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貝力龍

阿貝力龍

阿貝力龍科(學名Abelisaurus)是阿貝力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現今的南美洲阿根廷,BC8000萬年前的坎帕階。儘管有一個肯亞的未命名種有可能超過它。和它們的近親相比,阿貝力龍身材中等,也有著短小的前肢,頭部和身體的比例較短。存在於地球,是恐龍大家族的一員。是食肉恐龍,捕食食草恐龍。與霸王龍相似。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它是兩足的肉食性恐龍,雖然只有一部分的頭顱骨化石標本,但估計身長可達10米4.5噸。是阿貝力龍科已知的第二大成員,體型和瑪君顱龍和爆誕龍不相上下。

阿貝力龍簡介

阿貝力龍 阿貝力龍
阿貝力龍復原圖(趙闖 繪) 阿貝力龍復原圖(趙闖 繪)

阿貝利龍屬的名字意思是“阿貝力的蜥蜴”,為了紀念發現該標本的羅伯特·阿貝力(Robeto Abel),他同時也是擺放該標本的阿根廷的西波列蒂省立博物館的前館長。而阿貝力龍的學名則是以標本發現處的阿根廷科馬約地區為名。其屬及種名都是由阿根廷古生物學家何塞·波拿巴和奧尼拉斯·諾瓦斯(Fernando Novas)於1985年所命名,並將它分類在新建立的阿貝力龍科內。

分布範圍

阿貝力龍超科被認為屬於角鼻龍下目,而在中侏羅紀的馬達加斯加曾發現可能是阿貝力龍超科的化石。阿貝力龍科的化石僅發現於岡瓦納大陸。當阿貝力龍科首次在1985年被建立時,僅包含食肉牛龍與阿貝力龍,兩者都來自於晚白堊紀的南美洲,最大的是爆誕龍,當時的阿貝力龍科僅位於晚白堊紀的印度(印度鱷龍與勝王龍)與馬達加斯加(瑪君龍);白堊紀時期的印度與馬達加斯加是緊密連線在一起。過去一度認為非洲沒有發現過阿貝力龍科化石,顯示非洲脫離岡瓦納大陸之後,大約BC1億年前,這群動物才演化出來。然而,在北非的中白堊紀地層發現了皺褶龍與其他阿貝力龍科恐龍,推翻了這個假設。阿貝力龍科恐龍也生存於中白堊紀的南美洲,顯示這群動物是在岡瓦納大陸分裂之前就演化出現

分類

阿貝力龍的頭部側面 阿貝力龍的頭部側面

已發現很多其他阿貝力龍科的動物,包括極度完整標本的奧卡龍、食肉牛龍、瑪君龍及新發現的塔哈斯科龍的零散骨骼。有些科學家將阿貝力龍屬分類為基礎阿貝力龍科恐龍,而非屬於食肉牛龍亞科之下。其他的科學家則指它的分類不明。阿貝力龍屬與無關的鯊齒龍科都有著相同特徵的頭顱,而由於阿貝力龍只有頭顱骨,若有進一步的發現,可能會將它分類為鯊齒龍科。但是,這種想法卻仍有反對聲音。

化石材料

阿貝力龍的顱骨 阿貝力龍的顱骨

阿貝力龍的化石只有的一個部分頭顱骨,尤其在右邊部分缺失嚴重。大部分的齶骨也缺少。除了失卻的部分外,頭顱骨大約有85厘米長。雖然它們不像其他阿貝力龍科(如食肉牛龍)般有任何冠或角,但卻在鼻端及眼上有粗糙的隆起部分,可能支撐者由角質構成的冠,而沒有在化石化過程中保存下來。在頭顱骨上亦有一般恐龍也有的大洞孔,用以減低頭顱骨重量。和近親一樣,吻寬很寬,個體吻寬估計可達32厘米,這個比例相當於一般霸王龍的吻寬。這個個體的體長被估計有10米,重4噸。

年代爭議

阿貝力龍的想像圖 阿貝力龍的想像圖

阿貝力龍的重組圖畫阿貝力龍是其中一種在巴塔哥尼亞發現的恐龍。它原先被認為是從Allen地層中發現,但後期研究證實它是在阿根廷內格羅河省較古老的Anacleto地層(屬於內烏肯省的一部分)中發現。Anacleto是南美洲的一個地質岩層,為上白堊紀的坎帕階早期,即約BC8300萬到8000萬年前。阿貝力龍的化石年代被認為來自於BC8000萬年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