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都鄉

阿都鄉

阿都鄉位於宣威市東北部,距市中心84公里。1986年被曲靖市列為貧困鄉,1995年被省政府列為扶貧攻堅鄉,2001年被列為雲南省20個最邊遠的民族特困鄉之一。全鄉轄谷興、阿都、姜棚、同興、施都、合慶、梨樹、增坪、銀廠、發吉、大佐、榮勝等12個村民委員會,其中發吉村為民族村;轄60個村民小組、171個自然村。居住著漢、彝、回、水、壯、白六個民族。有國土面積125.66平方公里,耕地62491.41畝。2006年,被曲靖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曲靖市平安鄉鎮”。

基本信息

鄉情概況

阿都鄉阿都鄉
阿都鄉位於宣威市東北部,距市區84公里。東與文興鄉接壤,南與格宜、龍場相連,西與雙河、樂豐毗鄰,北與貴州省威寧縣隔河相望。全鄉有國土面積125.66平方公里,轄12個村民委員會,其中發吉村為民族村;轄60個村民小組、171個自然村, 耕地35421.2畝,居住著漢、彝、回、水、壯、白六個民族,2007年末有 9487戶,總人口37380人,少數民族人口2276人,占總人口的6.09%,人口自然增長率5.4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97人。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海拔最高2480.8米,最低1300米,境內有8個村委會有一定儲量的煤、銅、錳等礦產資源。

阿都鄉全面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實現新提升。2007年全鄉經濟總收入8574.2萬元,增長23.35%,農民人均純收入1405元,同比增長31.6%。全年財政收入1433萬元,增長13.55%。在農業產業結構中注重發展特色經濟。烤菸種植面積4575畝,產值750萬元,較上年增7.6%。種植蠶桑6709畝,總產值460萬元;種植生薑1200畝,總產值432萬元。肥豬出欄4.42萬頭,畜牧業產值4560.5萬元。通過產業結

阿都鄉阿都鄉

構調整,拓寬增收渠道,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

通過完善設施和強化教育教學質量管理,中學在校學生達1800人,國小在校學生502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保持在98%以上;共實施退耕還林10110畝,扶持發展蠶桑、板栗、藤梨、核桃等經濟林果10700畝,其它造林面積14500畝,森林覆蓋率從3.02%上升到32.2%;興建了衛生院綜合樓和12個村級衛生所,改善了醫療環境,新農合收繳資金30.6萬元,參合率達85%,門診及住院減免補償金額達58.5萬元,民眾切實得到實惠,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注重文化事業發展,電視覆蓋率達45.7%,6個手機通訊台覆蓋了8個村委會,農民業餘文化生活明顯改善。

基礎設施

阿都鄉阿都鄉街道
針對基礎設施發展滯後,鄉黨委政府加大協調力度,爭取各類項目支持,積極整合資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期間共投資874.6萬元建成格—阿彈石公路11.2公里,新修村組公路36.6公里,實現全鄉12個行政村、128個自然村通車,自然村通車率上升到74.9%;電網改造4762戶,電改率達52.4%;投入資金63萬元解決了4200人飲水困難。投入860萬元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13個村完小點全部實現排危;投入350萬元完善水務、畜牧、衛生、司法等站所建設,新建了3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690萬元,年均增844萬元。其中2007年完成1321萬元,比2002年增加853萬元。影響地方發展的“瓶頸”制約因素得到緩解,發展後勁不斷增強。

共投資2000餘萬元修通公路238公里,其中彈石公路11.228公里,共有12個行政村、94個自然村通車,自然村通車率達54.9%;實施電網改造4762戶,農戶電改率達52.4%;共建管引工程38640米,大小水池216個,小水窖1287個,總容量48300方,自來水飲用率29.9%,全鄉65%的民眾解決了吃水難問題,3569畝耕地實現農田水利化;投入860萬元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13個村完小點全部實現排危;6個手機通訊台確保了幹部民眾信息溝通;寬頻網接通豐富了民眾精神文化生活。

農村經濟

阿都鄉阿都鄉
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14436”發展思路(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堅持科技穩鄉、教育興鄉、生態立鄉、產業強鄉四大戰略,突出社會事業、基礎設施、作風建設、項目落實四個重點,培育魔芋、竹子、礦產三個後續產業,發展烤菸蠶桑生薑畜牧核桃勞務六大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狠抓農業科技措施推廣,穩步推進糧食、烤菸、畜牧等傳統生產,加快發展蠶桑、生薑等特色產業,積極培育林果、礦產等新興產業。年均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近6萬畝,推廣玉米四配樣板、馬鈴薯雙壟高墒樣板5000畝;烤菸統一種植“紅大”品種4500畝;實施退耕還林10110畝,配套種植蠶桑6140畝;扶持發展養豬專業戶533戶,建有一類生豬養殖小區1個、二類生豬養殖小區3個、仔豬擴繁場1個、養牛小區1個、養羊小區1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12847人,勞務收入突破2500萬元。實現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7369萬元,“十五”以來年均增速17%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82元,年均增150元;糧食總產實現產量1321.4萬公斤;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0萬元,年均增速15%。

阿都鄉1992年在同興村試種蠶桑100畝,發展到8個村委會6140畝,年產蠶繭已達66.7噸,加工銷售1—4公斤 “同興牌”蠶絲被4000餘床,純手工製作的蠶絲被純天然,原生態,綠色環保,質優價廉,柔軟舒適,供不應求。清朝搭棚看姜而得名的“姜棚小黃姜”共種植1200畝,年產生薑1800噸,加工銷售的薑絲、薑片、姜粉等禮品姜肉質細嫩,色澤清黃,絲少微甜,是健胃調脾、辛辣芳香、口味純正、回味無窮的人間美食,具有溫中止嘔、散寒止咳、發汗解表、排毒利水之藥用功效。

生態環保

阿都鄉阿都鄉樹木
宣威市阿都鄉始終堅持“科技興鄉、生態立鄉”發展戰略,生態工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森林覆蓋率從2002年的3.02%提高到32.2%,該鄉惡劣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的良好局面。阿都鄉邊遠偏僻,自然生態環境比較惡化,2002年全鄉的森林覆蓋率僅為3.02%。該鄉不斷強化林政執法和森林管護,藉助退耕還林機遇,切實做到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減輕農民負擔三個結合,認真實施天保工程、河堤治理和組織鄉村幹部進行義務植樹,大幹生態工程建設。共實施退耕還林10110畝,扶持發展蠶桑、板栗、藤梨、核桃等經濟林果10700畝,其它造林面積14500畝。全鄉的森林覆蓋率從2002年的3.02%上升到32.2%。

“十五”期間,阿都鄉把生態建設列為地方發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實施“生態立鄉”戰略,確定了“山頂戴帽子,山腰系帶子、山腳穿鞋子”的生態發展思路,做到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相結合,共實施退耕還林10110畝,其它工程造林12500畝,森林覆蓋率從2001年的3.02%上升到32.2%,同時扶持發展蠶桑板栗、藤莉、核桃等經濟林果56300畝,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結合。境內儲藏的煤、銅、鐵、錳等礦產資源仍未合理開發利用,沒有任何工業污染,境內資源、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山在變清,水在變綠。

衛生教育

阿都鄉阿都鄉病房
全鄉有農戶9223戶,40022人,其中農業人口36926人,占總人口的92.2%;男性19981人,占總人口的54.4%;女性16731人,占總人口的45.6%;少數民族人口2279人,占總人口的6.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17人;鄉黨委政府嚴格落實計畫生育、少生獎勵的人口政策,認真落實“三為主”,切實推進“三結合”,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建立和完善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新機制,積極引導民眾生育觀念的轉變,切實穩定低生育水平,各項計畫生育目標任務能夠圓滿完成,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民眾生育觀念有了根本性轉變,人口數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質明顯提高。2007年,1400平方米的衛生院綜合樓建成投入使用,投入30萬元購置了12張病床及其它醫療設施;2007年12個村級衛生室建成,標誌著全鄉初級衛生保健網路基本形成。衛生院現有醫務人員14人,其中具有大專文化程度8人,醫師職稱4人;有鄉村醫生34人。民眾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5%以上,門診及住院減免補償金額已突破50萬元。醫療環境得到改善,民眾切實得到實惠,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不良現象得到有效遏制,衛生事業快速健康發展。

全鄉有中學1所,建築面積9052平方米,其中危房4376平方米;有2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710人,毛入學率99%,輟學率2%以下;教職工88人。有國小40所,其中村完小13所,村小點27所;建築面積19524平方米,D級危房5648平方米;有117個教學班,在校學生6579人;教職工17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輟學率0.2%以下,2005年實現國小六年級集中辦學。近年來,鄉黨委政府把教育列為三大工作重點之一,大力實施“教育興鄉”戰略,堅持以質量為基礎,以發展為中心,向管理要質量,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求知識,以局部帶整體的教育工作思路;把好教書和育人兩個著力點,以培養“六有”現代人為目標,以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為突破口;堅持科研興校、學習強校、文化立校的辦學道路,切實強化以排危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師資力量最佳化和教學管理。達到“十五”期間年均排危1000平方米以上,中學年均增生100人,國小年均增生200人,使全鄉中考上線人數和升學率從2002年的11人、13.6%上升到2007年的158人、47.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