的年代。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奴隸制廢除;而在阿黛爾的故鄉歐洲,科學共產主義誕生,工人運動風起雲湧……

這就是阿黛爾的生活場景。她在這樣一個風雲激盪,禮崩樂壞的時代追尋惟一的愛情,並把這個願望當作她生命的惟一,這種個人的主觀願望和時代要求之間的巨大反差注定這種追尋只能以悲劇結束,注定阿黛爾·雨果只能是一個悲劇性人物。

這部影片具有特呂弗的“新浪潮”經典作《四百下》 、《朱爾和吉姆》以及後期創作的所有特點:人為的紀錄性,攝影機隱於後面,流暢、從容不迫地移動,演員的個性支配場面調度,對探索愛情關係可能性的關心,剪輯避免重點或視點的任何突然轉換,等等。這使得影片就像鑲嵌在一幅畫框中的古典風格油畫,具有一種厚重的古典美。讀解這幅作品時是否激動,是否獲得美感有時似乎不完全取決於作家,甚至更取決於觀眾本身。

然而,以這種平實的話語訴說一段風雲激盪時代的浪漫激情在現代觀眾眼裡可能會顯得有些冷漠,可能會因此而產生審美的隔膜。

阿黛爾·雨果是一個為愛情燃盡生命的貴族女性。為了那段萍水之情她被內心的激情燃燒,從歐洲到加拿大的哈里法斯,再到巴巴多島;從一個善感任性的貴族小姐變成一個流落街頭,衣衫襤褸,被狗追趕,被小孩子鬨笑的“可笑”瘋子;她自以為是皮尚——那個始亂終棄、見異思遷的政治投機者的太太,目光呆滯、形同槁木一樣穿行於和親人遠隔大洋的異鄉僻壤,窮街陋巷。

“我再也沒有什麼嫉妒和自傲了

我已經遠遠地超離了驕傲

既然我不能擁有愛的微笑

那我就去接受痛苦的煎熬”

在阿黛爾眼裡只有對皮尚上尉愛的熱望。內心的愛欲把她灼燒得頭暈目眩,她已毫無理智可言,世界已不重要,親人和尊嚴也無暇多顧,什麼樣的冷漠與殘酷也無法讓她相信皮尚早已不愛她、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愛過她。如此慘烈的內心煎熬、如此強烈的情感衝突,那種驚心動魄的心理煉獄都讓人不能不為這個奇女子、一代情種而一掬情淚!

在如此風雲激盪的生活場景,如此感天動地的曠世戀情面前特呂弗是否太無動於衷了?

《四百下》憑藉不動聲色的“積累”營造了總體的真實和情緒的高潮,獲得動人心弦的審美效應。那么,《阿黛爾·雨果》的不動聲色“積累”了什麼?

“積累”和訴說;紀實性和戲劇性——30年後看特呂弗的《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似乎也有一種錯位,和阿黛爾小姐的錯位一樣——主觀願望和時代要求之間的錯位。

首先,現代電影和早期好萊塢明星制時代電影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表演元素是現代導演藝術的基本元素之一。也就是說,在現代導演那裡不可能存在著獨立於導演藝術之外的表演,伊莎貝爾·阿佳妮的傑出表演是特呂弗對所有電影元素總體控制的結果。正是他那種如同由畫框中看畫一樣的總體美學追求,才凸顯出伊莎貝爾·阿佳妮的傑出表演,才為她的表演提供了足夠的空間。這種對表演的自覺同樣是特呂弗一貫風格的具體呈現,在法國“新浪潮”電影家中特呂弗的影片成就了一批電影表演藝術家: 《四百下》兒童演員讓—彼埃爾成為世界電影史最著名的“鏡子演員”——一種表演風格的同義語,其流風甚至澤被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還有“新浪潮”表演的一代教母——讓娜·莫羅;以及後來的伊莎貝爾·阿佳妮……

表演是現代導演藝術的基本元素之一,導和演之間的關係不能顛倒,這是我們讀解現代電影的重要原則之一。

退一步講,如果一部電影真的只成就了一個演員,而這部影片的表演元素使影片獲得了足夠的光彩,那么我們還能說這部影片的導演無所作為嗎?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畢竟攝製於30年前;特呂弗對情慾的表述畢竟不是當代人的表述。同樣一個故事假如我們請菲利普·考夫曼或者請安德烈·岡察洛夫斯基執導,可以斷定會比特呂弗好看,然而那還是特呂弗,那還是一個個人化的故事嗎?

本片評分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1.表演*伊莎貝爾·阿佳妮在本片中淒楚欲絕的眼神可以讓人終身難忘。

2.影像(*)一貫的隱蔽。

3.故事(*)缺少戲劇張力,但故事本身盪氣迴腸。

4.導演(*)以自然主義手法表現浪漫年代的故事。

5.觀賞性現代觀眾能否接受?

綜合評分:*(***)

演員介紹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許多人都注意到了伊莎貝爾·阿佳妮無與倫比的演技。她的確出色地表現出阿黛爾·雨果內心的倔強與脆弱、任性與游移、理智與迷惘……塑造了一個豐滿、複雜的性格,尤其是她那雙會說話的眼睛流露出的那種永恆憂鬱、永恆淒迷都具有攝魂奪魄的魔力。一位法國影評人說過:“不知當年特呂弗拍《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時用的攝影機還在不在?承受了阿佳妮那樣注視的攝影機玻璃即使不瘋狂,可能也碎裂了。”
伊莎貝爾·阿佳妮在片中的表演充滿激情,法國影評界認為她為以後法國女演員定下了一種新的肢體動作、舉止和聲調,她本人也成為當時法國最受模仿的影星。

特呂弗選中伊莎貝爾·阿佳妮扮演阿黛爾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大半,因為這種貴族氣、有幾分瘋狂、幾分神經質的角色恰恰暗合了她本人的氣質,後來的《羅丹的情人》也證明了這點。阿佳妮因為此片獲得法國愷撒獎的最佳女主角提名和學院獎。片子也被當年的權威媒體稱做是“近幾年來最浪漫的電影”。
然而我們還是要謹慎一點,不能說《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是伊莎貝爾·阿佳妮的電影,不能說伊莎貝爾·阿佳妮救了這部電影。這對她本人和特呂弗以及法國電影“新浪潮”都不公平。

幕後花絮

導演客串:在哈利法克斯,弗朗西斯·特呂弗扮演了一個被阿黛爾誤認為是平森的軍官
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導演簡介

弗朗索瓦·特呂弗 弗朗索瓦·特呂弗

弗朗索瓦·特呂弗

男, 生於1932年2月6日 ,法國巴黎

逝世於1984年10月21日 (法國Hauts-de-Seine,腦瘤)

星座: 水瓶座

法國導演。從小酷愛文學和電影,15歲在巴黎發起電影俱樂部。1953年進入法國農業部電影處,後在《電影手冊》和《藝術》雜誌任編輯和撰稿人,成為著名影評家。《論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1954)被視為新浪潮運動的綱領與宣言;《法國電影在虛假中死去》(1957)預告了“第一人稱”影片的到來。
他的電影名作有《四百擊》、《朱爾與吉姆》、《日以繼夜》、《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最後一班捷運》、《隔牆花》等。特呂弗終身難忘他的童年生活,早年的坎坷經歷,被他一遍遍用非常真切自然,而又十分憂鬱的影象形式再現出來。這些電影作品呈現了一個叛逆傳統、反抗次序的電影藝術家,以及他的心路歷程。跟別的新浪潮導演相比,特呂弗避免了政治化傾向,風格雅俗共賞,顯示出雷諾瓦等人的影響。他欣賞的好萊塢影人包括希區柯克、霍克斯、約翰·福特和奧遜·威爾斯。他認為電影應該模仿生活,但比真實生活更浪漫化。在某些作品中他也會亮相在銀幕上擔任演員。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1. Les Films du Carrosse [法國]

2. Les Productions Artistes Associés [法國]

發行公司:

1. Hemdale Film Distribution Ltd. [英國]

2. 米高梅家庭娛樂公司 [德國] (2003) (Germany) (DVD)

3. 米高梅家庭娛樂公司 [美國] (2003) (USA) (video)

4. MK2 Diffusion [法國] (2000) (France) (re-release)

5. New World Pictures [美國] (USA) (subtitled)

6. Southbrook International Films (1977) (UK) (theatrical)

7. United Artists [法國] (1975) (France) (theatrical)

其他公司:

1. Air France special thanks

發行日期

香港 Hong Kong 1976年7月22日 

法國 France 1975年10月8日 

美國 USA 1975年10月12日......(New York Film Festival) 

美國 USA 1975年12月22日......(limited) 

瑞典 Sweden 1975年12月26日 

芬蘭 Finland 1976年2月20日 

英國 UK 1977年9月1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78年 

法國 France 2000年6月28日......(re-release) 

希臘 Greece 2000年9月1日......(re-release) 

以色列 Israel 2001年4月12日......(re-release) 

波蘭 Poland 2001年10月11日......(Warsaw Film Festival)

更多外文片名

Histoire d'Adèle H., L'

The Story of Adele H.....(USA)

A História de Adèle H......Brazil 

Adele H., una storia d'amore.....Italy

Adelen tarina.....Finland

Berättelsen om Adèle H......Sweden

Diario íntimo de Adela H., El.....Spain

Geschichte der Adele H., Die.....West Germany

Istoria tis Adele Hugo, I.....Greece

演職員表

編劇:

讓·格魯沃爾 Jean Gruault

弗朗索瓦·特呂弗 Francois Truffaut

Jan Dawson ....English adaptation

Frances Vernor Guille ....story (as Frances V. Guille)

Adèle Hugo ....diary

Suzanne Schiffman

主演:

伊莎貝爾·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 ....Adèle Hugo a.k.a. Adèle Lewry

布魯斯·羅賓遜 Bruce Robinson ....Lt Albert Pinson

西爾維·瑪麗奧特 Sylvia Marriott ....Mrs. Saunders

製作人 Produced by:

克勞德·米勒 Claude Miller ....producer

弗朗索瓦·特呂弗 Francois Truffaut ....producer (uncredited)

Marcel Berbert ....producer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Maurice Jaubert

攝影 Cinematography:納斯托·艾爾孟德羅斯 Néstor Almendros ....(as Nestor Almendros)

剪輯 Film Editing:

Martine Barraqué ....(as Martine Barraque)

Yann Dedet

Jean Gargonne

Michèle Neny ....(as Michele Neny)

Muriel Zeleny

藝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Jean-Pierre Kohut-Svelko ....(as Jean-Pierre Kohut)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by:Jacqueline Guyot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Carl Hathwel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uzanne Schiffman ....assistant director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 單聲道

著作權所有:? 1975 Les Films Du Carrosse S.A./Les productions Artistes Associes S.A.

? 1975 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 Inc.

拍攝日期: 1975年1月8日 - 1975年3月21日

攝影機: 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攝製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製作人 Produced by:

克勞德·米勒 Claude Miller ....producer

弗朗索瓦·特呂弗 Francois Truffaut ....producer (uncredited)

Marcel Berbert ....producer

相關評價

愛恨交織後的自我癲狂
為了一個薄情寡義的男人,不惜遠渡重洋與他共結連理,不惜貶低自身價值向他哀求,不惜捨棄自尊靠父母的施捨為他償還貸款,不惜相信以假亂真的睡眠術只為挽回他的心,她不惜代價的付出,換回的卻是窮途末路後的自我癲狂,愛恨交織帶給她的不是幸福而是傷害,這就是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從一個以愛情作為依靠,以婚姻作為目的,滿心歡喜、惹人憐愛的痴情小女孩,逐漸變成一個將愛情視為占有,因愛生恨、為愛報復,卻淪落為自我麻痹、自我癲狂的歐洲女子,讓人唏噓不已。影片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三次夢境中的溺水,其實就是阿黛爾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寫照,家庭上的陰影與愛情上的失敗,讓她在掙扎的同時難以呼吸。
作為法國一代文豪雨果的女兒,再加上還有一個才華橫溢卻不幸早逝的姐姐,這讓阿黛爾從小就活在他們的光環下,無形的壓力與父母的偏心,讓阿黛爾的自尊備受折磨,從此也在她的內心深處種下了恨根,還造就了她好強與自負的性格特徵。後因父母對其婚姻的反對,加上男方之所以不接受她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她是雨果的女兒,這讓阿黛爾對父母更加的反感與厭惡。
求愛失敗後,為了重拾男友的歡心,阿黛爾胡編亂造,卻得到了父母的同意,一直隱姓埋名的阿黛爾對著銀行里的小孩說出了自己的真實姓名,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只屬於自己的稍許曙光。最後因愛情失敗,沒臉回去見父母的阿黛爾過著潦倒而自暴自棄的生活,直到被好心人護送回家,讓人覺得諷刺的是一心想要擺脫雨果女兒身份的阿黛爾,最後還是依靠著父親的名聲重回了溫暖的故鄉。雖說如此,但阿黛爾之所以會變成這樣,家庭的原因有很大的責任。
在愛情方面,可以說阿黛爾為愛而恨,為恨而占有。她從來沒有成全他人的想法與意識,她從頭到尾都獨自沉溺於愛情的泥沼中,無法自拔,直到最後的淹沒也無怨無悔,就像一隻失去了自我的野獸,為了得到獵物而不折手段,在影片中男主角說過:你不是真正的愛我,如果你真的愛我,你根本就不會這樣做。對於阿黛爾來說出現這樣的行為無疑不是愛得太深,就是恨得太深,愛與恨的交織蒙蔽了她的雙眼,以為進行了自我滿足的報復後,他會回到自己的身邊,沒想到卻是徒勞無功,逐漸迷失於愛情的迷宮中自甘墮落。母親的病逝與愛情化為泡影的雙重打擊下,阿黛爾在無力還擊的同時徹底崩潰了,在家庭與愛情的面前,阿黛爾所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
愛得越深,恨得越深,無論是家庭還是愛情都讓阿黛爾受盡折磨,深陷其中就會難以自拔,沉迷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偏激與執迷不悟。阿黛爾的愛是沉重的,就像是一把利劍,深深刺痛了每個人的心,她愛得執著、愛得痴狂,卻忽視了身邊的一切,只看到了痛苦的一面,而忘卻了身邊所疼愛她的人。心智的迷失,漸漸吞噬了她的心智,留下的只有毫無意義的情感留戀,最後也只能在收容所里度過自己漫長的餘生,逗了一大圈,最終還是回到了起點,但內心的怨恨與遺憾永遠都無法磨滅,而逝去的一切也永遠都無法挽回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