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下》

《四百下》

特呂弗的半自傳體作品,也是安托萬系列的第一部。新浪潮電影流派的開山之作,獲坎城最佳導演獎殊榮,是藝術電影史上一座豐碑。

基本信息

簡介

四百下四百下

特呂弗的半自傳體作品,也是安托萬系列的第一部。新浪潮電影流派的開山之作,獲坎城最佳導演獎殊榮,是藝術電影史上一座豐碑。

演員列表

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 Francois Truffaut

編劇:弗朗索瓦·特呂弗 Francois Truffaut

Marcel MOUSSY

弗朗索瓦·特呂弗 Francois Truffaut

Marcel Moussy 

演員:讓-皮埃爾·利奧德 Jean-Pierre Léaud

讓-克勞德·布里亞利 Jean-Claude Brialy

讓娜·莫羅 Jeanne Moreau 

菲利普·德·普勞加 Philippe de Broca)

雅克·德米Jacques Demy

弗朗索瓦·特呂弗 Francois Truffaut

Claire Maurier

Albert Rémy

Guy Decomble

Georges Flamant

Patrick Auffay

Daniel couturier

製作人:弗朗索瓦·特呂弗 Francois Truffaut .....producer (uncredited)

原創音樂:Jean Constantin

攝影:Henri Decaë

剪輯:Marie-Josèphe Yoyotte

布景師:Bernard Evein  

副導演/助理導演 :Robert Bober

菲利普·德·普勞加 Philippe de Broca

Francis Cognany

Alain Jeannel

攝影機:Chevereau Cameras

攝製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製作公司:   

Les Films du Carrosse [法國]

Sédif Productions [法國]

發行公司:

Cocinor [法國] ..... (1959) (France) (theatrical)

Altomedia. Co. Ltd. [韓國] ..... (Korea) (DVD)

ClassicLine [巴西] ..... (Brazil) (DVD)

Fox Lorber [美國] ..... (USA) (DVD)

ROSEBUD [希臘] ..... (Greece) (theatrical re-release)

標準收藏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美國] ..... (USA) (DVD)

Zenith International Films Inc. [美國] ..... (USA) (subtitled)

其它公司:

Auditorium S.I.M.O. ..... auditorium

L'Ecole Technique de Photographie et de Cinématographie [法國] ..... thanks

劇情介紹

四百下四百下

巴黎某一學校里,某班學生在考試時,一些男生互相傳閱著一副美女畫片,傳到安托萬·多尼爾時被老師發現並受到了的懲罰。回到家後,父母都不在,安托萬正準備寫作業時,母親回家了,她粗聲粗氣地叫安東尼去買麵粉。他買了麵粉後,和繼父一起回家並吃晚飯,但父母似乎對他都不怎么溫柔,而且父母之間關係也並不十分融洽。

第二天早上,安托萬起得較遲,他正要跑去學校時碰到一個同學雷納,兩人突然決定逃課到街上玩。但他卻在街上看到母親和另外一個男人接吻。回到家,他和父親共進了晚餐後,而當母親回來後,父母倆則吵了一架。第二天,父母得知安東尼昨天沒去上學,非常生氣。而安托萬回到學校時,謊稱昨天沒上學是因為母親去世了。不久,父母來學校找到了安東尼,並打了他。安東尼一氣之下決定不回家,雷納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去他叔叔的一家舊印刷廠過夜。嘈雜的廠房使安托萬無法入睡,於是他走到街上逛。母親在第二天接他回家,並且很溫柔的對待他,而目的只想讓他不要將自己在外偷情的事告訴父親。

安托萬借用巴爾扎克的小說語言寫了一篇文章,但被老師斥責為“剽竊”,並要懲罰他。他逃了出去,住到了雷納的家中,每天和他在一起玩。因為缺錢,安托萬決定偷他繼父的打字機來換錢,打字機雖然偷到了,但是賣不出去。於是他又將打字機放回原處,但卻在那時被人抓住。繼父很是生氣,於是將他送進警察局。在警察局裡呆上一晚後,他又被送到了少年管教所。少年管教所的管理非常嚴厲,而父母也對他置之不理,安東尼再也不想呆下去了,在一次踢球時跑了出去。他擺脫了追他的人,一路奔跑,朝著大海的方向。

相關評論

一句話評論:

Angel faces hell-bent for violence.

Det franske mesterværk om de unge i lømmelalderen[Denmark]

特呂福在《四百擊》中敘述了他悲慘的少年時代。 ——喬治·薩杜爾

乾淨、簡潔、清晰,我們被這部電影重重包圍,深深打動。 ——reel電影評論

特呂弗在拍攝一種生活,一種真實的、沒有任何修飾的生活。 ——reel電影評論

《四百擊》正是以安東尼的成長中瑣碎的細節表露那個時代青少年的內心世界。 ——DVD評論

《四百擊》平直的敘述方式中蘊藏著一種博大的張力。 ——戈達爾

精彩影評:

《The 400 Blows》(四百擊,法文:LES QUATRE CENTS COUPS) 法國新浪潮著名導演弗朗科依斯·特呂弗1959年拍攝,這部作品給他帶來了國際聲譽。這是一部反映青少年問題的影片,主人公——小男孩Antoine Doinel因無法忍受學校、家庭、社會的重壓而走上叛逆的道路,尋找自己的自由。

“四百擊”譯自英文“The Four Hundred Blows”,而後者又譯自法文LES QUATRE CENTS COUPS,該俚語的意思是“青春期的強烈叛逆”。也許譯作“無因的反叛”更好。

Antoine被自己的父親送進警察局,和罪犯與妓女一起被壓上警車時,黑夜中他臉龐上閃閃的淚水。這一幕另人難忘。

幕後製作

片名在法語中是“奮力抗議”的意思,指主人公對社會不公的抗議。他經歷的少年痛苦乃非常典型的人生歷程,沒有絲毫矯飾和誇大,因此能引起廣泛共鳴。本片最早的構思是一部20分鐘的短片,後被特呂弗從四部短片方案中選擇處理成完整的故事片。當年一經問世,立即成為新浪潮電影流派的開山之作,亦得到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殊榮,是藝術電影史上一座豐碑。  關於電影

在觀看這部電影之前,或者就算是看了之後,一定會有很多的人不明白這部呈述一個少年生活瑣事的電影為何取名為《四百擊》。然而,只要略懂法語,或查查法漢詞典,就會明白,“四百擊”原來是法語中一個固定的短語,其意思就是把不聽話的孩子打上400下,以便他能變成好孩子。這與中國的“黃荊棍下出好人”基本上一模一樣。這部電影的片名有時也被譯為“胡作非為”,如果說“四百擊”就是挨揍本身,那么,“胡作非為”就是挨揍的原因了。

在這部以特呂福自身童年經歷為底色的電影中,小主人安東尼·達尼萬不好好聽課,在課堂上傳閱美女圖片,在牆上塗抹咒罵老師的壞話,……總之,他不討人喜歡,這使得老師和家長都認為他只會說謊,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他偷了他父親單位的打字機,沒有賣掉,反而被抓獲,於是被送到少管所。根據社會學家的調查分析,因為缺乏關心和愛,小孩子常常藉助這些所謂的“胡作非為”來釋放內在的天真,來表達無聲的反抗,然而等待他卻也常常不是關心和愛的出現,而是“黃荊棍”的“四百擊”,是布滿鐵絲網的少管所。《四百擊》正是對這一社會現象的控訴。

《四百擊》是二十世紀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其敘事手法簡單、直接,有一種穿透心扉的力量。這種簡潔、樸實的電影手法在“新浪潮”初期甚至是一種必需的標記。這既是因為二戰之後各國有良知有追求的電影人都對電影製造幻覺帶來的邪惡在不斷地反思,也與當時法國存在主義思潮甚囂塵上有關,而且,新浪潮的那一代導演大都是影迷出身,在手執導筒之前,這些人都曾在法國電影資料館猛磕先前電影史上的各種好影片,並撰寫精彩影評呈現自己的電影主張。毫無疑問,這些導演既受到二、三十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技術的深刻影響,也受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電影思想的深刻影響。他們以反抗法國“優質電影”為名,發展出自己的電影觀念,並在自己的電影實踐中發展出新的電影風格,從而開創了一個時代的新風尚。《四百擊》作為揭竿起義之作,毫無疑問排在這一“浪潮”的浪尖之上。

關於導演

特呂福原本是一個流落街頭、風餐露宿的孤兒,也曾因為偷竊而被關進了少年犯的監獄。幸運的是,一個名叫安德烈·巴贊的人把他從那裡領了出來,並撫養他長大成人。這個安德烈·巴贊,在電影史上也是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他,也許就沒有後來“新浪潮”。是巴贊,這個思想敏銳見解獨到並且心懷悲憫的人,把特呂福培育成了一名電影迷,爾後,成為世界級導演。在巴贊的提攜幫助之下,特呂福一直為巴贊主編的《電影手冊》撰稿,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影評人。安德烈·巴贊英年早逝後,到了1958年,特呂福在妻子娘家的慷慨贊助之下,終於完成了這部具有極強自傳性質的“處男作”,從而一炮走紅。這部電影也是他後來一系列以安東尼·達諾這個角色為劇情中心的開端之作。從1959年到1979年,特呂福拍攝了五部這樣的電影,在影片中,安東尼·達諾不斷成長、戀愛、結婚、發生婚外情、離婚,然後衰老。從這些電影中,我們既可以看到堪稱“新浪潮”之“臉面”的尚皮耶·李奧的成長,也可以從這個角色身上看到特呂福自己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對生活的所思所感。特呂福後來拍過很多電影,從形式上看更趨近於商業電影,這也導致了同為“電影手冊”影評人和“新浪潮”大導演的戈達爾對他的激烈抨擊,他們原本深厚的友誼徹底碎裂。然而,現在看來,戈達爾那些關於下層階級反抗的電影的觀眾肯定不可能是下層階級,反倒是特呂福的電影的溫情和感傷更能投合下層階級的心理。因此,特呂福的電影受到普遍的推崇和喜愛。在港台地區,特呂福也被譯為楚浮,似乎更符合他的名字的法語發音。

經典鏡頭

提到這部片子,一般人都能想到最後有關奔跑的經典長鏡頭,這已被列入教科書中,其實本片還有很多精彩的段落。

導演選取了學校、家、警察局、少管所等地點做為對少年Doinel的施壓場所,在這些地方Doinel永遠處於被動的角色,鏡頭很少給人物全景。只有在街道或廣場等室內的地方,鏡頭才放得開些,而且表達的內容也相對樂觀。如片頭低角度仰拍的巴黎街景,或體育老師帶領眾學生慢跑,跑到後來學生全都溜走的那個俯拍遠景鏡頭,還在配樂上加了輕鬆的元素,在內容上也洗掉了一些壓抑感。

但這並不說明在室外或街上Doinel就都很快樂,從一場在饑寒交迫的深夜偷牛奶的戲就可以看出。Doinel先起從印刷廠的“臨時床”上起身,向鏡頭縱深走出,到街上後,向鏡頭右邊走,通過跳軸又轉到左邊邊,然後在偷牛奶的時候,更是左右反覆走了好幾次,最後走左邊出鏡,然後是從畫面縱深處走到前景,攝像機搖到一個黑與白交界的街角落,被黑色淹沒的Doinel大口喝著白色的牛奶,對比分明。這段戲充滿了陰暗、落寞的氣息,哪怕在後面Doinel跑入人流滾滾的大街里都擋不住那種孤獨的意味。

本片特寫鏡頭比較少,有種說法是特寫鏡頭過於強調個體本身,就割裂了與環境的關係,相對於整部影片而言這個鏡頭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而這也反映出導演對與環境與紀實的表達方式和自己獨特的理解。

在影片中Doinel有很多跑的鏡頭,但都跑不遠,鏡頭時長也很短。而壓抑的氛圍一直在持續,直到最後進入少管所達到一個高潮,Doinel在與心理醫生的對話,通過迭畫跳接來積累情緒上的不流暢,而Doinel的母親探訪更是通過對話把這種壓抑發展到新的高峰。於是,在影片的最後,出於節奏的考慮,導演採取了長鏡頭的手法,讓主人公和影片積累的情緒來一次徹底宣洩。  

採取長鏡頭之前的一個鏡頭是Doinel躲在橋下面,看到沒人追過來,於是向畫面深處跑幾步,然後向左拐。第一個長鏡頭長約一分二十秒,Doinel從左面出畫,跳軸,強調情緒的變化。中全景,然後一直跑,跑出少管所的範圍,聲音是同期跑步聲,甚至都能感受到他的心跳。第二個鏡頭,Doinel全景從畫面遠處向鏡頭右邊跑來,出畫,這時背景配樂起,鏡頭開始向左搖,能聽到海浪聲。當搖到海上的景色時,音樂聲很大,用力的煽了一會兒情,照常理這時候電影就可以結束了,但攝像機還在向左搖,一直搖到岸邊,出現Doinel的背影,剛才跑向鏡頭方向的Doinel現在是從鏡頭近處向縱深跑去,這個運動方向的轉變十分自然,而且美妙,這個鏡頭一共大概50秒鐘。影片的最後一個一多分鐘的長鏡頭,表現的還是跑,全景,Doinel從岸上下來,跑到海灘上,繼續向畫面右方跑,鏡頭開始慢慢向右後方移動,搖。Doinel跑向大海,在海水中橫著向右走了幾步,卻回過頭向鏡頭走來,畫面定格並推向了他那雙迷茫、憂鬱的雙眼,特寫,音樂和海浪聲仍在繼續,劇終。

這三個一組的長鏡頭,從視聽角度看拍得真是爐火純青,影片的配樂也十分到位。像這樣的影片,無論在哪年誕生,最佳導演獎都會有Truffaut的位置。

Doinel能看到大海,卻看不到自由。也許,爭取自由的代價,就是失去自由。

除了經典二字,還是經典二字。看完這部電影就能知道蔡明亮為什麼要在「你那邊幾點」對本片致敬,也明白那個與陳湘琪在巴黎街頭對坐的老男人尚皮耶李奧,對整個電影史來說有多么重要。楚浮從這部電影揭開「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序幕,也傾瀉了他青春年少時的怒火與喟嘆,即使現在看來,這部片對兒童心理與教育制度的針砭依然鏗鏘有力,讓人熱血澎湃;卻也獻盡楚浮除了是個創作者外,自己不諱言同時身為一個影迷的溫柔心情。

至於末尾那段經典得要命的長跑,則是所有關於反叛和逃離的隱喻里最明顯的一個。當然最最精彩的,還是Antoine面對大海的浪潮來襲時那著名的眼神。

精彩花絮

新浪潮運動開始的1959年期間,有24位法國導演拍攝了他們的處女作,其中,特呂福的《四百擊》和戈達爾的《精疲力竭》是其中的頂尖之作。

在《四百擊》中,當安東尼和他的小夥伴萊內逃學,在街上閒蕩之際,他們經過一睹貼著海報的牆時,他們撕下了一張女人的海報,那個女人是哈利特•安德森,海報上的圖片是她在英格瑪·伯格曼一九五三年拍攝的電影《不良少女莫尼卡》中的鏡頭,這部電影是關於一對年輕戀人離家出走“去尋求自己的生活”的故事。

本片題名來自於法國的俗語“faire les quatre cents coups”,意思是“揍四百下”。

安東尼喜吸紙菸,這與特呂福生活中的習慣一模一樣。

穿幫鏡頭

在重力鏇轉機那個段落結束時,當攝影機搖向觀看的人群,錄音話筒出現在了銀幕上。

當安東尼和萊內到電影院去的時候,萊內穿著一件黑色的外套,但是在下一個鏡頭中,他卻只穿了一件夾克。

當安東尼照鏡子的時候,他的父親站在他身後,攝影機也在鏡子中被反映出來了。

電影快結束時,當安東尼到達水邊,工作人員的影子出現在了沙灘上。

精彩對白

吉爾伯特·達諾:我心情還行。

朱麗葉·達諾:我心情糟透了。

安東尼·達諾:我需要一點錢吃午飯,爸爸。我是要1000法郎。

朱利耶·達諾:所以你想要的是500,實際上你需要300。給你100。

吉爾伯特·達諾:到月底,好東西都吃光了。

朱利耶·達諾:所以,我需要一件新T恤。

英語老師:最後一個簡單問題:where is your father?  

萊內:Ze fazer.

英語老師:錯了。The father。

萊內:Ze fazer.

英語老師:錯了。舌尖放在牙齒之間,仿佛你口齒不清。Father。

萊內:Fazer。

英語老師:錯。.

萊內:老師啊,我真得不能。沒有人有你那樣的舌頭。

法官:我想,我們應該把你們的孩子放在一個特別地方進行觀察。   

吉爾伯特:是海邊么,長官?

心理學家:你父母說你總是撒謊。

安東尼·達諾:喔,我是偶爾撒謊。有時候,我說真的他們還是不相信我,因此我就更願意撒謊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