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擊》

《四百擊》

《四百擊》是特呂弗的半自傳體作品,探討了一個13歲男孩的生活和內心世界。安托萬(讓-皮埃爾•利奧德 Jean-Pierre Léaud 飾)處於成長的叛逆期,卻沒有得到良好的成長土壤。他面對著僵化保守的學校教育制度、四分五裂的家庭壞境和殘酷冰冷的社會面相,無論如何都找不到出路。他逃課,見到母親和他人偷情,跟老師謊稱母親去世,謊言被揭穿後,他離家出走,徹夜不歸,並為了歸還偷走的印表機而被警察當場抓住,帶去了少管中心,但他還是在大家不留神的時候逃走了。安托萬拚命往外跑,身後警笛鳴起,迷惘的安托萬一直朝著大海奔跑。

基本信息

片名:
  • 四百擊
  • 400百下
  • Quatre cents coups, Les
  • The 400 Blows
  • 400 coups, Les
  • The Four Hundred Blows
  • 主演:
  • 讓·皮埃爾·利奧德 Jean-Pierre Léaud
  • Patrick Auffay
  • Georges Flamant
  • Guy Decomble
  • Albert Rémy
  • 嘉麗‧ 莫莉雅 Claire Maurier
  • 片長: 94 分鐘
    類型: 犯罪 劇情
    地區: 法國
    導演: 弗朗索瓦·特呂弗 François Truffaut
    年份: 1959年5月
    語言: 法語
    級別: Argentina:13 Finland:K-12 Finland:K-8 Singapore:PG Sweden:15 UK:PG
    《四百擊》
    電影海報
    影片簡介:
    13歲的安托萬是個私生子,他與母親和繼父同住在巴黎。安托萬得不到任何溫暖。
    安托萬有個好朋友叫勒內,他們同在一所學校讀書。安托萬功課一直不好,又和老師合不來,有時老師就不準安托萬在課間和同學們一起出去休息。他和勒內都很討厭那個刻板嚴厲的學校,於是一起逃學……

    劇情介紹

    《四百擊》《四百擊》

    巴黎某一學校里,某班學生在考試時,一些男生互相傳閱著一副美女畫片,傳到安托萬·多尼爾時被老師發現並受到了的懲罰。回到家後,父母都不在,安托萬正準備寫作業時,母親回家了,她粗聲粗氣地叫安東尼去買麵粉。他買了麵粉後,和繼父一起回家並吃晚飯,但父母似乎對他都不怎么溫柔,而且父母之間關係也並不十分融洽。

    第二天早上,安托萬起得較遲,他正要跑去學校時碰到一個同學雷納,兩人突然決定逃課到街上玩。但他卻在街上看到母親和另外一個男人接吻。回到家,他和父親共進了晚餐後,而當母親回來後,父母倆則吵了一架。第二天,父母得知安東尼昨天沒去上學,非常生氣。而安托萬回到學校時,謊稱昨天沒上學是因為母親去世了。不久,父母來學校找到了安東尼,並打了他。安東尼一氣之下決定不回家,雷納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去他叔叔的一家舊印刷廠過夜。嘈雜的廠房使安托萬無法入睡,於是他走到街上逛。母親在第二天接他回家,並且很溫柔的對待他,而目的只想讓他不要將自己在外偷情的事告訴父親。

    安托萬借用巴爾扎克的小說語言寫了一篇文章,但被老師斥責為“剽竊”,並要懲罰他。他逃了出去,住到了雷納的家中,每天和他在一起玩。因為缺錢,安托萬決定偷他繼父的打字機來換錢,打字機雖然偷到了,但是賣不出去。於是他又將打字機放回原處,但卻在那時被人抓住。繼父很是生氣,於是將他送進警察局。在警察局裡呆上一晚後,他又被送到了少年管教所。少年管教所的管理非常嚴厲,而父母也對他置之不理,安東尼再也不想呆下去了,在一次踢球時跑了出去。他擺脫了追他的人,一路奔跑,朝著大海的方向……

    演員介紹

    讓-皮埃爾·利奧德

    讓-皮埃爾·利奧德當然不會受所有人的歡迎,但這並不妨礙這個名字在影史上的重要位置。作為一個演員,他受到的歡迎和厭惡多數是出於同一個原因:他是那種導演放心讓他自由發揮的人,在使一部分觀眾不爽的同時卻迷倒了其他的觀眾。同樣顯而易見的是他個性化的特點:非常有特點的談吐,以及標誌性的將手指穿過長發的動作。無論你對他怎么看,這些都將給

    《四百擊》《四百擊》
    你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將他從其他演員中區別開來。

    作為女演員Jacqueline Pierreux和編劇兼副導演皮埃爾·利奧德的兒子,讓-皮埃爾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在電影中扮演角色。他第一次做演員是在經驗豐富的導演Georges Lampin的影片"la Tour, prends garde!"(1957)中扮演一個小角色,當時他13歲。一年後,14歲的他在報紙上看到了一份尋找年輕演員扮演一個問題少年Antoine Doinel的廣告,這份廣告是由弗朗索瓦·特呂弗刊發的,當然,這部電影正是他的處女作《四百下》。讓-皮埃爾以自己清水芙蓉般自然而又極其天才的氣質從數百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了該片的主演 ——以及接下來的四部特呂弗自傳體電影,包括1978年的終結篇《愛情長跑》

    特呂弗幫助他認識了新浪潮中的其他明星,尤其是讓-呂克·戈達爾——他參加了戈達爾的八部電影以及一部電視電影,逐漸的成為了他們的標誌。

    出於對自己表演才能的不自信,他也曾打算改行做導演(實際上只做過一次)或者做特呂弗、戈達爾等人的副手,但是作為特呂弗在電影中的替身,以及左派電影的代言人形象最終鼓勵他堅持了下來。戈達爾的《男性女性》(1966)使他在當年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影帝稱號。

    作為一名激進的左派份子,他不僅和國內導演合作,也參加了大量的國外左派導演的電影,包括義大利帕索里尼的《豬圈》(1968),波蘭的史可里姆夫斯基的"Dialog 20-40-60"(1968),巴西Carlos Diegues的"Os herdeiros"(1970),沙·格勞貝爾的《七首雄獅》(1971)。貝托魯奇也曾在電影《巴黎最後的探戈》中啟用他與白蘭度對戲(後者太敬畏他以至於不能與他一起表演)。

    在Jean Eustache經典的法式藝術電影的《母親與娼妓》中做了精湛演出之後,讓-皮埃爾忙碌的拍攝生涯結束了。70年代末和整個80年代中,讓-皮埃爾減少了出鏡的次數,而且大多是在電視上。偶爾也會在某個主流電影中表演,像Josiane's Balasko的犯罪喜劇"Les keufs",這個電影給了他一次愷撒獎的提名。在90年代,當新銳派(新新浪潮)導演們向自己的偶像們致敬的時候,讓-皮埃爾在他們的影片中開始了令人激動的回歸。這些導演包括奧利維耶·阿薩亞斯,Danièle Dubroux,Serge Le Péron,貝特朗·波尼洛以及國外導演們:芬蘭的阿基·考里斯馬基,台灣的蔡明亮。一個永遠年輕的,反叛的,不甘平靜的,固執討厭的,魅力四射的讓-皮埃爾·利奧德,從他的圓臉出現在《四百擊》中開始,就注定了永遠的輝煌。

    影片評論

    《四百擊》《四百擊》
    特呂福在《四百擊》中敘述了他悲慘的少年時代。

    ——喬治·薩杜爾

    乾淨、簡潔、清晰,我們被這部電影重重包圍,深深打動。

    ——reel電影評論

    特呂弗在拍攝一種生活,一種真實的、沒有任何修飾的生活。

    ——reel電影評論

    《四百擊》正是以安東尼的成長中瑣碎的細節表露那個時代青少年的內心世界。

    ——DVD評論

    《四百擊》平直的敘述方式中蘊藏著一種博大的張力。

    ——戈達爾

    幕後製作

    《四百擊》《四百擊》
    片名在法語中是“奮力抗議”的意思,指主人公對社會不公的抗議。他經歷的少年痛苦乃非常典型的人生歷程,沒有絲毫矯飾和誇大,因此能引起廣泛共鳴。本片最早的構思是一部20分鐘的短片,後被特呂弗從四部短片方案中選擇處理成完整的故事片。當年一經問世,立即成為新浪潮電影流派的開山之作,亦得到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殊榮,是藝術電影史上一座豐碑。

    在觀看這部電影之前,或者就算是看了之後,一定會有很多的人不明白這部呈述一個少年生活瑣事的電影為何取名為《四百擊》。然而,只要略懂法語,或查查法漢詞典,就會明白,“四百擊”原來是法語中一個固定的短語,其意思就是把不聽話的孩子打上400下,以便他能變成好孩子。這與中國的“黃荊棍下出好人”基本上一模一樣。這部電影的片名有時也被譯為“胡作非為”,如果說“四百擊”就是挨揍本身,那么,“胡作非為”就是挨揍的原因了。在這部以特呂福自身童年經歷為底色的電影中,小主人安東尼·達尼萬不好好聽課,在課堂上傳閱美女圖片,在牆上塗抹咒罵老師的壞話,……總之,他不討人喜歡,這使得老師和家長都認為他只會說謊,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他偷了他父親單位的打字機,沒有賣掉,反而被抓獲,於是被送到少管所。根據社會學家的調查分析,因為缺乏關心和愛,小孩子常常藉助這些所謂的“胡作非為”來釋放內在的天真,來表達無聲的反抗,然而等待他卻也常常不是關心和愛的出現,而是“黃荊棍”的“四百擊”,是布滿鐵絲網的少管所。《四百擊》正是對這一社會現象的控訴。

    《四百擊》是二十世紀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其敘事手法簡單、直接,有一種穿透心扉的力量。這種簡潔、樸實的電影手法在“新浪潮”初期甚至是一種必需的標記。這既是因為二戰之後各國有良知有追求的電影人都對電影製造幻覺帶來的邪惡在不斷地反思,也與當時法國存在主義思潮甚囂塵上有關,而且,新浪潮的那一代導演大都是影迷出身,在手執導筒之前,這些人都曾在法國電影資料館猛磕先前電影史上的各種好影片,並撰寫精彩影評呈現自己的電影主張。毫無疑問,這些導演既受到二、三十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技術的深刻影響,也受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電影思想的深刻影響。他們以反抗法國“優質電影”為名,發展出自己的電影觀念,並在自己的電影實踐中發展出新的電影風格,從而開創了一個時代的新風尚。《四百擊》作為揭竿起義之作,毫無疑問排在這一“浪潮”的浪尖之上。

    導演介紹

    《四百擊》《四百擊》
    特呂福原本是一個流落街頭、風餐露宿的孤兒,也曾因為偷竊而被關進了少年犯的監獄。幸運的是,一個名叫安德烈·巴贊的人把他從那裡領了出來,並撫養他長大成人。這個安德烈·巴贊,在電影史上也是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他,也許就沒有後來“新浪潮”。是巴贊,這個思想敏銳見解獨到並且心懷悲憫的人,把特呂福培育成了一名電影迷,爾後,成為世界級導演。在巴贊的提攜幫助之下,特呂福一直為巴贊主編的《電影手冊》撰稿,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影評人。安德烈·巴贊英年早逝後,到了1958年,特呂福在妻子娘家的慷慨贊助之下,終於完成了這部具有極強自傳性質的“處男作”,從而一炮走紅。這部電影也是他後來一系列以安東尼·達諾這個角色為劇情中心的開端之作。從1959年到1979年,特呂福拍攝了五部這樣的電影,在影片中,安東尼·達諾不斷成長、戀愛、結婚、發生婚外情、離婚,然後衰老。從這些電影中,我們既可以看到堪稱“新浪潮”之“臉面”的尚皮耶·李奧的成長,也可以從這個角色身上看到特呂福自己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對生活的所思所感。特呂福後來拍過很多電影,從形式上看更趨近於商業電影,這也導致了同為“電影手冊”影評人和“新浪潮”大導演的戈達爾對他的激烈抨擊,他們原本深厚的友誼徹底碎裂。然而,現在看來,戈達爾那些關於下層階級反抗的電影的觀眾肯定不可能是下層階級,反倒是特呂福的電影的溫情和感傷更能投合下層階級的心理。因此,特呂福的電影受到普遍的推崇和喜愛。在港台地區,特呂福也被譯為楚浮,似乎更符合他的名字的法語發音。

    精彩對白

    吉爾伯特·達諾:我心情還行。

    朱麗葉·達諾:我心情糟透了。

    安東尼·達諾:我需要一點錢吃午飯,爸爸。我是要1000法郎。

    朱利耶·達諾:所以你想要的是500,實際上你需要300。給你100。

    吉爾伯特·達諾:到月底,好東西都吃光了。

    朱利耶·達諾:所以,我需要一件新T恤。

    英語老師:最後一個簡單問題:where is your father?

    萊內:Ze fazer.

    英語老師:錯了。The father。

    萊內:Ze fazer.

    英語老師:錯了。舌尖放在牙齒之間,仿佛你口齒不清。Father。

    萊內:Fazer。

    英語老師:錯。.

    萊內:老師啊,我真得不能。沒有人有你那樣的舌頭。

    法官:我想,我們應該把你們的孩子放在一個特別地方進行觀察。

    吉爾伯特:是海邊么,長官?

    心理學家:你父母說你總是撒謊。

    安東尼·達諾:喔,我是偶爾撒謊。有時候,我說真的他們還是不相信我,因此我就更願意撒謊了。

    幕後花絮

    ·新浪潮運動開始的1959年期間,有24位法國導演拍攝了他們的處女作,其中,特呂福的《四百擊》戈達爾《精疲力竭》是其中的頂尖之作。

    ·在《四百擊》中,當安東尼和他的小夥伴萊內逃學,在街上閒蕩之際,他們經過一睹貼著海報的牆時,他們撕下了一張女人的海報,那個女人是哈利特•安德森,海報上的圖片是她在英格瑪·伯格曼一九五三年拍攝的電影《不良少女莫尼卡》中的鏡頭,這部電影是關於一對年輕戀人離家出走“去尋求自己的生活”的故事。

    ·本片題名來自於法國的俗語“faire les quatre cents coups”,意思是“揍四百下”。

    ·安東尼喜吸紙菸,這與特呂福生活中的習慣一模一樣。

    穿幫鏡頭

    ·在重力鏇轉機那個段落結束時,當攝影機搖向觀看的人群,錄音話筒出現在了銀幕上。

    ·當安東尼和萊內到電影院去的時候,萊內穿著一件黑色的外套,但是在下一個鏡頭中,他卻只穿了一件夾克。

    ·當安東尼照鏡子的時候,他的父親站在他身後,攝影機也在鏡子中被反映出來了。

    ·電影快結束時,當安東尼到達水邊,工作人員的影子出現在了沙灘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